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滬躍電氣科技有限公司作者
變頻串聯諧振耐壓試驗的操作使用
資料類型 | doc文件 | 資料大小 | 37888 |
下載次數 | 14 | 資料圖片 | 【點擊查看】 |
上 傳 人 | 上海滬躍電氣科技有限公司 | 需要積分 | 0 |
關 鍵 詞 | 變頻串聯諧振,變壓器電參數測試儀,耐電壓測試儀,氧化鋅避雷器測試儀,變壓器容量測試儀 |
- 【資料簡介】
變頻串聯諧振耐壓試驗的操作使用
作為發現纜運行絕緣缺陷的無損試驗手段,國外的科研機構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對運行中的XLPE絕緣 纜采用超低頻耐壓試驗,并進行了大量的試驗室研究和現場試驗。根據研究結果,大網會議工作組*將 超低頻耐壓試驗用于中低壓XLPE纜的絕緣耐壓試驗。
.1Hz超低頻耐壓試驗是鑒定XLPE絕緣纜絕緣強度的直接方法,對于停運后的XLPE絕緣力纜是否能繼 續投入運行,該試驗是重要的判斷參考依據。主要的試驗的原理是將50Hz交流通過整流和濾波環節變成所需的 直流壓,通過逆變路,將此直流壓逆變為lkHz交流壓,再由0.1 Hz正弦振蕩器進行調幅處理,調幅后 ,lkHz壓等幅波就轉變成0.1 Hz的變化調幅波。這個調制壓是通過兩個高壓變壓器與壓倍增路產生的 按0.1Hz正弦波變化的高壓,用壓敏阻器進行解調,從而使負載上輸出O.1 Hz高壓正弦壓波形。試驗和 研究表明,0.1 Hz壓對XLPE纜水樹枝的監測十分有效,而水樹枝的產生和發展是XLPE絕緣纜zui主要的老 化方式。超低頻交流耐壓試驗zui關鍵的問題是確定進行試驗的壓,只有施加的試驗壓正確,才能保證得出正 確的結論。
目前國內這方面的研究甚少,根據國外的試驗資料介紹,0.1 Hz時的試驗壓為50Hz時的1.5~1.8倍, 如下式:
式中,λ的值在1.5~1.8間選取,U50為預定的50Hz交流試驗壓值,這個值目前在《力設備預防性試 驗規程》中尚未給出H J。這種試驗方式的優點主要在于:
.是無損壞的耐壓試驗方法。用這種方法不會損壞被試品纜,特別是對于開始老化但還可使用的纜優勢 明顯。
.相比直流高壓試驗,對新鋪纜和經過維修的纜,此種測試對于連接處和端頭出頭聯接錯誤的判定更為 準確。
.與工頻耐壓試驗設備相比,其試驗設備體積較小、重量較輕。同時保證了試驗時和實際運行時的壓在被 試品纜中的絕緣分布相同。國內外的大量研究表明,試驗時可以用此方法代替工頻耐壓試驗方法,是因為這兩 種壓對于疊層復合絕緣缺陷的檢驗能力是相同的,具有較好的等效性。又由于交流試驗設備的容量與試驗頻率 成正比,用此試驗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交流耐壓試驗設備的容量,同50Hz工頻耐壓設備容量比較,理論上 可降低500倍。但由于結構等其他方面的原因,實際可降低到50~1 00倍,這樣就有利于現場試驗使用。這種耐 壓方法的缺陷是被試品纜在超低頻耐壓與工頻耐壓下的一致性較差,以此試驗方式代替工頻耐壓試驗效率是較 低的。而且目前開發的0.1Hz超低頻耐壓試驗設備由于其輸出壓等級不夠高,無法對試驗壓等級較高的XLPE 纜進行試驗。目前,這種試驗方法主要還是中低壓XLPE絕緣纜耐壓試驗的一種選擇方法。調感式工頻串聯諧振試驗
調感式工頻串聯諧振試驗系統主要原理是利用抗器的感抗和被試品纜容的容抗在50Hz工頻下發生諧振 的原理來產生高壓的。試驗系統的簡化結構如圖1—1所示,圖中Tl為可調自耦變壓器,T2為勵磁變壓器,他們 為系統提供了一個可變的工作壓,T2供給諧振回路功率,并將源回路與被試品纜回路隔開,容c表示被 試品纜容及其它并聯容,例如壓分壓器容等。感L代表可變抗器的感,調節它的感量,使其 與容C發生諧振。
調感式串聯諧振試驗系統相比與普通升壓變壓器試驗系統,在高壓、長纜、大截面的XLPE纜耐壓試驗 方面,具有以下顯著優點:
一、輸出流波形好。試驗回路僅讓基波流順利通過,對其他諧波流相當于是濾波器,濾出了諧波干擾 ,所以輸出流基本上是正弦波;
二、自保護性能好。僅當串聯諧振回路滿足諧振條件時,即∞£=1/∞C時,系統才會輸出高壓,而被試品 纜一旦發生擊穿,相當于容被短路,回路失諧,高壓立即降落,由于抗器的抗限制短路流,保護試驗 裝置不會遭受過壓與大流的沖擊,所以不需要在串聯諧振試驗裝置中加球隙或阻保護,也不需要其它保護 方式來保護。尊敬的用戶:
感謝您關注我們的產品,本公司除了有此產品介紹以外,還有變壓器參數測試儀,變壓器容量測試儀,耐壓測試儀,氧化鋅避雷器測試儀等等,您如果對我們的產品有興趣,咨詢。謝謝!
- 凡本網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環保在線,轉載請必須注明環保在線,http://www.kindlingtouch.com。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企業發布的公司新聞、技術文章、資料下載等內容,如涉及侵權、違規遭投訴的,一律由發布企業自行承擔責任,本網有權刪除內容并追溯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