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邵逸夫獎”剛剛在香港舉行了第十一屆頒獎典禮。來自美國、英國和日本的6位得獎科學家對記者表示,看好中國科研發展前景,并希望社會能對基礎科學研究更加重視。
有“東方諾貝爾獎”之稱的“邵逸夫獎”,是按邵逸夫的意愿于2002年創立的性獎項,設有天文學獎、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和數學科學獎3項;每年頒獎1次,每項獎金100萬美元。今年的天文學獎得主為美國學者丹尼爾•愛森斯坦、英國學者肖恩•科爾和約翰•皮考克;日本學者森和俊和美國學者彼德•瓦爾特共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數學科學獎則由美國學者喬治•盧斯蒂格獲得。
邵逸夫獎生命科學與醫學將獲得者森和俊
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得主彼德·瓦爾特
驚喜“東方諾貝爾”:冀促基礎研究
在發布會之前,“邵逸夫獎”主辦單位通過郵件通報得獎消息。“我們的*反應是詐騙郵件。”彼德笑言,“不敢相信。”得獎者中zui意外的是森和俊,“因為我周圍沒有獲過此獎的人。”他說,直到看到銀行發來的支票“我數了數,1個,兩個……一共6個零!驚呆了!”
6位獲獎者來港出席頒獎典禮時與記者座談,回憶起得獎的情形,科學家們互望著笑了起來。相比獲獎與所得獎金,對于6位科學家來說zui大的鼓勵卻是“幫助、肯定了基礎科學研究”。
“大眾很難注意到、亦很難理解基礎科學研究的成果,而獎項帶來支持、由此引起的關注都有重要的意義。”彼德與約翰表示。
社會重視金融業發展、政府投入相對較少、資金向應用型科學產業傾斜,這是基礎研究在都面對的困境。森和俊說:“社會需要提升對基礎科學、新領域研究的認知。”肖恩與丹尼爾表示,選擇金融的年輕人遠遠多于基礎科學,希望能有更多鼓勵政策讓年輕人考慮進入基礎研究學科。彼德建議,給年輕人足夠多的研究、表達創意的自由,提供足夠的、及時的資金,更注重研究過程,或將帶來積極效果。
在肖恩看來,“邵逸夫獎”尚未能與諾貝爾獎相提并論,但其影響力正在擴大,非常值得尊重。而豐厚的獎金無疑對下一階段的研究帶來幫助。“我們還未決定如何使用,但首先或許聚在一起慶祝一番。”彼德笑言。
亞洲研究在起步:看好中國科研
邵逸夫獎理事會理事及評審會主席楊振寧致辭
“邵逸夫獎”設立至今,共有2名中國學者和2名日本學者獲獎。相對于歐美得獎者,數量不算“豐碩”。“邵逸夫獎”評審團主席楊振寧表示,邵逸夫獎是以科學成就作為*的標準,獲獎得主的成就彰顯了21世紀前沿科學的高速發展。
“亞洲自然科學發展時期較短,與歐洲幾百年的科學相比尚有空間,但今年再次有亞洲人獲獎,顯示亞洲自然科學發展非常快。”他說。
丹尼爾指出,zui近10年中國與國外實驗室的合作顯著上升,而國家財力也在增強,顯示了科研發展的潛力。
彼德亦認為,中國的科研未來非常光明。“我看到數以萬計的中國科學家前往美國學習、訓練,然后回到中國,包括我的同事和我的學生。”彼德說,“中國的科研未來不可小覷,定會繼續發展,并且走到前端。”
彼德說,中國青年人的富有天分、渴望學習,將會是中國科研的原動力。
獎項得獎者名單
今屆邵逸夫獎得獎者名單已于2014年5月27日之記者會正式公布,三個獎項得獎者如下:
天文學獎 一半頒予
丹尼爾.愛森斯坦 (Daniel Eisenstein)
美國哈佛大學天文學教授
另一半平均頒予
肖恩.科爾(Shaun Cole)
英國杜倫大學計算宇宙學研究院物理學教授和
約翰.皮考克 (John A Peacock)
英國愛丁堡大學天文學研究院宇宙學教授
以表彰他們在測量星系大尺度結構特征上的貢獻,這些測量包括重子聲振蕩和紅移空間扭曲,其結果足以對宇宙學模型作出約束。
生命科學與醫學獎 平均頒予
森 和俊 (Kazutoshi Mori)
日本京都大學理學大學院教授和
彼德.瓦爾特 (Peter Walter)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教授暨
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
以表彰他們發現內質網未折迭蛋白反應的貢獻;這個反應是一條控制真核細胞內細胞器動態平衡及蛋白質輸出質量的信號信道。
數學科學獎 頒予
喬治.盧斯蒂格 (George Lusztig)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Abdun-Nur數學講座教授
以表彰他在代數、代數幾何和表示論方面作出了基礎性的貢獻,并將這些學科結合起來,解決古典問題,且展現數學中美妙的新。(齊一生物小編編輯報道)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環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