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埋式一體化醫療廢水處理裝置
A2O/A-MBR工藝
A2O/A-MBR工藝是一種強化內源反硝化的新型工藝,該工藝利用MBR內高濃度活性污泥和生物多樣性來強化脫氮除磷效果,工藝流程依次為厭氧、缺氧、好氧、缺氧和膜池。該工藝在普通A2O工藝后再設一級缺氧池,在利用進水快速碳源完成生物除磷和脫氮后,再利用第二缺氧池進行內源反硝化,進一步去除TN,之后,再利用膜池的好氧曝氣作用保障出水。
A2O/A-MBR工藝是針對進水碳源不足,而同時又有較高脫氮要求的污水處理項目所開發,也是強化脫氮的MBR脫氮處磷工藝。
A(2A)O-MBR工藝
A(2A)O-MBR工藝是兩段缺氧A2O工藝與MBR工藝的結合,其特點是在傳統的A2O工藝中設置了兩段缺氧區(缺氧區Ⅰ和缺氧區Ⅱ),在缺氧區內從好氧區回流的NO3-*被還原,實現*反硝化;而在第二缺氧區內實現內源反硝化,節省外加碳源的投加。生物反硝化需要有機碳源作為電子供體,用于產能和細胞合成。

地埋式一體化醫療廢水處理裝置生物脫氮所用碳源一般有3類:原水碳源、外加碳源和內源碳源。利用原水碳源的前置反硝化工藝一般總氮去除率不高,如果要進一步提高脫氮效率,則需要外加碳源進行反硝化。
有關研究發現污泥中含有的碳水化合物(50.2% )、蛋白質(26.7% )、脂肪(20.0% ) 均屬于慢速可生物降解碳源,如果將這些物質轉化為易生物降解碳源用于脫氮系統,則可大大提高污水的生物脫氮效率,同時避免了外加碳源,節約運行費用,因此具有很高的價值。A(2A)OMBR工藝生物池兩段缺氧的設計正是借鑒了這個原理。
污水生物除磷工藝
除磷工藝流程可分為主流程除磷工藝和側流程除磷工藝兩類。
主流除磷工藝的厭氧段在處理污水的水流方向上,其代表工藝有A/O、A2/O、Bardenpho 工藝、Phoredox 工藝、UCT、改良型UCT、SBR以及氧化溝工藝。
測流除磷工藝的厭氧段不在水流方向上,而是在回流污泥的測流上。比如 Phostrip 工藝。
生物除磷工藝優點:表現出除磷效果好,并能改進污泥沉降性能,減少活性污泥膨脹現象等。下面列舉幾個常用工藝。
1、A2/O 工藝
A2/O工藝是在 A/O 工藝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缺氧階段,使好氧區中的混合液回流至缺氧區使之反硝化脫氮,從而使除磷和脫氮相結合。縮小了曝氣區的體積。
但是由于存在內循環,系統排放的剩余污泥中只有少部分經歷了完整放磷吸磷過程,其余基本上未經厭氧狀態而直接由缺氧區進入好氧區,這對于系統除磷是不利的。而且為了降低回流污泥中的硝酸鹽,必須提高混合液回流量,從而增加電耗。

2、Phostrip 工藝
該工藝把生物法和化學除磷法結合在一起,將一部分回流污泥 (約為進水流量的 10%~20%)分流到厭氧池除磷,污泥在厭氧池中通常停留 8~12 h,聚磷菌則在厭氧池中進行磷的釋放,脫磷后的污泥回流到曝氣池中繼續吸磷。含磷上清液進入化學沉淀池,投加石灰生成沉淀。它除磷效率可達 90%以上,處理出水含磷量可低于 1mg˙L-1,對進水水質波動的適應性較強,較少受進水 BOD 的影響,加之大部分磷以石灰污泥的形式沉淀去除,因此污泥處理不像高磷剩余污泥那樣復雜。
3、氧化溝工藝
氧化溝工藝由于其特殊的運行方式,在空間上形成了缺氧、好氧的交替變化,達到了硝化、反硝化和生物除磷的目的。其可在低負荷和較長的泥齡條件下運行,由于無需回流,比一般工藝節能 10% ~20%。若水量大或負荷高,則工藝占地面會很大。
地埋式一體化醫療廢水處理裝置所有的生物除磷系統都有以下幾個特點:保證厭氧區真正處于厭氧狀態,既不存在游離態的溶解氧,也不存在硝酸根等結合態氧,如通過改變污泥回流方式和路徑以避免硝酸根進入厭氧區,而防止厭氧區的反硝化作用,對聚磷菌厭氧釋放磷的競爭抑制作用;保證厭氧區進水中易生物降解有機物的含量,以使聚磷菌能在與其它細菌對食料的爭奪中占優勢,如可在進水中加入初沉污泥酸性發酵液等。
4、除磷處理設施運行管理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1、厭氧段是生物除磷關鍵的環節,其容積一般按0.5~2h的水力停留時間確定,如果進水容易生物降解的有機物含量較高,應當設法減少水力停留時間,以保證好氧段進水的BOD5含量。
2、如果磷的排放標準很高,而所選除磷工藝不能滿足出水要求,可以增加化學除磷或過濾處理去除水中殘留的低含量磷。
3、在污泥處理過程中如果出現厭氧狀態,剩余污泥中的磷就會重新釋放出來。重力濃縮容易產生厭氧狀態,有除磷要求的剩余污泥不能采用這種方法,而應當使用氣浮濃縮、機械濃縮、帶式重力濃縮等不產生厭氧狀態的濃縮方法。如果只能選用重力濃縮時,必須在工藝流程中增設化學沉淀設施去除濃縮上清液中所含的磷。
4、泥齡是影響生物脫氮除磷的重要因素。脫氮要求越高,所需泥齡越長,對除磷越不利。尤其是在進水BOD5/TP小于20時,泥齡要控制的越短越好。但如果進水BOD5偏低,活性污泥增長緩慢,就不可能將泥齡控制的太短,此時需要化學法除磷。
在傳統的生物活性污泥法中,一般是在而沉池中通過重力沉降來實現污泥與處理水的分離,設備裝置占地面積大,分離效率低;而且由于水力操作的不穩定性,加上負荷的波動會導致污泥沉降性能發生變化,從而影響二沉池的沉降效果,操作不當會造成污泥隨出水流失,使出水水質變差并降低曝氣池中污泥的濃度,進一步惡化處理效果。
為了保證出水水質和操作運行的穩定性,人們一直在努力尋找可靠的分離污泥的方法。膜分離活性污泥法作為一種新型的廢水處理方法,是把膜分離技術與傳統的廢水生物處理方法(活性污泥法)相結合,用膜分離設備取代傳統活性污泥法中的二次沉池,從而可以強化活性污泥與處理水的分離效果。
以膜組件代替傳統的二沉池,不僅可以*去除懸浮固體以改善出水水質,而且可以通過膜分離的作用,將二沉池無法截留的游離細菌和大分子有機物*阻隔在生物池內,尤其是那些增值速度慢的細菌,由于膜的截留作用而在曝氣池中得到富集,增加了它們與污泥的接觸時間,從而可以提高有機物和氮、磷的去除率。
膜分離活性污泥法的工藝流程是:廢水經預處理后進入曝氣池,在曝氣池中曝氣處理后,活性污泥混合液由增壓泵送入膜組件(也有將膜組件直接浸沒在曝氣池中,依靠真空泵的抽吸使混合液進入膜組件的),一部分水透過膜面稱為處理出水進入后一級處理工序,剩余的污泥濃縮液則由回流泵(或直接)返回曝氣池。曝氣池中的活性污泥在膜組件的分離作用下,去除了有機污染物而增殖,當超過一定的濃度時,需定期將池內的污泥排出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