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R膜一體化生活污水處理設備
污水與從沉淀池回流的污泥首先進入厭氧池,在此污泥中的聚磷菌利用原污水中的溶解態有機物進行厭氧釋磷;然后與好氧末端回流的混合液一起進入缺氧池,在此污泥中的反硝化菌利用剩余的有機物和回流的硝酸鹽進行反硝化作用脫氮;脫氮反應完成后,進入好氧池,在此污泥中的硝化菌進行硝化作用將廢水中的氨氮轉化為硝酸鹽,同時聚磷菌進行好氧吸磷,剩余的有機物也在此被好氧細菌氧化,后經沉淀池進行泥水分離,出水排放,沉淀的污泥部分返回厭氧池,部分以富磷剩余污泥排出。
AAO法的特點:
1)AAO法在去除有機碳污染物的同時,還能去除污水中的氮和磷,與普通活性污泥法二級處理后再進行深度處理相比,不僅投資少、運行費用低,而且沒有大量的化學污泥,具有良好的環境效益。

2)在厭氧段,污水中的BOD5或COD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氨氮濃度由于細胞的合成也有一些降低,但硝酸鹽氮沒有變化,磷的含量卻由于聚磷菌的釋放而上升在缺氧段,污水中有機物被反硝化菌利用為碳源,因此BOD5或COD繼續降低,磷和氨氮濃度變化較小,硝酸鹽則因為反硝化作用被還原成N2,濃度大幅度下降在好氧段,有機物由于好氧降解會繼續減少,磷和氨氮的濃度會因硝化和聚磷菌攝磷作用,以較快的速率下降,硝酸鹽氮含量卻因消化作用而上升。
3)AAO法是厭氧、缺氧、好氧交替運行,可以達到同時去除有機物、脫氮和除磷多重目的,而且這種運行條件使絲狀菌不易生長繁殖,避免了常規活性污泥法經常出現的污泥膨脹問題。AAO工藝流程簡單,總水力停留時間少于其他同樣功能的工藝,并且不用外加碳源,厭氧和缺氧段只進行緩速攪拌,運行費用較低
AAO法的缺點:
受到泥齡、回流污泥中溶解氧和硝酸鹽氮的限制,除磷效果不是十分理想,同時,由于脫氮效果取決于混合液回流比,而AAO法的回流比不宜過高(一般不超過200%),因此脫氮效果不能滿足較高要求。
MBR膜一體化生活污水處理設備MBR工藝介紹
膜—生物反應器(MBR),是膜分離與生物處理技術組合而成的污水生物處理新工藝,這種反應器綜合了膜處理技術和生物處理技術帶來的優點,它利用膜分離設備將生化反應池中的活性污泥和大分子物質截留住,省掉二沉池,截留的活性污泥混合液中微生物絮體和較大分子有機物,停留在生物反應器內,使生物反應器內獲得高生物濃度,并延長有機固體停留時間,因此,膜—生物反應器工藝通過膜分離技術大大強化了生物反應器的功能。另外,MBR占地面積小,幾乎不排剩余污泥,具有較高的抗沖擊能力。

污水首先經過粗格柵、去除較大漂浮物和顆粒后,流入調節池調節水量、均化水質后通過污水提升泵進入兼氧池,利用缺氧微生物的降解將污水中較難分解的有機高分子污染物分解有機物小分子物質,MBR膜池低部的底部泥水混合物回流至缺氧池進行反硝化處理,其依靠原水中的含碳有機物,利用缺氧微生物的反硝化作用將氨氮轉為為氮氣。缺氧池內混合液自流至好氧膜池,利用好氧微生物的聚磷作用將磷從污水中分離出來,再經膜的過濾作用實現泥水混合物的固液分離,從而達到去除有機物、實現脫氮除磷的目的MBR膜的特點:
1)由于膜的分離作用,分離效果遠好于傳統沉淀池,經處理后的生活污水,濁度都很低,大部分細菌、病毒被截留
2)由于很長,生物反應器又起到了“污泥硝化池”的作用,從而顯著減少污泥產量,剩余污泥產量低,污泥處理費用低
3)由于膜的截留作用防止了硝化細菌的流失,給生物反應器內的增殖緩慢的硝化細菌的保持高濃度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從而大大提高了硝化效率MBR膜的缺點:
投資大,膜組件的造價高,導致工程的投資比常規處理方法增加約30%-50%;高強度曝氣,及為減輕膜污染需增大流速泥水分離的膜驅動壓力大導致能耗高;膜組件一般使用壽命在5年左右,到期需更換,導致運行成本高。
MBR膜一體化生活污水處理設備有機污水處理工藝技術特點
1、無需曝氣,節省用電。理論上講,好氧曝氣去除1kgBOD需要耗電1.67kWh,而通過厭氧處理,可以節約電耗80%。
2、產生有價值的能源——沼氣。理論上講,厭氧降解1kgCOD可以產生0.4~0.5m3沼氣,每m3沼氣的燃燒熱值大約為23000~27000kJ/ m3,如用于發電,1立方米沼氣可發電1.50~1.80度。
3、產生污泥量少,顆粒污泥同時是有價值的接種產品。通常好氧去除1kgBOD產生0.4kg很難處理的好氧污泥;而厭氧去除1kgCOD只產生0.05kg左右的厭氧污泥,而且無需處理,可以作為有價值的種泥商品。
4、由于合成新生細胞少,合成細胞所需的氮、磷營養鹽也少。好氧反應對氮、磷的需求比例是:BOD:N:P=100:5:1,而厭氧反應對應的比例為:BOD:N:P=300:5:1。
5、處理容積負荷高,占地小。
6、抗沖擊負荷性強。
7、一般好氧法處理氨氮大約在30%左右,而好氧與厭氧結合氨氮的處理能力可以達到80%左右。
雖然厭氧在處理高濃度有機廢水方面具有較大優勢,但是它同時也存在一定的缺點,如運行啟動時間較長,需要較高的管理水平,容易產生臭味,特別是對于規模較小的工業處理工程更是如此。但是在厭氧反應中可以放棄反應時間長、控制條件要求高的甲烷發酵階段,將反應控制在酸化階段,這樣較之全過程的厭氧反應具有以下優點:
(1)由于反應控制在水解、酸化階段反應迅速,故水解池體積小;
(2)不需要收集產生的沼氣,簡化了結構,降低了造價,便于維護;
(3)對于污泥的降解功能*和消化池一樣,產生的剩余污泥量少。
(4)油脂分子在水解酶作用下生成甘油與脂肪酸,大分子有機物被分解為小分子物質,經水解反應后廢水中的溶解性COD增加,可生化性提高,有利于微生物對基質的攝取,在微生物的代謝過程中減少了一個重要環節,這將加速有機物的降解,為后續生物處理創造更為有利的條件。
初級處理是指通過格柵或沉淀池等除去部分懸浮固體和有機質的過程。通過初級處理,懸浮物、生物化學需氧量(BOD)以及病菌一般可降低50%左右。在沉淀池中加入一些化學或微生物絮凝劑以及石灰等可加速懸浮物質的沉淀(強化初級處理)。
傳統的二級污水處理一般采用生化技術。二級處理的目的是利用污泥中各種細菌或真菌的氧化作用破壞有機質的結構,進一步降?低污水中的BOD。如果采用厭氧處理技術,污泥中有機質在厭氧菌作用下可產生沼氣。利用活性污泥技術的二級處理可使病菌數量降至10%。
三級處理是在二級處理的基礎上對污水進行更高一級的處理過程。其處理方法主要包括投放化學絮凝劑、活性炭或交換樹脂、反滲透工藝以及各種殺菌處理技術。處理目的主要是除去污水中的碳水化合物、糖類、鹽分,以及對污水進行消毒等。
污水處理技術的選用必須綜合考慮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污水來源及其處理后的用途。不同的污水來源以及處理后污水(再生水)的不同用途要求采用不同的處理水平和處理技術。農村地區生活污水主要含有各種有機污染物以及病原菌等污染物,再生水主要用于各類作(植)物的灌溉用水、景觀或環境用水等方面。根據再生水的具體用途,確定污水需要處理的深度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