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病綜合征出血熱(hemorrhagic fever withrenalsyndrome,HFRS)原稱流行性出血熱(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是一種由漢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為主要傳染源。臨床上以發熱、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腎衰竭為主要表現。本病廣泛流行于亞、歐等許多國家,我國為重疫區。
[病因學] 腎綜合征出血熱的病原是布尼亞病毒科漢坦病毒屬的流行性出血熱病毒,是一種單股負鏈RNA病毒,包括漢坦病毒屬的1型漢坦病毒、2型漢坦病毒、3型普馬拉病毒以及多布拉伐病毒等。在我國流行的主要是1型漢坦病毒和2型漢坦病毒。病毒侵入人體后,1型和3型變態反應介導的免疫損傷;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及生物活性物質介導的炎癥反應等多個環節造成全身小血管和毛細血管內皮細胞的損傷,血管腔擴張,通透性增加,血漿外滲、出血,并導致多個器官出血和功能衰竭,尤以腎、心、腺垂體損害及腹膜后水腫突出。
[實驗室診斷]
1.特異性檢查
(1)用免疫熒光EIA法或免疫金銀染色法檢測HFRS抗原。
(2)血清學檢查:特異性IgM抗體或IgG抗體、核蛋白抗體及糖蛋白第2抗體檢測。
(3)病毒分離。
2.非特異性檢查 包括血常規、尿常規、血液生化、血氣分析等。
[結果分析與判斷]
1.抗原檢測 由于抗原較抗體出現早,可作為臨床早期診斷的指標。抗原檢查陽性者可確診。
2.血清學檢查 IgM抗體1:20為陽性,IgG抗體1;40為陽性,1周后滴度上升4倍有診斷價值。核蛋白抗體的檢測有利于早期診斷,而糖蛋白第2抗體檢測則有利于預后判斷。
3.病毒分離 發熱期患者的血清,白細胞和尿液等標本接種Vero-E6細胞或A549細胞中,可分離出HFRS病毒。
4.血常規檢查 白細胞計數在發病(病程)1~2d多屬正常,發病第3天后逐漸升高。發病早期中性粒細胞增多,核左移,有中毒顆粒,重癥患者可見幼稚細胞,呈類白血病反應。第4~5天后,淋巴細胞增多,并出現較多的異形淋巴細胞;血紅蛋白和紅細胞數在發熱后期開始至低血壓休克期升高;血小板從第2天起開始減少,并可見異形血小板。
5.尿常規檢查 病程第2天即可出現尿蛋白陽性,第4~6天尿蛋白顯著增加。突然出現大量尿蛋白對診斷有幫助。部分病例尿中出現膜狀物,這是大量尿蛋白與紅細胞和脫落上皮細胞相混合的凝聚物。顯微鏡檢查尿中可見紅細胞、白細胞和管型。此外,尿沉渣中可發現巨大的融合細胞,這些融合細胞中可檢出HFRS抗原。
6.血液生化檢查
(1)血尿素氮(BUN)及肌酐(Cr):多數患者在低血壓休克期,少數患者在發熱后期,BUN和Cr開始升高,移行期末達高峰,多尿后期開始下降。
(2)肝功能:約50%患者ALT升高,少數患者血清*升高。
(3)酸堿度:發熱期血氣分析以呼吸性堿中毒多見,休克期和少尿期以代謝性酸中毒為主。
(4)電解質:血清鈉、氯、鈣在本病各期中多數降低,而血清磷、鎂等則增高。
7.凝血功能檢查 發熱期開始血小板減少,其黏附、聚集和釋放功能降低。DIC的高凝期出現凝血時間縮短,消耗性低凝血期則纖維蛋白原降低,*原時間延長和*時間延長。進入纖溶亢進期則出現纖維蛋白降解物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