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以來霧霾頻頻圍城致京津冀長三角重污染區已連成片,給大氣環境、群眾健康、交通安全帶來了嚴重影響。2014年起,繼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后,天津市開始實施汽車限購政策。以“大氣污染國十條”的發布為標志,中國全面打響呼吸保衛戰。然而,各種以“限”為關鍵字行政治理之策能否解決城市擁堵以及霧霾天氣,卻受到了業內的質疑。
解決擁堵問題,機動車數量之外,道路規劃問題還是關鍵。至于霧霾,機動車排放到底在中間起到了多大作用,一直存在著爭議。霧霾頻發的背后,是亟待轉型升級的產業結構、亟須調整的政績考核制度以及亟待改變的生活生產方式。實施限號、限購,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治理霧霾天氣。而面對當前高保有量,簡單的限購,既不能顯著改善擁堵,也難以有效降低排放,且可能干擾汽車市場和經濟的正常發展。從長遠的治堵治霾思路看,政府不應提倡推廣汽車限購,行之有效的方式應為,大力發展公共交通、推廣使用新能源汽車和節能汽車、提高汽車排放標準、加快黃標車淘汰等。而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系統,給市民公交充分尊嚴,要比單純“限購”“限行”更能治本。探索霧霾治理之路,簡單的‘堵’或‘限’已難以應對。這需要從體制機制上實現社會整體治理水平的提高。
關于霧霾成因的研究基本認可了機動車污染在千萬人口以上大城市的貢獻。在這類城市中,機動車保有量、使用頻率以及密集度都很高,機動車污染貢獻占據重要位置。另一方面,控制汽車總量不僅是控制機動車污染的一招,也與緩解交通擁堵、保障能源安全以及應對氣候變化等政策導向相關。在行政手段之外,以經濟和市場手段促進機動車管理乃至整個霧霾治理仍有很大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