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山東明基環保設備有限公司>>公司動態>>2017年成效總結
人辛勞而收獲的2017年,在馬不停蹄的忙碌中畫上句號。這一年,“生態文明”“綠色發展”成為領域關鍵詞,生態文明在工作會議上被列入8項工作,生態文明體制的“四梁八柱”初步建成。
回2017,藍天多了,水更清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原則,污染防治的攻堅戰,成為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三大戰役之一。而要打贏這場戰役,還需啃下硬骨頭,繼續做好大、水、土壤污染治理,以藍天保衛戰為,使主要污染物放總量大幅減少,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四梁八柱”
初步建立
2015年,黨、務院專門制定《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明確了生態文明體制的“四梁八柱”。目前而言進展比較順利,2015-2017年要完成的79項改革任務中,73項已部完成,6項基本完成。
——財經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
2017年12月底,31省(區、市)生態文明建設的“成績單”公布,以綠色發展、環境質量等7個方面、56項指標為依據,綜合打分、依次名。“唯GDP論英雄”的發展觀、政績觀被摒棄,更加注重的,是社會發展與自然資源環境協調。這是建設進展的直觀評價,也是對“健政績考核制度”的具體落實。
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關鍵正是制度改革的落地。縱觀2017年,這樣的改革還很多。
探索30余年的污許可制,2017年終于塵埃落定,企業環境監管進入“一證式”時代。從2017年基本完成火電、造紙行業5190家企業,及“2+26”城市鋼鐵、水泥行業的核發,到逐步擴至石化等13個行業,再到2020年,將覆蓋所固定污染源。
同年9月1日起實行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是為適應行政審批和環評制度改革而修訂,通過劃分電力、熱力和業,核與輻射等50個大類,提高了環評的科學性和審批效率。
醞釀10年、規模500億元的稅也于這一年敲定。煤炭、火電、石化等高耗能企業,均被列為監控(污)納稅人,自此將按期繳納大污染、水污染、固廢及噪聲4項稅額,企業污監管進一步收緊。
此外,還能源消費總量管理和節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環境信息公開……部部長李干杰表示,“四梁八柱”性質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已初步建立。
唯改革者進,生態文明建設亦是如此。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重要命題,也是建設美麗中的力。核心在于制度創新,構建一套行之效的體制機制,破解發展與保護的矛盾,推動形成綠色發展的內生機制。如何從層設計出發,推動改革久久為功,我們拭目以待。
督察
覆蓋
歷時兩年的督察,得到了各個方面的和肯定,人總結叫“百姓點贊、肯定、地方、解決問題”。我認為,這個評價還是恰如其分的。
——部部長李干杰
截至2017年底,歷時兩年的督察實現所省(區、市)覆蓋,特例、共性問題凸顯:一些工業園區成了污染放集中區,“散亂污”企業量大面廣、污染嚴重,其中不乏能源“放大戶”;部分地區大和水環境問題突出,別是一些支流污染嚴重,群眾反映強烈;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污水直、垃圾亂堆等問題普遍……
本輪督察共受理群眾信訪舉報13.5余件,累計li案處罰2.9家,罰款約14.3億元;li案偵查1518件,ju留1527人;約談黨政干部18448人,問責18199人。地方借勢借力,推動解決了一批多年來想解決而未解決的“老大難”問題,26個省份已開展或正在開展省級督察。
值得一提的是,地方黨委政府及主要負責人也被列入督察,“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成為常態。正如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副主任劉長根所言,“推進具體環境問題整改和嚴格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是‘車之雙輪、鳥之兩翼’,必須同步推進。各個地方問責的人員清單,包括人員姓名、職務、問責緣由等等,我們都掌握”。
鐵腕督察只是手段,在于治理環境難題、改善環境質量,回應人民群眾對環境問題的關切,同時通過環境規制加快淘汰落后產能,調整結構,實現可持續增長。
“后督察”時期,如何杜絕整改“一陣風”?據悉,部擬于今年展開督察工作“回頭看”,對整改不力,污染fan彈或造成不良影響的,將進行約談。
除問責加碼,自我也要持續加壓。督察不僅為促進解決具體環境問題,長遠來看,更要推動綠色發展理念的樹立,真正形成機制。對此,還應從源頭遏制環境違法,發揮自我約束的力量讓守法成為自覺。
大
戰告捷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要使主要污染物放總量大幅減少,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是打贏藍天保衛戰。
——2017年工作會議
若要為2017年工作勾勒關鍵脈絡,大、水、土壤三大戰役*。政府工作報告就已將“加大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力度”列為任務,要求堅決打好藍天保衛戰,強化水、土壤污染防治。
黨的十九大報告再度提出,做好大、水、土壤三方面工作。污染防治的攻堅戰,成為我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三大戰役之一。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是打贏藍天保衛戰”,正如工作會議所要求的,大污染治理貫穿整個2017——為期一年、5600人參與,“*大規模督查”在“2+26”城市推進;10部委、6省市聯合實施秋冬季大污染綜合治理,針對采暖季治霾立下“軍令狀”;北方地區清潔取暖工作序推進,散煤治理、油品升級、停產限產等措施多管齊下……
治理成效如何?這一年正逢“大十條”*階段收官,雖暫未公布統計結果,但從1-11月情況來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PM10濃度同比2013年下降20.4%,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PM2.5濃度比2013年同期分別下降38.2%、31.7%、25.6%。對其目標的部實現,部部長李干杰也表示了樂觀。
同樣強力推進的,還水、土壤兩項防治工作。工業聚集區污水治理、長江帶水源保護等任務穩步推進,新《水污染防治法》今日起實施。隨著“土十條”加速落地,土壤環境監測網初步建成,土壤污染狀況詳查面啟動。
污染防治既是發展問題,又是民生問題。沒生態文明的小康,就不是面小康;錢多環境差的小康,也不是人民所要的小康。污染防治并非簡單增加設施、采取治理手段,而關系著社會和消費結構的綠色轉型。應牢牢抓住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線,以調整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結構為,加大力度和考核,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兼顧水、土壤污染防治,推動主要污染物放總量大幅減少,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產值
增速喜人
我產業年增長值過15%,在除塵脫硫、污水處理、余熱余壓利用等方面具備*技術裝備能力。但要看到,水、大、土壤等污染治理與人民群眾期待仍很大差距,這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發改委環資司司長任樹本
污染治理攻堅戰持續推進,在改善環境質量的同時,也為產業帶來新機遇。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趙笠鈞表示,大、水、土壤“三個十條”為產業帶來發展契機,尤其是“大十條”階段性收官后,水、土壤污染治理或成下一個風口。
的確,政策從未像今天這般力挺產業。從《關于培育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主體的意見》提出,“2020年產業產值過2.8億元,培育50家以上產值過百億的企業”,到把“(培育)壯大產業”寫入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黨的十九大報告,再到北京、重慶等地紛紛出臺扶持政策,產業連迎利好。
據不完統計,2017上半年,約70%實現利潤同比增長,其中近30家漲幅50%;直至前三季度,板塊同比實現正增長的企業占據80%左右,行業保持良好增長態勢。工業、環境監測、三方治理等細分業務受到熱捧。
不過也業內人士指出,我雖已10多家企業,產值高于6000的卻不到10%。整個產業仍處“小而美”格局,行業集中度相對較低。大多數企業還停留在環境終端治理階段,也就是已污染后的害化、減量化、穩定化治理時期。
如果僅僅是幫業主“擦屁股”,產業永遠難以壯大,因為沒創造增量價值。從末端向前端出發,貫穿綠色發展的整個過程,向綠色產業、綠色產品、消費型產品發展,產業才可期前景。
何時才能真正壯大?工商聯環境商會副會長駱建華說:若一天“文一波”(注:桑德集團董事長、產業人物)變成了“健林”,走到大街上誰都知道,就可能成了支柱產業。
應對候變化
力做碳市先鋒
“十三五”以來,我大力推動減。2016年碳放強度下降了6.6%,2017年前三季度進一步下降4%左右,目前實現“十三五”碳放強度下降目標的進展態勢較好。
——發改委候司司長李高
踩著2017年的尾巴,中碳市場終于啟動,在美碳市熱鬧一陣后處于低谷、歐盟雄心勃勃開展交易卻高開低走等背景下,此舉格外引人注目。“所期待,所懷疑,也一些人在觀望,但更多希望積參與合作。”這樣評價。
先期僅納入電力一個行業,1700多家企業的碳放總量就達30多億噸,遠正在的任一碳市體量。未來,我碳市場總規模約為歐盟的兩倍、美加州的十倍以上。其建設關乎綠色發展,更是我應對候變化、履行承諾的重要載體。
“這不是別人要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要做!”面對減承諾,我始終以高度負責的態度,主動承擔與自身情、發展階段和實際能力相符的義務,已然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者。去年召開的聯he候變化大會上,應對候變化的中方案頻頻獲贊,中代表團還積提出幫助他處理分歧的“搭橋方案”,效推動談判進程。
回顧2017年應對候變化工作,治理的根源還在能源結構。截至2016年底,我單位GDP能耗下降5%;2017年前三季度,我單位GDP能耗同比繼續下降3.8%。另據統計,2005-2015年,我以年均5.1%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民年均9.5%的增長。GDP增長1.48倍,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卻由72%降至64%,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比重由7.4%增至12%,碳放強度下降38.6%,累計減少二氧化碳放41億噸,扭轉了二氧化碳多年快速增長的局面。
10余年的實踐證明,我通過探索一條應對候變化、保護環境與實現增長多贏的發展路徑,增長和碳放脫鉤的趨勢初步顯現。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環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