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身邊不以為然的尋常景象,清水、綠地、藍天,當污染來襲、霧霾圍城的時候,尤其讓人感到生態環境的重要和失去基本生存條件之痛,空氣污染已變成一個zui大的民生問題。藍天是我們共同的家園,健康的空氣是我們每個人的生存之本,同一個地球下,還藍天計劃,人人有份。
一些地方,考核官員政績往往是GDP至上,至于環境的好壞往往被忽視,在凈化空氣與發展經濟之間,不少官員自然而然會選擇后者。不管是官員還是民眾,都在同一片藍天下共同呼吸。短期內,經濟發展或許會給一些官員帶來高升的機遇,但是從長遠來看,一地空氣質量如果持續變糟,受影響的將是長住此地的全體民眾。更為重要的是,空氣質量從本質上說是一個社會問題。它不是某一個公民或某幾個群體的私事,而是政府與公眾應該共同擔當的責任。從政府層面說,具體的責任應該體現為,在公共財政不是問題的情況下,適度向大氣污染防治傾斜。從公眾角度而言,責任意味著每個人都該盡到自己的那份力。唯有如此這般的多方發力,一座城市、一片土地的空氣質量才會節節攀升。
一方污染,其他地方難以獨善其身,大氣污染防治,破除地方主義、空氣治理一盤棋,還需要對各地的發展模式和社會治理思路進行革新。為社會公眾享有更多藍天白云綠水青山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