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紙杯、一個聚苯乙烯塑料杯和一個瓷器茶杯,到底哪一個zui環保?這個看起來很簡單的問題,實際上是*正在面臨的一大難題。
“紙杯的原料來自木材,塑料杯源自石油,兩者都是一次性使用的;瓷杯可以重復使用,但制造它消耗的能源卻是zui多的,而且刷杯子還需要消耗水、清潔劑等。總之,你得重復使用瓷杯1000次以上,它的環境成本才能比聚苯乙烯更低。”
這是英國*學會副主席、諾丁漢大學化學系教授Martyn Poliakoff給出的答案。近日,應英國*化學會邀請,Poliakoff來到北京進行校園公益演講。記者也有機會對這位化學家進行了采訪。
在他看來,在地球人口已突破70億的今天,化學品制造業所面臨的zui大問題就是廢棄物的生產及處置問題,特別是有毒廢棄物。
美國凱霍加河就是一個令人哭笑不得的案例。1969年,這條位于俄亥俄州的河流受到嚴重的化學污染,河面竟燃起了大火,以至于當地政府不得不在河流附近豎起了這樣的警告牌:“小心!河水易燃。”
但Poliakoff始終不認為化學是與人類不共戴天的魔鬼。上世紀90年代初,綠色化學的概念誕生后,這個英國化學家就成為這一新理念的堅定支持者。
“綠色化學主張使用更加清潔的反應過程去制造化學品和化學材料。”他說,“它有12條基本原則,比如盡可能避免產生廢棄物、采用可循環利用的原材料、產品可降解等。”
Poliakoff認為,在發展中國家發展綠色化學,意義更是非同小可。數年前他在埃塞俄比亞講學的時候,發現街頭有很多孩子在叫賣塑料袋,與此同時當地的白色污染十分嚴重,到處都是隨意丟棄的袋子。“我突發奇想,能不能用甘蔗替代石油來制造塑料呢?”
這個主意看上去很蠢,畢竟在這個貧窮的非洲國家,很多人連飯都吃不飽。可Poliakoff不這么想:“甘蔗在很多貧油國都有種植,并且產量很大。而且甘蔗目前供過于求,當地農民很難把所有的甘蔗都賣出去。”
用甘蔗生產塑料,其實就是一個典型的綠色化學過程。日裔化學家野田勇夫就曾發現,一些微生物攝入碳水化合物后,會以高分子聚合物的形式儲存能量,這一過程中產生的廢物也能夠回收再利用。目前,已有公司成功用糖制造出人們平時常用的塑料水壺。
“現在石油價格越來越高,用糖來生產塑料無疑經濟價值。而且這一過程也更加環保,能夠減少生產過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Poliakoff解釋說。
“這些例子都證明,化學可以是綠色的。”他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輕人關注這一新興領域,進而對化學研究產生興趣,這樣我們的子孫才能在地球上維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