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生活污水處理一體化設施
生物轉盤就是以一系列可以轉動的塑料圓盤來取代固定的濾料,盤片通過機械傳動,使盤片交替進出水面。該工藝能耗低,通過空氣的復氧對污水中有機物的好氧分解,氧化槽無需進行曝氣;微生物濃度高,這就使得生物轉盤效率高,同時對BOD濃度和水質變化的適應性強。生物膜上微生物的食物鏈長,產生污泥量少;同時也存在生物轉盤的掛膜受溫度的影響,處理的水量較小,適用于小規模的污水處理廠。
生物接觸氧化工藝生物接觸氧化工藝又稱“淹沒式生物濾池”,該工藝核心就是在反應池內充填填料,將曝氣后的污水以一定流速浸沒填料,此刻填料上布滿生物膜,當污水與生物膜進行充分接觸后,在微生物的新陳代謝作用下,去除污水中有機物。該工藝具有抗沖擊負荷能力強,生物膜中微生物種類類型多,活性生物的微生物數量多,不會產生污泥膨脹等特點。但也存在反應池中曝氣不均勻,同時產水率也較低等問題。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一體化設施生物流化床
生物流化床工藝就是以砂、焦炭或活性炭等[3],密度>1的細小惰性材料為生物膜載體充氧的廢水自下向上流過濾床使得載體層呈現流動狀態,加大生物膜表面積與廢水和氧的接觸,提高處理效率。目前,國內外實驗研究表明,生物流化床用于污水處理具有BOD容積負荷高,處理效果好,占地面積少等優點,而且適當運行還可取得脫氮效果。
移動床生物膜污水處理工藝(MBBR)
為了滿足《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水排放標準》,我國大多數污水處理廠都面臨著出水水質指標待提高、反應池池容不足的問題。移動床生物膜污水處理工藝就在此條件下應運而生,該污水處理工藝兼具活性污泥工藝和生物膜工藝兩者的優點,其工藝原理就是通過向反應池內投加比重接近于水的一定數量懸浮載體,通過提高反應池中[4]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來提高污水處理效率。相比固定式填料,該工藝由于采用懸浮填料,維護比較方便,同時懸浮式填料之間的相互摩擦也有利于提高溶解氧利用率,適合于污水處理廠擴容。通過調整反應池中懸浮填料的填充率,提高反應池中混合液懸浮固體數量,從而彌補了反應池池容不足問題,提高了氮磷處理效果,可應用于各種活性污泥工藝改造中,具有*的適用性,是目前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的常用工藝。
(1)活性污泥法變形工藝對有機物處理效果都很好,但是對于氮磷等去除效果有限,因此,以后重點要加強生物脫氮除磷。而生物膜工藝由于只適宜處理小批量水,存在曝氣死區等不足,很難普及于污水處理廠中,通常在廢水處理中采用;

(2)移動床生物膜污水處理工藝克服了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兩者的不足,通過投加填料,提高了混合液懸浮固體含量,彌補了反應池有效容積較小問題,避免了反應池擴建。因此,常用于目前我國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中。
活性污泥處理工藝
城市污水進入污水處理廠后,通過截流井流入粗格柵進入沉砂池,經過沉淀污水流入生化池,投入培養的生物菌,通過生化池曝氣工藝處理,進行污泥、污染物的吞噬,沉淀;在流入細濾池,進行紫外線的消毒,污水達到排放標準。生化池、沉淀池中的污泥部分送入污泥脫水車間進行脫水處理,進行外運、填埋處理的過程。
目前,比較成熟的工藝厭氧—缺氧—好氧活性污泥法。污水通過流經不同的功能區間,在不同的微生物的作用下,使污水中的氮和磷、有機物等達到去除的目的。
通過厭氧、好氧的生物菌群的培養,微生物達到快速繁殖的效果,能夠有效的把污水中的氮和磷進行吞噬,通過曝氣系統的曝氣進行氧氣的
供應,促進微生物快速的吞噬污水中的污染物。在沉淀池中進行污泥沉淀,這種處理工藝能很好的達到去除氮和磷的效果。
在污水中COD、N/P是影響污水中的氮磷去除的重要因素,脫磷除氮的工藝處理中,曝氣環節*。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一體化設施污水中SS的去除
SS是指污水中的懸浮固體物,這種物質不溶于水,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能進行沉淀。SS又分為無機物和有機物兩種,在污水處理工藝上,主要采用二沉池表面負荷、利用活性污泥的懸浮層,以及螯合作用把廢水中的SS去除。運用合理的工藝能使污水出水指標達到SS出水指標。
污水中BOD5的去除
BOD5是指生化需氧量,在污水處理環節中,微生物的繁殖、分解過程中對氧氣的需求的數量。污水中的BOD5的去除,主要是通過微生物的分解、吸附以及微生物的代謝,達到污水中泥水的分離,在進行沉淀,達到去除的目的。
污水中CODCR的去除
CODCR是生化需氧量,主要是指在污水處理中的微生物的分解、代謝過程中,需要的氧氣的數量。去除方法和BOD5的去除方式相同,是通過微生物的分解、代謝及吸附功能,達到泥水分離的效果,對溶解性有機物需要靠微生物的代謝來完成,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在有氧的條件下,將污水中一部分有機物進行分解代謝以便獲得細胞合成所需的能量,終產物是CO2和H2O等穩定物質。在這種合成代謝與分解代謝的過程中,溶解性有機物(如低分子有機酸等)直接進入細胞內部被利用,而非溶解性有機物則首先被吸附在微生物表面,然后被酶水解后進入細胞內被利用,由此可見,微生物的好氧代謝作用對污水中的溶解性有機物和非溶解性有機物都起作用,并且代謝產物均為無害的穩定物質,因此可以使處理后污水中的殘余BOD5濃度很低。
AB法廢水處理工藝是吸附---生物降解工藝的簡稱,由德國亞探大學Bohnke教授于七十年代開創的,從八十年代開始用于生產實踐。AB法系在傳統兩級活性污泥法和高負荷活性污泥法的基礎上開發的,屬超高負荷活性污泥法。
AB法工藝原理主要是充分利用微生物種群的特性,為其創造適宜的環境,使不同微生物群得到良好的繁殖、生長,通過生物化學作用使污水得到凈化。
AB工藝的特點
(1)不設初沉池,由吸附池和中間沉淀池組成A段。A段是AB工藝的主體,對整個工藝起關鍵作用。在連續工作的A段曝氣池中,由外界不斷地接種具有很強繁殖能力和抗環境變化能力的短世代原核微生物,在食物充足的條件下,新陳代謝很快,能較迅速地克服出現的失活和不可逆轉的損害作用,大大提高處理工藝的穩定性。
(2)A段和B段各自擁有自己獨立的回流系統,這樣兩段分開,有各自*的微生物群體,處理效果穩定。A段的微生物特性使吸附池的活性污泥表現為: ----有較強的絮凝、吸附和降解有機物的能力。 ---COD有較高的降解度,使之降解為易生化處理的BOD物質。 ---適應性強,耐進水水量、水質、pH等的變化,有抗沖擊負荷的能力。 ---A段不僅能去除一部份有機物質,而且能起調節和緩沖作用。 A段采用高污泥負荷,利用活性污泥的吸附絮凝能力,將污水中的有機物吸附于活性污泥上,進而降解。產生的大量生物污泥在中間沉淀池內沉下,大部分有機物質以剩余污泥方式排除系統外。 在A段中,借吸附、絮凝、分解和沉淀等作用,可去除大約40%的有機物。
B段由曝氣池和二次沉淀池組成。 經過A段后,污水的沖擊負荷 (水質、水量等)巳不再影響B段,污水往水質、水量方面是比較穩定的,B段的凈化功能得以充分發揮。經A段處理后殘留于污水中的有機物在B段繼續氧化,達到較高的污水處理效率,并獲得良好的出水水質。 (4)A段的產泥量很大,污泥含磷量高于常規活性污泥法。B段的剩余污泥量少,泥齡長,有利于增殖緩慢、生長期長的硝化菌繁殖。因此,AB工藝具有一定的脫氨脫磷功能。生物脫氮法
微生物去除氨氮過程需經兩個階段。階段為硝化過程,亞硝化菌和硝化菌在有氧條件下將氨態氮轉化為亞硝態氮和硝態氮的過程。第二階段為反硝化過程,污水中的硝態氮和亞硝態氮在無氧或低氧條件下,被反硝化菌(異養、自養微生物均有發現且種類很多)還原轉化為氮氣。在此過程中,有機物(甲醇、乙酸、葡萄糖等)作為電子供體被氧化而提供能量。常見的生物脫氮流程可以分為3類,分別是多級污泥系統、單級污泥系統和生物膜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