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溪冷卻塔,使用壽命長]降低冷 卻塔的噪音 皮帶箱采用 進口軸承,運行 平穩、運行噪 音低、使用 壽命長,箱體 設計有加油嘴,方便皮帶箱運 行一段時間 后加注黃油,保證其正常工作。
[貴溪冷卻塔,使用壽命長]各個區域的工作情況如下:
(l)除水器和噴濺裝置區:冷卻水呈滴狀或膜狀與上升空氣流接
觸,發生對流換熱和蒸發換熱"
(2)填料區:傳熱傳質的主要區域,且是主要的阻力區"該區內,
冷卻水在填料網格內以膜狀形式和上升空氣流相接觸,發生對流換熱
和蒸發換熱"
(3)雨區:位于填料下方到集水池上方的區域,也是空氣流動的
重要阻力區"在此區域內冷卻水以滴狀形式與上升空氣流接觸,發生
對流換熱與蒸發換熱"
[]冷卻塔塔群效應的研究
對于兩座平行排列的冷卻塔,進行 CFD 數值
模擬,獲得各個風向角下前塔和后塔的壓力系數。
圖9給出雙塔在0°風向角下前塔高度80m處的壓力
系數,并與單塔數據進行比較。可以發現 0°風向下
前塔迎風面的壓力系數幾乎不受后塔的影響,而前
塔背風面的壓力系數由于后塔對氣流的阻擋作用,
由負壓變成正壓。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2.0
-1.5
-1.0
-0.5
0.0
0.5
1.0
1.5
壓
系數力
緯向角度θ
單 塔
前塔
圖9 雙塔0°風向工況前塔與單塔在80m高度處的壓力系數
Fig.9 Comparison of pressure coefficients at height of 80m
between front tower in 0° wind azimuth and single tower
圖 10 給出雙塔在 0°風向角下后塔各個高度處
的壓力系數。可以發現,對處于前塔尾流區的后塔,
由于其底部直徑zui大,受到前塔的氣動干擾也比較
大,壓力系數的zui大正值并沒有出現在正迎風(緯向
0°角度)方向,而是與正迎風角度有 25°偏角的方向。
同時發現靠近塔頂(如 130m 高度)的壓力系數在背
風面沒有出現平臺區,而這個平臺區在 20m 和 80m
高度處非常明顯,這主要是由于三維流效應的影
響。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2.5
-2.0
-1.5
-1.0
-0.5
0.0
0.5
1.0
1.5
力系數壓
緯向角度θ
20m
80m
130m
圖 10 雙塔 0°風向工況后塔的壓力系數
Fig.10 Pressure coefficients of rear tower in 0° wind azimuth
at different heights
隨著風向角的增大,前塔的壓力系數變化并不
大,而后塔由于有前塔的干擾作用,其風荷載發生
較大變化,研究發現有如下一些規律:
(1) 當風向角小于 10°時,后塔直接處于前塔的
尾流區中,此時前塔對后塔的氣動干擾作用是zui強
的。圖 11 給出了 0°與 5°風向角下后塔 80m 高度處
的壓力系數,并與單塔數據進行比較。可以發現當
來流風向為 0°時,后塔的壓力系數分布是對稱的;
當來流風向為 5°時,整條壓力系數曲線相當于沿著
橫坐標發生約 5°的平移。在這些風向下,后塔處于
前塔的尾流區中,前塔為后塔提供了一個遮掩的效
果,使得后塔的壓力系數比單塔情況明顯減小。
(2) 當風向角在 10°~30°之間時,此時后塔既受
前塔的尾流作用,又受前塔的鄰近干擾作用。 圖
12 給出了 12°和 15°風向角下后塔 80m 高度處的壓
力系數??梢园l現壓力系數的對稱性消失,沒有被
遮擋住的圓弧邊正、負壓較大,而被遮擋住的圓弧
邊正、負壓較小。
(3) 當風向角在 30°~90°之間時,此時后塔基本
上沒有了前塔的尾流作用,但前塔的相鄰干擾作用
非常顯著。圖 13 給出了 60°和 90°風向角下后塔在
80m 高度處的壓力系數,可以發現隨著風向角的增
大,后塔壓力系數的分布逐漸與單塔情況接近。同
時由于兩塔之間形成一種夾縫,兩塔之間的風速由
于峽縫效應的存在而提高,使得靠夾縫側圓弧邊的
負壓變大,但幅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