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處理設備 污泥處理設備 水處理過濾器 軟化水設備/除鹽設備 純凈水設備 消毒設備|加藥設備 供水/儲水/集水/排水/輔助 水處理膜 過濾器濾芯 水處理濾料 水處理劑 水處理填料 其它水處理設備
登封市宏潤環保材料廠
閱讀:109發布時間:2012-5-21
水價問題制約行業發展。水價調整引發眾多關注,受到不少質疑,甚至遭遇誤解。從行業及發展角度,該如何認識水價及供水行業發展?水價調整應如何進行?為此,中國水網特別在線設置水價專題調查,并邀請行業專家聚焦水價話題,多方面解析水價熱點及難點問題。
隨著水危機日益加劇,為平衡用水需求和水質提升,引水工程在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有施行。在便利民眾用水的同時,引水成本如何支付,也成為焦點話題之一。如廣州西江引水工程,也在這個問題上廣受爭議。
據報道,西江引水工程是*《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建立合理的水資源配置和供水安全保障體系”的重點項目,是《廣州市城市供水水源規劃》重點工程,由企業西江引水工程為企業自籌資金建設并納入廣東省*核準建設。
為實現國家頒布新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將水質指標從35項提高到106項,為江村、西村等供水廠提供充足、的源水,解決廣州西北部飲用水水源水質不達標的問題,經過反復技術論證,并經*珠江水利委員會批準,廣州市西江引水工程于2007年7月正式啟動, 2008年12月動工建設,2010年9月底完成建設。項目總投資87.8億元,資金來源包括財政投入和企業自籌資金,其中有68.23億元是銀行貸款。
引水成本應計入水價?
對于引水成本,很多媒體及民眾質疑,認為引水成本應由政府或企業買單,而不應該計入水價。
對此,深圳萬德咨詢總汪海認為,若引水工程由政府投資運營,而且政府也不要求供水企業支付原水費,那么飲水工程費不能計入水價。如果引水工程是由供水企業投資建設和運營的,那么,理所當然飲水工程費用要計入水價。
從現行政策來看,清華大學水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濤向中國水網介紹,由*和*聯合發布,2004年1月1日起實施的《水利工程供水價格管理辦法》規定,引水工程成本需計入水價。
金杜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顏俊認為,引水工程費用應當計入成本也應成為共識。他認為,*的補償就不會有服務的提供。引水費用計入水價就是用水者直接付費;引水費用不計入水價就是政府補貼,政府補貼的來源是稅收,也就是老百姓間接付費。所以引水費用是否計入水價是政府和老百姓的博弈,與自來水公司無關。
而對于政府與民眾的關系,通用技術咨詢顧問有限責任公司董事薛濤認為:政府的債zui終還是納稅人的債。中國當前的地方政府債務危機很嚴重,讓政府承擔難以支付的債務,要么政府破產,要么通過稅收、加費等增加收入。”他認為,引水工程成本由政府負擔,政府的錢還是來自民眾。在這問題上,政府與民眾,其實是左手與右手的關系。
引水成本應全民支付?
即便引水成本由水價支付,在此之外,另一個問題是,仍以西江引水工程為例,有人提出,引水工程只讓直飲水用戶受益,所有消費者埋單不合情理。
長沙供水有限公司總金凱軍介紹,引水工程屬于市政管網建設投資,服務的是廣大民眾。比如公交,不能因為有人不乘公交,政府就不發展公交建設。而城市管網是一個整體體系,很難從單個的項目區分哪些人使用了哪些人沒使用。
資深水業專家梁相欽意見與上述類似。他認為,對于同一個供水管網,水一進去,沒法算誰用誰沒用。如果同城同網不同價,不好操作,不符合公平原則。他同時介紹,從政策角度,建設部也曾出過相關文件,談到城市管網一體化,同一城市自來水聯網,一聯網必須要同城同網同價。
從引水目的,以及公平原則出發,大岳咨詢有限公司總金永祥分析認為,引水工程,主要是為了滿足提高供水服務質量和保障水質安全的需求,如果一個水源出了問題了,應必須有另外的水源保障,另外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大家對水質的要求也相應提高,這些,都需要進入引水工程的成本。如果地方財力不足,其成本民眾應該承擔。
成本實際為共同承擔?
清華大學水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濤介紹,引水成本如何支付,在政策層面和實施層面其實有一定落差。由于調水工程投資巨大,在具體執行過程中,全部引水工程費用進入水價一直存在阻力,各項目都有部分投資來自政府財政。
廣州市*局長羅家祥在1月31日的局長接訪日上介紹,“西江引水工程,政府也已經投入了17億元的基本金。在國內任何一個城市,這樣的事情都沒有由財政全部承擔的先例,所以也需要市民共同承擔。”
傅濤認為,所發生的供水成本需要在兩種模式下選擇:一是消費者通過水價直接支付,二是公眾交完稅再由政府以財政的方式間接支付。其實政府間接支付所花費的成本更高,因為在目前的行政體系下,政府收稅和支付所產生的管理成本以及灰色成本zui終也進入總費用之中。因此,在支付體系中應盡量避免通過稅收環節的介入。另一方面,消費者直接以水價形式覆蓋供水成本也體現了公平性。因為供水是一項非全民享有、且嚴重不均等的準公共服務(我國有10億農村人口并未享受供水服務),采取“誰受益,誰付費”的“受益者支付”原則無疑相對更公平合理。盡管這樣,考慮到公眾承受力,財政需要一定補貼。但是,補貼應具有選擇性。政府的錢直接補貼工程投資,不如補貼困難群體。
環保在線 設計制作,未經允許翻錄必究 .? ? ?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請輸入你感興趣的產品
請簡單描述您的需求
請選擇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