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協同制造”顛覆珠江西岸傳統模式 |
來源:南方日報 |
在工業領域,信息化給制造業帶來的變化和革命已在上游裝備制造業體現出來。而在珠江西岸,很多裝備制造企業已然嗅到信息化變革的良機。 “拿鋤頭還是機械化的工具,或是自動化智能化的裝備來工作,效率和質量顯然不同。裝備制造是生產力中的核心,決定了生產力發達與否。”中導光電設備有限公司創始人李波說。 作為制造業基礎,裝備制造領域推進智能化、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協同制造和服務化轉型升級,將促進創新資源、生產能力、市場需求的集聚與對接,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力。 智能制造提高速度與質量 “廣東制造業要想從大做強,向智能化轉型是必然的路徑。而要做出的產品,必須要通過智能*的裝備來生產。”*電子第五研究所所長謝少鋒說,好的材料、裝備和儀器,是支撐工廠生產高技術含量和高質量產品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相比于傳統人工,我們針對五金產業專門設計的智能磨削機能夠把刀的模型數據轉換成自動化過程,通過6個坐標定位,材料放進去后很快就能完成打磨。”陽江博天科技有限公司副總張建說,借助信息化,智能機器不僅質量更好,還更。 省機器人協會執行會長任玉桐也表示,裝備制造業對于智能化和“機器代人”的需求更迫切,“比如汽車產業,機器人在精密制造上顯然比人工更勝*。” 在珠西各地,借助信息化轉型升級的裝備制造業企業同樣感受到了智能制造的強大推力。 在佛山,新鵬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的機器人正在“學”噴釉動作。“它會把我的那套動作記錄下來,然后*再現。”據公司員工小林介紹,人工噴釉的優等率在94%—95%之間,而機器人能達到97%以上。 “智能化除了提高質量、生產更的產品,還能提率,并把人從打磨、噴涂等一些環節里解放出來。”廣東省自動化學會理事長劉奕華說。 在順德嘉騰機器人自動化有限公司,獲得2015年度“創客中國”大賽企業組一等獎的明星“大黃蜂”搬運機器人正在地運送著貨物。“我們做過統計,僅在工廠里來回轉運材料或是貨品,員工每天要走20公里,非常辛苦不說,效率還不高。”公司副總裁陳洪波說,智能化“機器代人”,搬運機器人一次可以拉54臺洗衣機,是人的3倍多,而且實現了無人化自動運輸、分揀和存儲。 *電子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信息化研究與促進中心主任周劍表示,高質量產品的大規模生產必須靠自動化和智能化實現,要推動我國工業從大到強、由速度型向質量型的轉型升級,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至關重要。 據順德區經濟和科技促進局常務副局長張鵬介紹,目前該區已認定一批兩化融合貫標試點企業,投入2000多萬元支持企業開展機械裝備*(套)產品研發,有效推動傳統機械裝備產品向大型、數控、精密、全自動方向發展。 據了解,未來廣東將大力發展智能制造,以智能工廠為發展方向,開展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加快推動云計算、物聯網、智能工業機器人、增材制造等技術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推進生產裝備智能化升級、工藝流程改造和基礎數據共享。 大數據助推“制造+服務” 智能化并不只是節點式的改善質量和提率,依托互聯網,“不僅要在單機裝備中通過信息化技術提升控制水平,還要通過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和各種集成技術,把裝備數據上傳到管理系統,在系統中把生產車間所有數據連通起來,并實現車間、用戶等各個環節數據的快速傳送。”劉奕華強調,“未來的裝備制造行業要更多地關注為用戶服務,而不僅僅是生產售賣機器,互聯網和大數據使得服務有很大利潤空間。” 國家《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中明確,要加快制造業服務化轉型,鼓勵制造企業利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整合產品全生命周期數據,形成面向生產組織全過程的決策服務信息,為產品優化升級提供數據支撐。 在珠江西岸,很多裝備制造企業通過大數據采集分析和萬物互聯,拓展產品價值空間,實現從制造向“制造+服務”的轉型升級,已成為他們自發的選擇。 在中山,明陽風電近6000余臺(套)風力發電機組分布于國內各地,機組每分鐘的風速、功率、角度、轉速、發電量,以及不同風況帶來的變化,可以通過近百萬個傳感器實時傳送到后臺的大數據中心,由此實現遠程故障的診斷與修復、發電量評估與分析,為企業供應鏈管理提供依據。 在陽江,數百萬臺專門針對五金行業設計的智能磨削機在各地運行的所有數據會匯集到博天科技有限公司的數據后臺,根據運行的不同情況,這家裝備制造企業能夠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操作方案和后續增值服務。公司董事長黃代全表示,“我們有專家組專門做這個,通過數據化改造,加上物聯網的應用,掌握每臺機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量。*來看,希望機器和服務的銷售額實現一比一。” 協同制造顛覆傳統模式 信息和數據“互聯”所帶來的紅利不止于此。 隨著與互聯網融合程度的不斷提高,生產、流通等不同環節也在逐漸緊密。以裝備制造業為例,企業除了能為下游提供*解決方案和后續服務,還能實現多環節并行并提供特殊定制。 “以前的模式是預先做一批貨物存著,而且不知道市場情況如何。今后通過互聯網,很多環節可以并行,拿到訂單、放上系統、自動排產等環節都可以實現*意義的標準化和快速反應。”劉奕華說。 另外,“可以清晰獲取哪個產品調貨zui多、賣得、運行zui穩定等數據,通過對它們的分析能夠使我們預判趨勢,改變傳統的訂單生產模式,提前做好準備快速反應。”一位企業負責人補充。 根據《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要求,支持企業利用互聯網采集并對接用戶個性化需求,推進設計研發、生產制造和供應鏈管理等關鍵環節的柔性化改造,開展基于個性化產品的服務模式和商業模式創新。 近年來,廣東在互聯網技術、產業、應用以及跨界融合等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已具備加快推進“互聯網+”發展的堅實基礎。特別是珠江西岸,鼓勵傳統產業樹立互聯網思維,積極與“互聯網+”相結合,推動融合性新興產業成為經濟發展新動力和新支柱。 接下來,廣東將實施“互聯網+協同制造”,鼓勵制造業骨干企業特別是裝備制造業通過互聯網與產業鏈各環節緊密協同,促進生產、質量控制和運營管理系統全面互聯,提升網絡化協同制造水平,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 案例 博天科技: 通過機聯網掌握機器運行數據 “我們賣出去的機器數以百萬計,通過機聯網,可以掌握每臺機器運行的數據。在大數據時代,相當于先把基礎采集完成了。” 在陽江市穗禾科技園,博天科技的自動化設備正演示著打磨拋光工藝。陽東博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黃代全解釋,“對于同樣的機器,每個工廠使用的數據和工藝可能有所不同,通過我們后臺掌握了運行情況的數據,就能夠知道哪個操作得好,可以反過來輔導企業,提供服務。” 結合當地五金產業比較發達的特色,博天科技為相關產業設計針對不銹鋼等的打磨裝備,并通過成立自動化研究院進行智能化升級。公司副總張建補充說,“所有機器打磨情況的數據都在公司后臺,能夠通過數據分析為企業提供的操作方案,不單只是一次性賣機器,還能進行后續不斷的升級增值服務。” 觀察 加快制造業與信息化融合 世界工業的發展在經歷了動力革命、電力革命、信息革命之后,萬物互聯和智能化的工業4.0時代正在到來。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提出“中國制造2025”戰略和“互聯網+”行動計劃,兩者緊密、相互促進。其中,裝備制造業作為制造業的基礎,與互聯網和信息化的融合顯得極為重要。 *裝備制造業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工業化程度和競爭力的重要標志。對于廣東來說,加快培育發展*裝備制造業,是我省特別是珠江西岸各市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搶占未來經濟和科技發展制高點的必然選擇。在這個過程中,通過“互聯網+制造業”,實現制造業和信息化的融合,不僅可以利用互聯網在信息交換和流通方面的優勢,提率、降低成本、提升質量,還能開拓增值服務,顛覆商業模式,zui終促進經濟的發展。 廣東通過全力推進兩化深度融合和實施《廣東省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5—2025)》,不僅為經濟尋找新的驅動點,同時在發展中調結構,努力使經濟社會發展上新臺階。(記者 肖文舸 畢式明 陳彧 實習生 趙雅) | |
標簽:工業領域 信息化 裝備制造業 智能制造 協同制造 |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環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