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西門子模塊6ES73172AK140AB0長沙
PLC產品種類繁多,其規格和性能也各不相同。對PLC的分類,通常根據其結構形式的不同、功能的差異和I/O點數的多少等進行大致分類。
1.按結構形式分類
根據PLC的結構形式,可將PLC分為整體式和模塊式兩類。
(1)整體式PLC 整體式PLC是將電源、CPU、I/O接口等部件都集中裝在一個機箱內, 具有結構緊湊、體積小、價格低的特點。小型PLC一般采用這種整體式結構。整體式PLC由不同I/O點數的基本單元(又稱主機)和擴展單元組成。基本單元內有CPU、I/O接口、與I/O擴展單元相連的擴展口,以及與編程器或EPROM寫入器相連的接口等。擴展單元內只有I/O和電源等,沒有CPU。基本單元和擴展單元之間一般用扁平電纜連接。整體式PLC一般還可配備特殊功能單元,如模擬量單元、位置控制單元等,使其功能得以擴展。
(2)模塊式PLC 模塊式PLC是將PLC各組成部分,分別作成若干個單獨的模塊,如CPU模塊、I/O模塊、電源模塊(有的含在CPU模塊中)以及各種功能模塊。模塊式PLC由框架或基板和各種模塊組成。模塊裝在框架或基板的插座上。這種模塊式PLC的特點是配置靈活,可根據需要選配不同規模的系統,而且裝配方便,便于擴展和維修。大、中型PLC一般采用模塊式結構。
還有一些PLC將整體式和模塊式的特點結合起來,構成所謂疊裝式PLC。疊裝式PLC其CPU、電源、I/O接口等也是各自獨立的模塊,但它們之間是靠電纜進行聯接,并且各模塊可以一層層地疊裝。這樣,不但系統可以靈活配置,還可做得體積小巧。
2.按功能分類
根據PLC所具有的功能不同,可將PLC分為低檔、中檔、高檔三類。
(1)低檔PLC 具有邏輯運算、定時、計數、移位以及自診斷、監控等基本功能,還可有少量模擬量輸入/輸出、算術運算、數據傳送和比較、通信等功能。主要用于邏輯控制、順序控制或少量模擬量控制的單機控制系統。
(2)中檔PLC 除具有低檔PLC的功能外,還具有較強的模擬量輸入/輸出、算術運算、數據傳送和比較、數制轉換、遠程I/O、子程序、通信聯網等功能。有些還可增設中斷控制、PID控制等功能,適用于復雜控制系統。
(3)高檔PLC 除具有中檔機的功能外,還增加了帶符號算術運算、矩陣運算、位邏輯運算、平方根運算及其它特殊功能函數的運算、制表及表格傳送功能等。高
應用已有30多年的歷史,現在它已經廣泛應用于國民經濟的各個工業生產領域,成為提高傳統工業裝備水平和技術能力的重要設備和強大支柱。隨著一體化經濟的發展,努力發展可編程序控制器在我國的大規模應用,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可編程序控制器技術,應該是廣大技術人員努力的方向。
2 可編程序控制器的發展歷程
可編程序控制器問世于 20 世紀 60 年代,當時的可編程序控制器功能都很簡單,只有邏輯、定時、計數等功能;硬件方面用于可編程序控制器的集成電路還沒有投入大規模工業化生產, CPU 以分立元件組成;存儲器為磁心存儲器,存儲容量有限;用戶指令一般只有二三十條,還沒有成型的編程語言;機型單一,沒有形成系列。一臺可編程序控制器多只能替代200~300個繼電器組成的控制系統,在體積方面,與現在的可編程序控制器相比,可以說是龐然大物。
進入70年代,隨著中小規模集成電路的工業化生產,可編程序控制器技術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可編程序控制器功能除邏輯運算外,增加了數值運算、計算機接口、模擬量控制等;軟件開發有自診斷程序,程序存儲開始使用EPROM ;可靠性進一步提高,初步形成系列,結構上開始有模塊式和整體式的區分,整機功能從向通用過渡。
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期,微處理器技術日趨成熟,單片微處理器、半導體存儲器進入工業化生產,大規模集成電路開始普遍應用。可編程序控制器開始向多處理器發展,使可編程序控制器的功能和處理速度大為增強,并具有通信和遠程 I/O 能力,增加了多種特殊功能,如浮點運算、三角函數、查表、列表等,自診斷和容錯技術也迅速發展。
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普及應用,超大規模集成電路、門陣列以及集成電路的迅速發展,可編程序控制器的CPU已發展為由16位或32位微處理器構成,處理速度得到很大提高,高速計數、中斷、PID、運動控制等功能引入了可編程序控制器。使得可編程序控制器能夠滿足工業生產過程的各個領域,可編程序控制器已*取代了傳統的邏輯控制裝置,模擬量儀表控制裝置和以小型機為核心的DDC(直接數字控制)控制裝置。由于聯網能力增強,既可和上位計算機聯網,也可以下掛 FLEX I/O 或遠程 I/O ,從而組成分布式控制系統(DCS)已無困難。梯型圖語言和語句表語言*成熟,基本上標準化,SFC(順序功能圖)語言逐步普及,的編程器已被個人計算機和相應編程軟件所替代,人機界面裝置日趨完善,已能進行對整個工廠的監控、管理,并發展了冗余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