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森貝伽提供 免疫球蛋白IgM受體的研究的技術
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免疫學系王繼揚課題組在研究中發現了免疫球蛋白IgM的受體。免疫球蛋白IgM被譽為機體預防病毒和細菌感染的“*道防線”,IgM與受體結合后,不僅可促進機體免疫功能增強,而且能抑制自身“有害”抗體的產生。該研究對治療人的免疫缺陷病和自身免疫疾病有重大意義。相關成果日前在線發表于美國《國家*院刊》。
據了解,免疫球蛋白IgM是初次免疫應答中zui早出現的抗體。IgM抗體直接與病原體結合后,可抑制病原體的活性,不讓其發病、發展,并可通過特殊途徑來溶解病原體,阻止感染的擴大。早在40年前,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就發現B淋巴細胞表面有IgM的受體,并有證據支持這一推斷,但一直沒有找到該受體。
王繼揚課題組運用基因敲除技術,成功培育了一種缺乏“FcμR基因”的敲除小鼠,并分析了這種小鼠在缺乏該基因的狀態下,在免疫功能和自身抗體方面會產生的結果。經過3年努力,他們終于發現了該受體的基因FcμR。
研究發現,外來病原體侵入FcμR基因被敲除的小鼠后,出現明顯的免疫缺陷狀況,其抗體下降至正常小鼠的1/3以下。進一步研究表明,該免疫缺陷是由于FcμR基因敲除后,B淋巴細胞在受到外來病原體刺激后,不但不容易被激活,反而容易造成死亡。相反,缺乏FcμR基因的敲除小鼠在沒有任何刺激的情況下,會產生大量有害的自身抗體,包括會產生有害的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抗核抗體和抗DNA抗體或誘發機體關節炎的類風濕性因子等。
相關專家表示,未來可通過激活B淋巴細胞表面的IgM受體,促進機體內有益抗體的產生,以增強人體免疫力,或采用抑制性抗體來治療因B淋巴細胞活化異常而引起的各種免疫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