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自然》期刊9日發表了一項神經科學重要成果,研究團隊報告了一種研發的裝置——可植入體內的無線“大腦—脊柱接口”,實驗中,它成功地讓猴子在發生脊髓損傷后zui短僅用6天就恢復了癱瘓下肢的運動能力。該裝置采用的元件已獲批可用于人體研究,標志著用該方法治療人類半身不遂往臨床測試方向又邁進了一步。
過往研究顯示,參與規劃并執行運動的腦區所破譯的信號,如果能有效使用,則有可能控制機械臂或假手的運動,此前案例還顯示其可以控制病人癱瘓的手。但是,下肢的情況并不在此列,因為用這種方法恢復行走過程中復雜的腿肌激活模式和協調性,一直以來都沒有獲得成功。
此次,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格雷古瓦·庫爾蒂納團隊,聯合中國、法國、德國、意大利、英國和美國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大腦—脊柱接口”。該裝置可以破譯來自控制腿部運動的運動皮質區信號,從而刺激在脊髓下部“熱點”植入的電極,正是這些“熱點”負責調節腿肌的屈伸。
實驗中,研究團隊在兩只因局部脊髓損傷而導致一條腿癱瘓的獼猴身上進行了測試。一只在沒有經過特殊訓練的情況下,于傷后6天就恢復了癱瘓下肢的部分運動能力;另一只經過兩個星期也恢復到相同水平。
在《自然》論文隨附的新聞與觀點文章中,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的安德魯·杰克森表示,考慮到近年來其它神經接口在猴子到人之間的快速轉化,現在有理由推測,在2020年之前,人類將能夠看到一個“大腦—脊髓界面”的臨床展示。
總編輯圈點
獲得真實肢體傳來的運動信號,實驗對象是靈長類,恢復的是比肘腕和手指要難得多的腿部。以上三條,讓該技術距離人體臨床運用越來越近。其實,我們早就可以解碼大腦信號并用它驅動機器人假肢,但只有讓患者自己身體的部分“復活”,才算真正意義上的治療。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環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