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于運動,但亦有研究表明過度運動會增加患者的健康風險。為此,Hampton 博士綜合各位專家意見專門撰文對此進行討論,全文近期發表在 Circulation 上。
現行指南成年人每周至少需要進行 150 分鐘中等強度或者 75 分鐘高強度的運動。超過zui低標準的中等強度運動可帶來額外獲益,但每天>100 分鐘的運動未發現進一步降低死亡率。因此,哈特福醫院 Thompson 博士指出「高強度運動的獲益是『低劑量』的,平均每天大于 8~10 分鐘的高強度鍛煉不能帶來更多獲益」。
而麻省總醫院的 Baggish 博士則反駁道:「盡管高強度的運動不能帶來更多獲益,但它能消耗更多能量,有助于減重」。
運動能降低心血管病以及糖尿病、腫瘤和老年癡呆等的風險。不過一名健康的運動員并不能對這些疾病產生「免疫效應」。相反,有研究表明,高強度運動可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發生,增加心梗和猝死幾率。通常該類人群心臟較大,而增大的左房可增加房顫風險。但上述研究統計上均存在樣本量過小的問題。
那對于這類高強度運動人群是不是應該特殊處理呢?答案是否定的。Sharma 博士注意到,沒有直接證據顯示該類人群(心功能正常)比中等運動人群增加額外風險。猝死風險增加可能來源于潛在的心臟疾病,而不是運動本身。
Baggish 博士強調,「對于這類人群,詢問家族史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此外,部分人群在運動前存在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剐枰赋龅氖?,運動強度的下降某些時候預示著心臟疾病的進展。
在健康青年人群中開展大規模篩查顯然是難以實現的。對于醫生來說,應當綜合權衡個體是否可以進行高強度運動。而在此之前,首先應鼓勵改變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