可持續發展既是滿足當代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可持續發展包含二個重要的內涵:一是需要,指滿足人類基本需要和提高生活質量的需要,將基本需要放在特別優先的地位來考慮;二是限制,指人類的發展和需要應以地球上資源的承受能力為限度,通過人類技術的進步和管理活動,對發展進行協調與限制,要對環境滿足眼前和將來需要的能力施加限制,以求與自然環境容量相適應。沒有限制的發展,便不能持續。生態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保障,經濟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手段,社會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的zui終目標。隨著環境問題的出現,倡導可持續發展模式更是迫在眉急的。當今世界面臨著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一系列重大問題。可持續發展概念是在人類深刻認識環境與資源的可持續能力基礎上提出的。它是源于環境保護的。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與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人必須與自然協調才能持續生存。不適當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是地球環境所面臨的zui嚴重問題之一。工業革命以來,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西方國家競相追求經濟的高速發展,通過大量消耗資源,促進經濟的快速增長和維持較高消費水平的需要。工業生產雖然增長了幾十倍,但卻出現人口膨脹、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生態破壞、貧困加劇和各國發展失衡的社會矛盾。可見經濟要持續發展,社會能夠和諧發展,保護好環境是關鍵可持續發展的思路,不但涉及人類未來的前途和命運,而且發展就是高消耗,高增長的消費經濟模式,不考慮自然的承受能力,以大量消耗自然資源來促進經濟發展,造成人與自然環境的不協調。可持續發展是將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物質不滅和能量守恒定律,應用到作為有機整體的人與自然環境系統。滿足人類需求是社會發展的中心。要求人類在盡量減少資源消耗的基礎上,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做到少投入多產出,促進可再生資源的增長,使系統內部在相互協調的情況下,物質能量的轉化率達到效果,以滿足人們的需求。同時要求人們在消費時,盡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以減少自然的負荷,使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保持良好狀態,成為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1.水源的污染現狀和主要危害
近些年來,我國水源水質污染呈惡化趨勢。《2006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06年全國地表水總體水質屬中度污染。[1]水源水的污染不僅給人類的健康帶來了較大的危害,而且對傳統凈水工藝和水質的影響所造成的各種損失更是難以估量。水源水質的惡化,一方面勢必額外投加大量的混凝劑,使制水成本大大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傳統凈水工藝對水中微量有機污染物沒有明顯的去除效果,相反還可能使出水氯化后的致突變活性有所增加,水質毒理學安全性下降,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與此同時,水源水的污染還加劇了水資源的危機。
2.微污染水源水預處理技術
針對微污染水源水處理問題,國內外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實踐。按照處理工藝的流程,可以分為預處理、常規處理、深度處理。常規處理工藝不能有效去除微污染原水中的有機物、氨氮等污染物;氯很容易與原水中的腐殖質結合產生消毒副產物三鹵甲烷,[2]直接威脅飲用者的身體健康。因此,從70年代開始水處理研究人員開發出許多凈化水的新技術,代寫碩士論文包括強化傳統工藝、預處理技術和深度處理技術。
立即詢價
您提交后,專屬客服將第一時間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