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新的健康威脅?
詳細回顧中國1990年—2010年間人群健康模式轉換情況,并與G20國家進行比較獲得的發現,是對中國人群健康狀態zui全面zui的估計。
慢性病在快速上升
1990年—2010年間,中國的死亡原因發生了明顯變化。中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原副主任、北京協和醫學院教授楊功煥說,中國在控制傳染性疾病流行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腸道線蟲、腦膜炎、破傷風、麻疹和痢疾率均有大幅下降。各年齡組人群的傳染病、孕產婦、新生兒及營養不良死亡率從1990年的26.6%降至2010年的10.1%;腹瀉和下呼吸道感染導致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下降了90%以上。此外,在過去20年間,兒童死亡率下降70%,母嬰疾病死亡和患病率都在快速下降。
與此同時,中國的慢性病在快速上升。心腦血管疾病(中風和冠心病)及癌癥已成為主要死因,慢性病占總死亡的84.5%。心腦血管疾病(中風和冠心病)、肺癌、肝癌、胃癌和結腸癌、道路交通(過去20年里上升了55%),精神疾病(抑郁和焦躁)以及波及很多人的骨骼肌肉疾病是影響中國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負擔。目前,我國肺癌、肝癌、胃癌和結腸癌四種腫瘤排列在導致疾病負擔前15位原因中,而且肺癌和肝癌的疾病負擔上升快速。
不健康飲食成*誘因
研究發現,中國人*大主要危險因素是不健康飲食,歸因死亡占30.6%。其中,zui值得注意的是低水果、高鈉、低谷類食物和低堅果攝入。第二大主要危險因素為高血壓,歸因死亡占24.6%。第三大主要危險因素為煙草使用,歸因死亡占16.4%。環境空氣污染和室內空氣污染,作為PM2.5的兩大暴露源,分別為第四、第五主要危險因素。中國PM2.5污染嚴重,其來源于環境空氣污染、室內空氣污染和二手煙草煙霧,這三大來源的污染使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癥的患病率上升。其他危險因素“集群”包括空腹血糖升高、酒精使用、職業性危害、高體重指數和體能活動不足。
“中國每年約死亡800萬人,其中,約有700萬人死于慢性病。約有200萬人歸因死亡于高血壓,與發達國家相比,情況還在繼續惡化;由于煙草使用,2010年歸因死亡了140萬人,情況也在繼續惡化。”楊功煥提醒。
應對變化需要政策引導
“目前,中國人的危險因素正在發生變化。過去30年,中國城鎮人口增長了近兩倍,快速的城市化促進了不健康飲食、道路交通事故傷害等帶來的健康風險快速增加。如果缺乏正確的政策引導,這些生活方式和行為所致的疾病負擔會明顯加劇,這也是城鎮化過程中必須思考的。”楊功煥說。
楊功煥還表示,城市化、老齡化及收入迅速增長也導致非傳染性疾病增長。因此,要降低慢性病導致日益增長的死亡和發病率,就需優先采取預防措施。如減少煙草使用或減少接觸二手煙;加強體育鍛煉;倡導增加水果和全谷物消費,降低鈉的攝入;減少飲酒,改變飲食習慣等。
“所有這些措施均需衛生領域以外的政府部門通過結構調整、機制變遷和執行行動來改善人群的健康,如確保《煙草控制框架公約》有效執行來減少煙草的使用。”楊功煥說。
楊功煥強調,“生育率下降、兒童死亡率迅速減少、快速老齡化使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步入慢性病高發的年齡段。精神、骨骼肌肉疾病、神經系統和視聽損害等導致的健康損害也穩步上升。這些狀況不僅使個體遭受大量健康損害,也像其他國家一樣,導致了醫療成本飆升。因此,當務之急是針對這類疾病上升做出明細計劃和安排,醫療系統如何應對,并針對此類慢性疾病采取具有成本效益的措施,如未來10—20年間,中國所需的醫療工作人員類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