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子前連接器6ES7392-1BJ00-0AA0參數
可編程控制器是60年代末在美國首先出現,當時叫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目的是用來取代繼電器,以執行邏輯判斷、計時、計數等順序控制功能。PLC的基本設計思想是把計算機功能完善、靈活、通用等優點和繼電器控制系統的簡單易懂、操作方便、價格便宜等優點結合起來,控制器的硬件是標準的、通用的。根據實際應用對象,將控制內容編成軟件寫入控制器的用戶程序存儲器內。控制器和被控對象連接方便。
隨著半導體技術,尤其是微處理器和微型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到70年代中期以后,PLC已廣泛地使用微處理器作為*處理器,輸入輸出模塊和外圍電路也都采用了中、大規模甚至超大規模的集成電路,這時的PLC已不再是邏輯判斷功能,還同時具有數據處理、PID調節和數據通信功能。
可編程控制器是一種數字運算操作的電子系統,專為在工業環境下應用而設計。它采用了可編程序的存儲器,用來在其內部存儲執行邏輯運算,順序控制、定時、計算和算術運算等操作的指令,并通過數字式和模擬式的輸入輸出,控制各種類型的機械或生產過程。PLC是微機技術與傳統的繼電接觸控制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它克服了繼電接觸控制系統中機械觸點的接線復雜、可靠性低、功耗高、通用性和靈活性差的缺點,充分利用微處理器的優點。
可編程控制器對用戶來說,是一種無觸點設備,改變程序即可改變生產工藝,因此可在初步設計階段選用可編程控制器,在實施階段再確定工藝過程。另一方面,從制造生產可編程控制器的廠商角度看,在制造階段不需要根據用戶的訂貨要求專門設計控制器,適合批量生產。由于這些特點,可編程控制器問世以后很快受到工業控制界的歡迎,并得到迅速的發展。目前,可編程控制器已成為工廠自動化的強有力工具,得
斷擴大其應用領域,如為用戶配置柔性制造系統(FMS)和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IMS)。目前可編程序控制器主要向兩 個方向擴展:一是綜合化控制系統,它已經突破了原有的可編程序控制器的概念,將工廠生產過程控制與信息管理系統密切結合起來,甚至向上為MES和ERP系統準備了技術基礎,這種發展趨勢會使得舉步為艱的ERP系統有了堅實的技術基礎,從而會帶來工業控制的一場變革,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電子信息化工廠;二是微型可編程序控制器異軍突起,體積如手掌大小,功能可覆蓋單體設備及整個車間的控制功能,并具備聯網功能,這種微型化的可編程序控制器使得控制系統可將觸角延伸到工廠的各個角落。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在技術發展的同時,發達國家更加注重了對可編程序控制器的知識產權的保護,大型可編程序控制器制造商紛紛加入了可編程序控制器的標準化組織,他們利用許多技術標準建立了符合他們經濟利益的技術保護壁壘。
3 可編程序控制器在我國的發展
1 編程簡單,可在現場修改程序序
2 維護方便,是插件式
3 可靠性高于繼電器控制柜
4 體積小于繼電器控制柜
5 可將數據直接送入管理計算機
6 在成本上可與繼電器控制柜競爭
7輸入可以是交流115V
8輸出可以是交流115V,2A以上,可直接驅動電磁閥
9 在擴展時,原有系統只要很小變更
10 用戶程序存儲器容量至少能擴展到4K
1969年,美國數字設備公司(GEC)首先研制成功*臺可編程序控制器,并在通用汽車公司的自動裝配線上試用成功,從而開創了工業控制的新局面。
接著,美國國MODICON公司也開發出可編程序控制器084。
1971年,日本從美國引進了這項新技術,很快研制出了日本*臺可編程序控制器DSC-8。1973年,西歐國家也研制出了他們的*臺可編程序控制器。我國從1974年開始研制,1977年開始工業應用。早期的可編程序控制器是為取代繼電器控制線路、存儲程序指令、完成順序控制而設計的。主要用于:1. 邏輯運算 2. 計時,計數等順序控制,均屬開關量控制。所以,通常稱為可編程序邏輯控制器(PLC—
德
們各起何作用,能否互相代替?而在電熱及照明線路中,為什么只裝熔斷器而不裝熱繼電器?
答:熔斷器在電氣線路中主要起短路保護和嚴重過載保護作用,而熱繼電器主要用于過載保護.兩者不能互為代用,但可以互為補充.如果用熔斷器作電動機的過載保護,為了防止電動機在啟動過程中熔斷器熔斷,熔斷器熔體的額定電流一般應取電動機額定電流的2. 5~3倍,這樣即使電動機長時間過負荷50%,熔斷器也不會熔斷,而電動機可能因長時間過負荷而燒壞.所以不能用熔斷器作過負載保護.而熱繼電器是利用電流的熱效應來工作的,由于熱慣性的影響,盡管發生短路時電流很大,也不可能使熱繼電器立即動作,這樣就延長了短路故障的影響時間,對供電系統及用電設備會造成危害.所以也不能用熱繼電器作為短路保護.
對于電熱及照明設備,由于負載的性質不同于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