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ui近,美國匹茲堡大學癌癥研究所(UPCI)的科學家發現,癌細胞能夠“劫持”DNA修復途徑來防止端粒(染色體的端帽)縮短,從而使腫瘤細胞擴散。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11月8日的《Cell Reports》雜志上。
在一個細胞形成的時候,有一個鐘開始滴答作響,決定了細胞能活多久。這個時鐘就是端粒,是在細胞內每一條染色體末端的一系列重復的DNA字母。
然而,癌癥細胞巧妙地“劫持”了這一端粒時鐘,重新設置它,在端粒每次縮短時延長它。這會導致細胞認為它仍然是年輕的,并且可以分裂,從而傳播腫瘤。
大多數的癌癥可以通過增加端粒酶的酶活性,來做到這一點,這種酶可以延長端粒。但是,大約百分之15的癌癥使用一種不同的機制——稱為端粒延長替代機制(ALT),來重新設置這個時鐘。延伸閱讀:英國院士:DNA修復酶的晶體結構;DNA修復出錯何以致癌?。
越來越多的證據也表明,激活ALT途徑的腫瘤更具侵襲性和更耐受治療。雖然ALT是在近二十年前被發現的,但是,這個機制是如何運作的,已被證明是難以捉摸的。
索取NEB Q5超保真聚合酶的詳細技術資料,請填寫接受
本文作者、匹茨堡大學醫學院藥理學和化學生物學助理教授Roderick O'Sullivan說:“識別癌細胞調整哪個部分來重置這個計時器,可以為開發新的抗癌藥提供靶標,或使現有抗癌藥更有效。”
O'Sullivan和他的團隊,通過使用zui近開發的技術——稱為鄰近(BioID),解決了這個問題,該技術使他們能夠快速識別癌細胞中相互鄰近、因此可能與端粒延長有關的蛋白質。
對一些癌細胞——在這些細胞中端粒酶和ALT是活躍的——進行比較分析,BioID技術鑒定出了139個蛋白,對于ALT激活的細胞是*的。當研究團隊進一步分析時,一種酶——DNA聚合酶(POLη),出乎了他們的意料。
O'Sullivan說:“我們期望看到DNA修復蛋白,但是看到了Polη,真是出乎我們的意料,因為它只有在受到紫外線損傷的細胞中才被激活,而我們在實驗中不使用紫外線。其在ALT通路中的作用是*獨立于我們通常認為的。”知道ALT途徑中的分子參與者,為我們開辟了一個全新的領域,也提供了許多潛在的藥物靶點。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環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