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通報道:進入五月份,中國學者參與的多項研究在Nature雜志及其重要子刊上發表,其中主要包括抑郁癥發病機制,龜鱉軀體發育進化歷程,以及大腦皮層反饋途徑,非酒精性脂肪肝等肝臟疾病等方面的綜述性文章。首先,來自南方醫科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證實,星形膠質細胞釋放ATP是抑郁癥發病的一個重要生物學機制,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 Medicine雜志上。
研究人員確定了ATP是星形膠質細胞調節成體小鼠抑郁樣行為的一個關鍵因子。他們發現大腦中ATP豐度較低的小鼠對于社會競爭失敗敏感。當給予這些小鼠ATP時,研究人員發現其可誘導快速的抗抑郁樣效應。此外,他們還證實缺失肌醇1,4,5-三磷酸(inositol 1,4,5-trisphosphate)2型受體以及轉基因阻斷囊泡膠質傳遞(gliotransmission),可誘導星形膠質細胞ATP釋放缺陷,引起抑郁樣行為,而給予ATP則可緩解這種行為。其次由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等處合作完成了中華鱉、綠海龜的基因組研究,從基因組水平揭示了龜鱉軀體發育進化歷程,為日后深入研究基因組DNA作為指導胚胎發生的“藍圖”提供了新線索。
研究人員對中華鱉和綠海龜進行全基因組測序、組裝注釋,并通過系統發育分析,研究人員發現龜鱉類很可能是鱷類和鳥類共同祖先的姐妹群,并根據分子鐘及化石證據推測,龜鱉大概是在2.679億年前到2.483億年前從初龍類中分化出來。而這個時期正是從晚二疊紀向三疊紀過渡階段,也就是說龜鱉分化時間可能緊隨二疊紀末的大滅絕事件或與之重合,由此便形成一種推測,龜鱉類的出現是否和當時海洋動物的滅絕有關。在系統發育分析的基礎上,該研究還對龜鱉類特異性基因進行了初步分析。研究人員發現,在中華鱉和綠海龜基因組中均呈現出嗅覺受體(OR)家族的高度擴張。過去對哺乳動物的研究表明脊椎動物會通過丟失一些OR基因而適應水環境從而拓展自己的生態位。而此次發現龜鱉OR基因擴張,可能與此具有一定相關性。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龜鱉許多與味覺感知相關的基因都發生了丟失,調控饑餓刺激和能量調節激素的胃促生長素也發生了丟失,這可能與龜鱉低代謝的生活方式相關。
另外來自北京師范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的研究人員分別在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Nature Reviews Rheumatology三份重要期刊上發表綜述文章,介紹了大腦皮層反饋途徑,非酒精性脂肪肝等肝臟疾病,系統性紅斑狼瘡這三方面的研究進展。在大腦皮層區域之間存在重裝入反饋途徑,這一途徑攜帶有豐富多樣行為方面的信息,比如關注,期望,感知任務,工作記憶和動作指令等。神經元能有效接收這些輸入信息,并將其作為適應性程序,根據執行任務的不同假設出不同的功能狀態。近期研究數據表明,特定輸入選擇代表著相關關聯區域的不同組成部分,能令神經元針對不同功能角色執行任務。研究人員就探討了視覺皮層通路上的各種自上而下的影響,并指出了接收區域的動態特質——這種特征令神經元能獲取與目前感性需求相關的信息。
此外,研究人員還報道了NAFLD,NASH和肝硬化易感性的亞洲人群的遺傳多態性數據,并討論了這些疾病的臨床治療和病理機制。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尤其是久坐的影響,NAFLD在分布廣泛且呈流行趨勢。亞洲人尤其易感,這主要是因為其身體脂肪和肌肉組成差異造成的,目前中國NAFLD社區患病率為20%,香港為27%。在這篇綜述中,研究人員報道了NAFLD,NASH和肝硬化易感性的亞洲人群的遺傳多態性數據,并討論了這些疾病的臨床治療和病理機制。(生物通:萬紋)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環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