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通報道 近日來自*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第二軍醫(yī)大學的研究人員,采用非目標性代謝分析方法(non-targeted metabolic profiling strategy)解析了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代謝特征。相關論文發(fā)表在7月1日的《癌癥研究》(Cancer Research)雜志上。來自*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的許國旺(Guowang Xu)研究員和第二軍醫(yī)大學的王紅陽(Hong-Yang Wang)院士為這篇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前者主要研究方向是復雜樣品分離分析方法的創(chuàng)新性研究;代謝組學分析技術平臺及其在疾病、中藥、植物表型、食品安全等方面應用的研究。后者主要專業(yè)方向為腫瘤分子生物學研究和消化內科疾病的治療。
肝癌是zui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中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肝癌的主要風險因子,大多數的肝癌病例都是由肝炎感染及肝硬化發(fā)展而來。病情進展迅速及早期轉移是肝癌的典型特征,其預后往往不良。當前龐大的HBV感染人群使得肝癌預防成為了一項艱巨的任務。深入了解肝癌的發(fā)生機制對于開發(fā)更有效的治療策略,改善疾病結局,降低肝癌發(fā)病率及死亡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代謝異常被視為是腫瘤的一個重要特征,解析癌癥代謝將有助于闡明癌癥發(fā)病機制,并為臨床治療提供有潛力的靶點。根據瓦氏效應(Warburg effect)學說,癌細胞能量代謝調控失常有可能導致了許多代謝信號發(fā)生改變,從而影響了如細胞增殖和凋亡等各種生物學過程。作為癌細胞的一個共同特征,異常代謝成為了當前癌癥研究的一個熱點。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采取了一種基于液相色譜-質譜法的非目標代謝分析策略,解析了肝癌的代謝特征。研究人員從肝癌患者處取得了總共50對肝臟組織,其中包括腫瘤組織、癌旁組織和遠端的非癌性組織。基于組織代謝組學方法對105個差異代謝物進行了過濾及鑒定。分析結果顯示腫瘤發(fā)生了大量代謝改變:其糖酵解增高,三羧酸循環(huán)受到抑制,糖原異生及β-氧化加速以提供能源供應,Δ-12脫氫酶下調。此外,*等抗氧化分子水平增高,炎癥相關多不飽和脂肪酸和磷脂酶A2水平下降。隨后,研究人員又對來自慢性炎癥、肝硬化和肝癌患者的298個血清樣本進一步檢測了這些差異代謝物。證實甜菜堿(betaine)結合丙酰肉堿(propionylcarnitine)可作為一種*的有潛力的診斷指標,將肝癌與慢性肝炎、肝硬化區(qū)分開來。體外檢驗肝硬化和肝癌血清樣本進一步證實了,這一組合生物標記可作為AFP的補充,用于肝癌診斷。
新研究通過對肝組織進行代謝譜分析,使得我們全面了解肝癌的代謝特征,并揭示了兩個有潛力作為癌癥生物標記物、用于肝癌臨床診斷的代謝產物。(生物通:何嬙)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yè)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yè)負責,環(huán)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guī)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