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癥小體(inflammasome)是能夠激活炎性caspase蛋白激酶的胞內蛋白復合體,它對于機體炎癥的發生與控制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至今為止,已經有4類炎癥小體被發現:NLRP1、NLRP3、NLRC4以及AIM2。NLRP3發生突變能夠引發許多炎性疾病,包括冷吡啉相關周期性綜合征(CAPS)。目前已經知道鉀離子的外流對于NLRP3的外流具有重要的作用,但NLRP3是如何相應鉀離子外流的,目前仍不清楚。為了解釋這一問題,來自密歇根大學醫學院的Gabriel Nú?ez研究組致力于尋找能夠與NLRP3發生相互作用的其它蛋白。他們的zui近研究成果發表在zui近一期的《Nature》雜志上。
首先,他們通過液相色譜-質譜的手段鑒定出了一類叫做NIMA-related kinase 7(NEK7)的蛋白激酶,通過體外過表達Pull-Down以及免疫共沉淀的手段,作者也證明了在巨噬細胞受到LPS+ATP的刺激下能夠引發NEK7與NLRP3的相互結合。
進一步,為了尋找相類蛋白相互作用的位點,作者利用HEK293T細胞,并通過轉入外源性的野生NLRP3以及突變體NLRP3,zui終利用Pull-Down的方法檢測是否會發生相互作用。結果顯示:在HEK293T細胞中,野生NLRP3(即全長)能夠與NEK7發生相互作用,缺失了Pyrin結構域的NLRP3突變體也能夠發生相互作用,而缺失了LRR結構域的突變體則不能夠與NEK7發生相互作用;此外,單獨的LRR也無法與NEK7發生相互作用。這些結果說明NLRP3蛋白中的LRR以及NOD結構域對于兩者的相互作用具有關鍵作用。同理,作者向HEK293T細胞中轉入野生型與突變體NEK7,發現起到關鍵作用的是位于中部33-212的一段氨基酸序列。有意思的是,通過之前的研究,作者將NEK7具有酶活性的幾個位點氨基酸(均在33-212之間)進行了突變,發現這些突變并不會影響其與NLRP3的正常結合。這說明兩者的相互作用不依賴于NEK7的酶活。
由于純合的NEK7-/- 小鼠是致死的,因此作者不能夠通過常規的手段拿到NEK-/-小鼠。因此,作者利用輻照的方法將小鼠體內淋巴細胞殺死,并通過胎鼠肝細胞移植的技術構建了嵌合體。此時,根據移植進入的細胞的表型(野生,雜合,純合突變),便能夠從手體小鼠中達到野生型或者NEK7-/- BMDM。在此基礎上,作者對拿到的BMDM進行不同類型的刺激。結果顯示,ATP,Nigericin,Gramcidin(三者均能特異性激活NLRP3)三者的刺激能夠引發caspase1的切割以及IL-1b的釋放,NEK7-/-BMDM在以上刺激發生后caspase1的切割或者IL-1b的釋放則受到了抑制。與此不同,Poly(dA:dT)(特異性激活AIM2)以及salmonella(特異性激活NLRC4)的刺激則均能引發野生型BMDM以及突變體BMDM中caspase1的切割以及IL1b的釋放。除此之外,作者還利用shRNA的手段證明了上述現象(實驗過程基本一致)。以上結果說明Nek7的缺失能夠特異性阻斷NLRP3炎癥小體的激活。
接下來,作者研究了NEK7是否參與了炎癥小體蛋白復合體的聚集過程。首先,作者通過胞內染色免疫熒光的實驗方法比較了野生型BMDM以及突變體BMDM在刺激前后細胞內部ASC聚集的情況。結果顯示:在ATP,Nigericin刺激下,野生型BMDM內部出現明顯的ASC聚合體,而突變體BMDM中則沒有這一現象。與此不同,Poly(dA:dT)以及salmonella的刺激則均會引起ASC聚合體的產生。除此之外,作者通過交聯與生化分析手段驗證了上述ASC聚合體的形成區別。之后,作者還利用交聯生化檢測手段證明NLRP3以及NEK7本身的聚集也會受到NEK7與NLRP3的相互影響。此外,作者發現NLRP3與NEK7的相互作用還受到胞外鉀離子濃度的影響,即胞外鉀離子濃度高于50mM時,兩者的相互作用就會消失。
zui后,作者利用小鼠嵌合體進行體內LPS刺激,通過檢測IL-1b等細胞因子的釋放,證明了NEK7的缺失能夠抑制NLRP3炎癥小體的激活以及IL-1b的釋放。
綜上,作者利用豐富的生化與體內實驗證明了NEK7是參與了NLRP3炎癥小體形成與激活的關鍵蛋白。
除上述文章外,諾貝爾獎得主,西南醫學中心免疫學教授Bruce Beutler在《nature immunology》雜志上也發表文章揭示了NEK7參與了NLRP3炎癥小體激活以及細胞有絲分裂過程,從而加深了該發現的可信度。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環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