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午夜在线观看,色偷偷伊人,免费一级毛片不卡不收费,日韩午夜在线视频不卡片

行業產品

  • 行業產品

湖北世紀喬豐塑業有限公司


當前位置:湖北世紀喬豐塑業有限公司>>塑料系列>>內蒙古印刷托盤、倉庫托盤、防潮托盤、紙廠托盤定制

內蒙古印刷托盤、倉庫托盤、防潮托盤、紙廠托盤定制

返回列表頁

參   考   價: 128

訂  貨  量: ≥1 臺

具體成交價以合同協議為準

產品型號

品       牌

廠商性質其他

所  在  地

聯系方式:吳經理查看聯系方式

更新時間:2023-08-31 12:57:14瀏覽次數:84次

聯系我時,請告知來自 環保在線

經營模式:其他

商鋪產品:2006條

所在地區:

聯系人:吳經理

產品簡介

產品描述品牌喬豐型號多種托盤面數雙面托盤進叉方式局部四向進叉托盤上部結構箱式托盤型式網格九腳型加工定制是材質PP適用范圍周轉、運輸  2019二屆分散式風電研討會火熱報名中...  2019年8月22日-23日  周老師:  近日,重慶市人民印發《關于重慶市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專項行動方案(2019—2022年)的通知》

詳細介紹

產品描述

品牌喬豐型號多種
托盤面數雙面托盤進叉方式局部四向進叉托盤
上部結構箱式托盤型式網格九腳型
加工定制材質PP
適用范圍周轉、運輸

  2019二屆分散式風電研討會火熱報名中...

  2019年8月22日-23日

  周老師:

  近日,重慶市人民印發《關于重慶市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專項行動方案(2019—2022年)的通知》。

  《方案》明確:

  1、能源裝備。加快推動10MW及以上海洋風電機組、生物質垃圾沼氣發電熱電聯產成套裝備、貫流式水輪機和分布式能源裝備等產品開發,鞏固風力發電、水力發電設備優勢地位,依托太陽能薄膜項目和航空發動機項目,力爭在光伏發電設備、燃氣輪機等領域有所突破。

  2、關鍵基礎件。聚焦國家重大工程和汽車、智能終端、大型成套裝備等產業發展迫切需求,推動模具、鑄鍛件、連接件、密封件、齒輪和軸承等工業部件領域企業與整機企業開展緊密技術合作,深度參與產品開發。

  3、重點發展風電設備及水電機組鑄鍛件、數控機床鑄鍛件、高性能汽車鑄鍛件和工程機械及軌道交通鑄鍛件等大型鑄鍛件,大型重載齒輪箱、風電齒輪箱、高技術船舶及海工裝備齒輪箱、軌道交通齒輪箱、自動變速器用齒輪和減/增速器用齒輪等齒輪產品,以及其他高性能密封件、連接件和軸承產品。

  原文如下:

  重慶市人民關于印發重慶市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專項行動方案(2019—2022年)的通知

  渝府發〔2019〕14號

  各區縣(自治縣)人民,市各部門,有關單位:

  現將《重慶市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專項行動方案(2019—2022年)》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重慶市人民

  2019年4月30日

  (此件公開發布)

  重慶市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專項行動方案

  (2019—2022年)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是立市之本、興市之器、強市之基。為深入貫徹落實、決策部署,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動重慶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制定如下行動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和十九屆二中、精神,深入學習貫徹對重慶提出的“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發揮“三個作用"和營造良好政治生態的重要指示要求,堅決落實、關于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決策部署,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立足我市制造業現有基礎,著眼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重大戰略機遇,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為主攻方向,深入實施以大數據智能化為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著力優化產業結構、著力構建良好產業生態、著力發展*生產方式、著力推動*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著力促進產業園區轉型發展,在進一步壯大工業經濟總量的同時提升整體發展質量,加快將我市建設成為國家*制造業重鎮。

  (二)主要目標。

  到2019年,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態勢進一步顯現。工業經濟增長速度實現止跌回升,力爭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630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21700億元,其中智能產業(工業部分)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比重提高至22%,帶動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比重分別提高至24%、19%,科技進步對工業增長貢獻率提高至57.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率、全員勞動生產率、研發投入強度分別提高至25.5%、34萬元/人和1.43%,單位增加值能耗較2018年下降1.5%;全市百億級工業企業數量達到23戶。

  到2020年,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態勢更趨鞏固。工業經濟增長速度回歸全國平均水平,力爭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670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23500億元,其中智能產業(工業部分)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比重提高至25%,帶動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比重分別提高至25%、20%,科技進步對工業增長貢獻率提高至58.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率、全員勞動生產率、研發投入強度分別提高至26%、35萬元/人和1.45%,單位增加值能耗較2018年累計下降3.5%;全市百億級工業企業數量達到28戶。

  到2022年,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取得更大進展。工業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力爭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750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28000億元,其中智能產業(工業部分)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比重提高至27%,帶動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比重分別提高至27%、22%,科技進步對工業增長貢獻率提高至6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率、全員勞動生產率、研發投入強度分別提高至27%、37萬元/人和1.6%,單位增加值能耗較2018年累計下降7%;全市百億級工業企業數量達到35戶。

  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努力,到2025年,基本建成鏈群完整、生態完備、特色明顯、發展質量效益顯著的國家*制造業重鎮。

  專欄1: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主要目標

  指 標 名 稱

  

  2019年

  

  2020年

  

  2022年

  

  指標屬性

  

  總量

  規模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億元)

  

  21700

  

  23500

  

  28000

  

  預期性

  

  全部工業增加值(億元)

  

  6300

  

  6700

  

  7700

  

  預期性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億元)

  

  1280

  

  1350

  

  1650

  

  預期性

  

  發展

  質量

  

  智能產業(工業部分)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比重(%)

  

  22

  

  25

  

  27

  

  預期性

  

  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比重(%)

  

  24

  

  25

  

  27

  

  預期性

  

  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工業企業增加值比重(%)

  

  19

  

  20

  

  22

  

  預期性

  

  技術服務業銷售收入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之比

  

  0.02∶1

  

  0.021∶1

  

  0.024∶1

  

  預期性

  

  百億級工業企業數量(個)

  

  23

  

  28

  

  35

  

  預期性

  

  其中:五百億級工業企業數量(個)

  

  4

  

  4

  

  6

  

  預期性

  

  千億級工業企業數量(個)

  

  1

  

  2

  

  3

  

  預期性

  

  發展

  質量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率(%)

  

  25.5

  

  26

  

  27

  

  預期性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萬元/人)

  

  34

  

  35

  

  37

  

  預期性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增加值能耗降低率(%)

  

  [1.5]

  

  [3.5]

  

  [7]

  

  預期性

  

  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

  

  82.5

  

  83

  

  84

  

  預期性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強度(%)

  

  1.43

  

  1.45

  

  1.6

  

  預期性

  

  研發平臺數(個)

  

  48

  

  50

  

  60

  

  預期性

  

  有研發機構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比重(%)

  

  20

  

  25

  

  40

  

  預期性

  

  有研發活動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比重(%)

  

  35

  

  40

  

  50

  

  預期性

  

  科技進步貢獻率(%)

  

  57.2

  

  58.5

  

  60

  

  預期性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百元主營業務收入成本(%)

  

  85

  

  84.5

  

  84

  

  預期性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從業人員中研發人員占比(%)

  

  6

  

  6.5

  

  8

  

  預期性

  

  園區規模工業用地產出強度(億元/平方公里)

  

  85

  

  86.5

  

  89.5

  

  預期性

  

  備注:[ ]內表示2019年至實施期末累計數。

  二、支柱產業重點發展方向

  依托現有制造業發展基礎,加快補鏈成群步伐,鞏固提升智能產業、汽車摩托車產業兩大支柱產業集群,培育壯大裝備產業、材料產業、生物醫藥產業、消費品產業、農副食品加工產業和技術服務產業集群,推動支柱產業向邁進。

  (一)智能產業。依托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基礎,延展完善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產業鏈條,加快智能終端產品種類拓展和檔次提升,補齊智能傳感器及儀器儀表、網絡通信及網絡安全等領域短板,壯大軟件和信息服務業規模,建設“芯屏器核網"智能產業集群,到2020年智能產業力爭實現銷售收入7500億元(其中工業部分6000億元,軟件和信息服務業部分1500億元),到2022年力爭實現銷售收入10000億元(其中工業部分8000億元,軟件和信息服務業部分2000億元)。

  集成電路。加大對集成電路相關IP(知識產權)、KNOW—HOW(技術訣竅)的積累、引進和保護力度,引進培育圖形處理、人工智能、智能傳感、汽車電子和工業互聯網等領域FabLess(無晶圓)企業,提升芯片設計供給能力。推動現有功率半導體領域IDM企業(整合元件制造商)加快產能建設和新品研發,發展電源管理芯片。提升模擬及數模混合集成電路發展水平。聚焦大尺寸、窄線寬晶圓制造環節,與國內外集成電路共建IDM模式為主的存儲芯片生產線,繼續做好工藝Foundry(晶圓代工線)引進,推動MEMS(微機電系統)、化合物半導體等多品種、小批量特殊工藝線建設。發展CSP(芯片尺寸封裝)、WLP(晶圓級芯片封裝)和MCP(多芯片封裝)等*封裝工藝,形成與設計、制造相匹配的封測能力。加快PCB(印刷電路板)、襯底片、靶材、電子級化學品等原材料發展,構建完整的集成電路產業鏈條。

  專欄2:集成電路發展重點工程

  集成電路特色工藝及封裝測試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程:聚焦現有基礎較好領域,在2019年啟動集成電路特色工藝及封裝測試、功率半導體等市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推動創建集成電路特色工藝及封裝測試制造業創新中心。

  集成電路設計業集聚區建設工程:建設市級集成電路公共服務平臺,提供EDA(電子設計自動化)工具、仿真和檢測等公共服務,到2020年力爭累計引進培育集成電路設計企業50家,到2022年力爭累計引進培育集成電路設計企業100家。

  多規格晶圓線建設工程:推動現有企業規劃晶圓線盡快啟動建設,加大在談項目跟進,到2020年力爭累計建成3條晶圓線、到2022年力爭累計建成4—5條晶圓線。

  新型顯示。加快AMOLED(有源矩陣有機發光二極體)面板線建設,推進現有TFT—LCD(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產線產能釋放,繼續抓好第10.5代及以上TFT—LCD產線引進。推動現有面板企業一體化發展顯示模組、顯示器和電視機等下游產品,依托富余產能引進相關企業發展中小尺寸顯示觸控模組產品,促進面板產能充分釋放。推動現有玻璃基板生產企業加快布局前段熔爐,積極引進光學膜、液晶、掩膜板等上游光學材料研發生產企業,培育與面板能力相適應的光學材料及基板玻璃本地供給能力。

  專欄3:新型顯示發展重點工程

  超高清顯示產業鏈培育工程:依托面板產業發展基礎,結合集成電路、數字內容等相關產業發展態勢,積極引進培育4K(4096×2160像素分辨率)超高清顯示圖像采濾波、編解碼、顯示驅動等芯片設計企業和對應設備研發生產企業,以及超高清視頻內容制作企業,適時發展8K(7680×4320像素分辨率)超高清顯示,構建“產品+內容"超高清顯示產業鏈條。

  上游材料保障提升工程:面向新型顯示應用領域發展需求和傳統顯示領域升級需求,進一步提升基板材料、電子特氣等基礎材料技術水平,引進發展有機發光材料、偏光片、靶材等上游材料企業。

  智能終端。抓好現有手機、筆記本電腦、可穿戴設備等領域品牌訂單爭取、整機品牌引進,著力導入5G(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產品、家用智能控制終端、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MR(融合現實)眼鏡及頭盔等高附加值新品。推動現有代工企業加快SMT(表面組裝技術)等關鍵工藝設備購置與更新,加快智能化改造步伐,提升產線柔性化生產水平,繼續引進其他品牌代工企業,通過提升代工能力承接更大規模、更多品種產品訂單。完善攝像頭、結構件、電池等零部件本地配套體系。推動現有家電企業加快人工智能、移動通信等技術在現有產品中的植入和遠程運維服務平臺搭建,積極引進其他企業,發展智能空調、智能冰箱、智能洗衣機、智能小家電等產品以及智慧家庭整體解決方案。

  專欄4:智能終端發展重點工程

  創新能力提升工程:依托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西部分院等現有平臺,積極爭取消費類智能終端品牌企業在渝布局研發機構,加強5G整機架構、智能傳感互聯、人機交互等技術研發,建設行業級創新平臺,提升智能終端技術創新能力。

  智

  智能傳感器及儀器儀表。加大智能傳感器領域引進力度,推動現有傳感器生產企業與集成電路企業深化合作,加強基于MEMS架構的智能化產品、組件及生產工藝研發,提高傳感器質量,重點發展車用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和位置傳感器,智能終端用慣性傳感器、重力感應傳感器和指紋識別傳感器,工業機器人用二維/三維視覺傳感器、力矩傳感器和碰撞傳感器。推動現有工業儀器儀表企業加強感知、分析、決策、控制和執行等環節關鍵技術研發,發展DCS(分散控制系統)、FCS(現場總線控制系統)和PLC(可編程控制系統)等產品。抓好不銹鋼、鎳基合金、鉑絲、銠絲和波導絲等金屬敏感材料產業發展,積極引進培育陶瓷、有機敏感材料研發生產企業,構建與傳感器及儀器儀表發展相適應的特種材料配套體系。

  專欄5:智能傳感器及儀器儀表發展重點工程

  傳感器+集成電路協同發展工程:加強MEMS與集成電路工藝共性技術和兼容性、小體積、低成本封裝工藝等技術工藝研究,推動現有晶圓制造、封裝測試企業開放流片及封測業務,加快傳感器新品研發投放。

  儀器儀表改造提升工程:依托現有,加大技術創新力度,融合微電子、人工智能、智能傳感互聯等新技術,采用新的工作原理,新材料和新的元器件,加速各類儀器儀表向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微型化發展,推進現有儀器儀表企業轉型升級。

  網

  網絡通信及網絡安全產品。緊抓5G、IPv6(互聯網協議第6版)部署契機,高起點引進基站、路由器、交換機、網關等通信產品研發生產企業。結合工業互聯網、物聯網建設,引進培育M2M(機器對機器)、RFID(射頻識別)等研發生產企業。做好量子通信技術產品前期跟蹤。聚焦電子產品、網絡通訊、數據存儲等領域信息安全需求,加快信息安全研發生產基地建設,發展嵌入式安全部件、電子取證、量子通訊保密設備、商用密碼技術等信息安全硬件產品和系統。結合“雪亮工程",進一步發展壯大視頻監控設備及系統。

  軟件信息服務業。加大各類信息數據資源集聚和開放力度,積極引進培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區塊鏈領域應用型研發機構,增強數據清洗、數據挖掘、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算法等基礎領域支撐能力。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區塊鏈技術在軟件信息服務領域融合滲透,推動現有軟件和信息服務企業加快研發投放一批面向信息基礎設施、智慧城市、商貿服務和信息安全等領域的軟件產品和解決方案,繼續抓好通用軟件、工業軟件、云計算軟件、生活應用軟件以及工具庫、數據庫等領域企業引進力度,力爭在商業智能、數據挖掘、數據可視化等新一代軟件產品和解決方案上取得突破。加大數字內容領域企業引進培育力度,發展游戲、動漫等數字內容產品,爭取在VR/AR/MR游戲動漫領域取得突破。

  (二)汽車摩托車產業。推動整車產品向綠色化、智能化、網聯化、輕量化以及應用共享化轉型升級,加快中乘用車、商用車、特種車和摩托車新品研發投放,努力提升新能源汽車“大小三電"、*汽車電子、輔助駕駛系統、網聯終端系統等關鍵零部件本地配套能力,進一步鞏固我市汽車摩托車產業國內地位。到2020年汽車摩托車產業力爭實現產值5800億元,到2022年力爭實現產值6800億元。

  汽車整車。結合汽車消費升級發展趨勢,加大整合力度,大力調整產品結構,加快現有優勢產品升級換代,不斷提高*汽車電子、輕量化材料、高強度車身等應用比例,加強質量品牌建設,推動產品和品牌向上發展,重點發展10萬元及以上轎車、SUV(多功能運動車)和MPV(多用途汽車)等乘用車產品。支持商用車企業瞄準大馬力牽引車、工程車、城市物流車等細分市場,加大新產品開發力度,加強與改裝車企業合作。推動現有整車企業加快開發中新能源汽車產品,重點發展純電動汽車、增程式純電動汽車,鼓勵發展混合動力汽車。加強燃料電池路線技術儲備,力爭在2022年左右實現車型量產。加快前撞預警、車道偏離預警、變道輔助等輔助駕駛系統的大規模應用步伐,不斷提升車道保持系統、自動泊車系統和自動緊急制動系統等自動駕駛系統的裝車比例,提高汽車產品的人、車、路、后臺等智能信息交互及決策能力。到2020年力爭全市汽車產量超過300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20萬輛、智能網聯汽車80萬輛),單車價值量提高至9萬元以上;到2022年力爭全市汽車產量超過320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40萬輛、智能網聯汽車120萬輛),單車價值量提高至10萬元以上。

  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大力發展動力電池單體及電池系統、驅動電機及控制器、整車控制系統以及電制動、電轉向、電空調等新能源汽車“大小三電",同步發展動力電池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電解液和隔膜,電機控制器用IGBT(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功率板塊,整車控制系統用CAN(控制器局域網絡)總線等關聯產品;積極布局燃料電池電堆及系統、氫氣循環泵、空壓機等燃料電池汽車核心零部件,加速壯大新能源汽車本地配套能力。到2020年力爭全市新能源汽車本地配套率達50%,到2022年力爭達60%。

  汽車電子。推動汽車行業與電子信息行業深度融合,重點突破汽車電子芯片、車載視覺、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和智能底盤等關鍵基礎技術研發,加強車載以太網絡、通訊模塊、智能車身控制系統為主導的前沿領域技術儲備,加快現有車窗控制器、尾門控制器、燈光控制器等產品升級,積極培育汽車娛樂系統、汽車虛擬儀表及其他信息顯示模塊,打造下一代智能駕駛座艙信息系統等產品。到2020年力爭初步具備輔助駕駛系統、網聯終端系統的本地配套能力,到2022年力爭初步形成輔助駕駛系統、網聯終端系統的本地配套體系,智能網聯汽車本地配套率達30%。

  摩托車。支持本地摩托車企業承接國際摩托車企業產品生產,深化與本地汽車企業在節能減排、新能源、智能網聯等領域技術和供應鏈合作共享,加快開發投放250cc排量及以上巡航車、及越野車等中高檔摩托車產品,積極開展新能源摩托車標準研制和產品研發,逐步提升輔助駕駛系統裝車比例。鼓勵企業把握行業發展趨勢,加快開發質量水平高,市場競爭力強的低速電動車型,推動摩托車企業有序向電動汽車企業轉型升級。到2020年力爭摩托車產量達到400萬輛,到2022年力爭產量達到450萬輛。

  專欄6:汽車摩托車產業發展重點工程

  優勢企業培育提升工程:支持重點企業發展,壯大形成一批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整車企業,帶動一批核心配套企業發展。到2020年,全市汽車行業有千億級企業2家,百億級企業4家,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核心配套企業不低于50家。

  新產品開發投放工程:推動整車企業制定中長期產品開發計劃,重點研發和投放價值量高、盈利能力強的中車型。到2020年每年上市新車型不低于15款,到2022年每年上市新車型不低于20款。

  智能水平提升工程:加快提高整車產品輔助駕駛系統和網聯終端系統裝車比例,持續提升產品智能網聯水平。到2020年,乘用車駕駛輔助系統(L2)新車裝配率達到40%,有條件自動駕駛(L3)車型批量化生產,高級自動駕駛(L4)、無人駕駛(L5)的測試驗證車型達到5款。

  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工程:積極推動協同開發平臺、公共研發平臺、配套資源共享平臺等的建設完善,促進產學研深度合作,創建智能網聯汽車制造業創新中心。到2020年,全市新建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共性技術服務平臺不低于3個,全市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數據平臺不低于5個。

  公共領域新能源汽車推廣工程:市級單位通過集中采購新增和更換車輛中新能源汽車占比不低于50%,新增和更換機要通信車、相對固定線路的執勤車、通勤車原則上使用新能源汽車;主城區新增和更換公交車、出租車要加快提高使用新能源汽車的比例;新增和更換市政環衛車、市政工程車、郵政快遞車,原則上使用新能源汽車;在符合有關法規要求的前提下,主城區新增和更換網絡預約出租車、分時租賃用車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勵使用新能源汽車;逐步提高新增和更換駕駛培訓車、駕駛考試車使用新能源汽車比例。

  智慧出行業態培育工程:引導整車企業充分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等,挖掘用戶多元化需求,創新出行和服務模式,加快共享汽車市場培育。到2020年,全市共享汽車規模不低于6萬臺。

  摩托車轉型升級工程:推動傳統摩托車企業積極開發踏板車產品,并加快向電動摩托車、低速電動車轉型升級。到2020年,全市電動摩托車或踏板車生產企業不低于3家,電動摩托車及踏板車產量占全市摩托車產量達到20%。

  (三)裝備產業。推動現有裝備產品向智能化、成套化和系統化轉型升級,積極引進培育裝備產品,重點發展智能制造裝備、智能機器人、軌道交通裝備、航空航天裝備、能源裝備、節能環保裝備等整機產品,著力提升關鍵基礎件發展能力和水平。到2020年力爭裝備產業實現產值2000億元,到2022年力爭實現產值2300億元。

  智能制造裝備。提升精密高效磨齒機、精密數控車床、數控加工中心、精密數控滾齒機和數控鍛壓機等中高檔數控機床產品比例,積極引進培育智能化擠壓成型、折彎和鈑金加工等金屬成形機床研發生產企業,爭取在汽車、電子、食品、紡織等領域專用成套生產設備有所突破。結合3D快速成型技術、激光加工技術等*加工工藝應用步伐,同步做好激光/電子束高效選區熔化、大型整體構件激光及電子束送粉/送絲熔化沉積、光固化成形、激光切割、激光焊接等增材制造裝備和激光加工裝備的引進培育,加大合金粉末材料、生產級熱塑性塑料、光敏樹脂等3D打印材料的研發和產業化。加快引進在線無損檢測系統裝備、可視化柔性裝配裝備、高速堆垛機、智能分揀機、高參數自動化立體倉庫等檢測、裝配、物流和倉儲環節裝備研發生產企業。

  智能機器人。推動六軸機器人、搬運機器人、雙腕機器人和雙旋機器人等現有工業機器人產品加速產能釋放,加大焊接機器人、拋光機器人、噴涂機器人等產品研發和產業化力度,加快完善減速器、伺服電機、視覺系統等關鍵零部件配套體系,積極布局具備人機協調、自然交互、自主學習功能的新一代工業機器人領域。圍繞智能家居、教育、醫療康復、商業旅游等市場,加快發展家政、教育、手術和養老康復等各類服務機器人,鼓勵服務機器人制造企業面向救援救災、能源安全和公共安全等領域拓展產品線,實現管道巡檢、電力巡檢、消防、安保和水下救援等特種機器人的產業化和應用示范。

  軌道交通裝備。加快市內軌道交通設施建設,提高軌道交通裝備市內,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通過“建設+產品"方式加大市外市場拓展力度,推動現有產品產能加速釋放和新品開發投放。著力完善牽引傳動系統、制動系統、轉向架、空調、通信信息、車輛門系、內裝、站臺設備等核心零部件的配套體系。深化與優勢企業合作,爭取在我市布局磁懸浮列車、有軌電車、膠輪導向電車、都市快軌車、信號系統、監控系統、軌道車輛檢測維修等新產品、新項目。積極探索民營企業參與軌道車輛研發生產和軌道設施建設發展路徑。

  航空航天裝備。積極引進成熟的通用航空器產品和技術,推動通用航空器產品的適航取證,逐步形成涵蓋中、小、輕型固定機和中、小、輕型直升機的產品譜系和自主研發能力。加快航空發動機項目推進步伐,逐步構建涵蓋各型渦扇、渦軸、渦槳等航空發動機產品的設計、研制、生產和維修能力。圍繞航電系統、機身材料等重點領域,引進、支持優勢企業加快機體零構件、旋翼、機載設備等通用航空器零部件的研發和制造。積極引進無人機和關鍵零部件生產企業,大力推動無人機及其關鍵零部件的本地化生產。繼續抓好低成本商業運載火箭企業培育。結合低軌衛星移動通信與空間互聯網系統項目實施,爭取在終端通信、物聯網、RTLS(實時定位系統)等領域有所突破。加強與航空航天領域對接交流,爭取本地企業盡快進入供應鏈體系。

  能源裝備。加快推動10MW及以上海洋風電機組、生物質垃圾沼氣發電熱電聯產成套裝備、貫流式水輪機和分布式能源裝備等產品開發,鞏固風力發電、水力發電設備優勢地位,依托太陽能薄膜項目和航空發動機項目,力爭在光伏發電設備、燃氣輪機等領域有所突破。結合國家特高壓工程和智慧電網建設,提升變壓器、電力電纜和開關柜等現有產品智能化水平,發展特高壓輸變電成套裝備、GIS(氣體絕緣金屬封閉開關設備)等*產品。結合本地頁巖氣勘探開發,加快井口裝置、儀器儀表、鉆井輔助設備等配套裝備開發投放,積極引進勘探、鉆井、完井、壓裂和站場集輸等環節成套裝備企業。

  節能環保裝備。鞏固煙氣脫硫脫硝、垃圾高效清潔焚燒發電、工業廢水處理、垃圾儲運和機動車尾氣處理等現有技術裝備產品優勢地位,進一步增強總集成總承包能力及系統解決方案提供能力,積極引進PM2.5(細顆粒物)脫除、污水電解催化氧化、MVR(機械式蒸汽再壓縮蒸發器系統)、土壤重金屬電動分離、水泥窯協同無害化處置、三廢應急處理等大型成套節能環保設備和高效空氣凈化器、深層次凈水器等家用環保產品研發生產企業。依托汽車產業發展基礎,大力發展城市固廢儲運車輛。

  關鍵基礎件。聚焦國家重大工程和汽車、智能終端、大型成套裝備等產業發展迫切需求,推動模具、鑄鍛件、連接件、密封件、齒輪和軸承等工業部件領域企業與整機企業開展緊密技術合作,深度參與產品開發,重點發展汽車大型覆蓋件模具、半導體級精密微型連接件模具、多注射頭塑料封裝模具和金屬與塑料零件復合模具等大型精密復雜長壽命模具,風電設備及水電機組鑄鍛件、數控機床鑄鍛件、高性能汽車鑄鍛件和工程機械及軌道交通鑄鍛件等大型鑄鍛件,大型重載齒輪箱、風電齒輪箱、高技術船舶及海工裝備齒輪箱、軌道交通齒輪箱、自動變速器用齒輪和減/增速器用齒輪等齒輪產品,以及其他高性能密封件、連接件和軸承產品。

  專欄7:裝備產業發展重點工程

  智能機器人創新平臺建設工程:依托現有企業和科研院所,加快啟動建設兩江機器人研究院,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吸引更多市內外相關企業和科研院所加入,逐步將其升級為重慶市智能機器人行業創新平臺。

  裝備智能化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工程:聚焦裝備產品智能化需求,重點突破伺服電機、控制系統、視覺檢測、復雜工況多任務支持與協同技術、多機械系統交互與控制技術、參數辨識補償技術等技術,加強感知、分析、決策、通信、控制、執行等關鍵環節*技術的研發。

  數字化生產線、數字化車間及智能工廠整體解決方案發展工程:結合智能制造工程實施,引進智能制造領域系統集成商,推動本地工業機器人及智能制造裝備企業與其深化合作,加快推出一批面向沖壓、焊接、涂裝等典型工序的數字化生產線、數字化車間及智能工廠建設整體解決方案。

  (四)材料產業。聚焦產業發展、城市建設和國家重大工程實施對原材料迫切需求,不斷增強冶金、建材和化工等原材料產品支撐保障能力,重點發展*金屬材料、新型非金屬材料、化工合成材料、精細化工等產品,加快培育前沿新材料,構建*基礎材料、關鍵戰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協同發展格局。到2020年力爭材料產業實現產值4200億元,到2022年力爭實現產值5000億元。

  *金屬材料。嚴格控制生鐵、粗鋼生產能力,推動長流程企業進一步優化技術工藝,加快廢鋼資源高效率高質量利用,著力提升生鐵、粗鋼產品品質,降低能耗物耗水平和污染物排放量;突出發展熱軋及后端產品,重點發展耐候鋼、大尺寸型鋼、高強鍍鋅汽車鋼、耐溫鋼、耐蝕鋼、軸承鋼、工模具鋼和電工鋼等精品鋼材。適時調整電解鋁產能,大力發展再生鋁產業,提升鋁及鋁合金板錠品質,加快下游產品結構調整,重點發展航空航天用鋁、汽車用鋁、軌道車廂鋁材、電池殼體、電池托盤和高品質鋁箔等鋁及鋁合金材料。加快鈦合金項目現有產能釋放和后續產線建設,積極引進鈦材料加工企業,延長鈦合金產業鏈。加快鎂合金推廣應用,擴大生產規模化,重點發展大規格型材、寬幅板材和大型壓鑄件等合金產品。加大再生銅和銅精練企業引進力度,增加上游原料供給,推動現有銅材料企業圍繞智能產業發展需求,重點發展超薄銅板帶、精密銅管、環氧樹脂覆銅板、陶瓷基覆銅板和銅基粉末材料,積極引進培育引線框架、鋁銅復合管等其他精密銅材料研發生產企業。

  新型非金屬材料。嚴格控制平板玻璃產能規模,重點發展汽車用夾層玻璃、特種鋼化玻璃,平板顯示用基板玻璃和蓋板玻璃,建筑用幕墻玻璃、隔熱隔音玻璃以及藥用玻璃等玻璃制品。推動裝飾陶瓷、衛浴陶瓷提檔升級,加快蜂窩陶瓷、高純超細陶瓷粉體等新型陶瓷和特種陶瓷產品發展。嚴格控制水泥產能規模,推動現有水泥企業提升高標號水泥、特種水泥和專用水泥產品比重,依托現有水泥產能重點發展混凝土部品部件、外圍護部品等水泥基建筑部品部件。嚴格控制燒結磚產能規模,積極引進綠色功能墻體材料,綠色阻燃保溫材料等新型墻體屋面材料研發生產企業。推動現有玻璃纖維生產企業加快現有產能釋放和后續產線建設,重點發展高性能玻纖及玻纖增強復合材料、增強型玻璃纖維、電子玻纖、玻璃微纖維棉高效絕熱及過濾材料等玻璃纖維及下游產品。

  化工合成材料。以MDI(二苯基甲烷)為核心,發展聚醚多元醇、聚酯多元醇、PU(聚氨酯)。以碳酸二甲酯項目為基礎,發展、丙酮、碳酸二苯酯、PC(聚碳酸酯)。依托己二酸項目,發展聚酰胺。依托甲基丙烯酸甲酯項目,發展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以PTA(精對苯二甲酸)、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項目為基礎,進一步發展乙二醇、丙二醇、丁二醇,擴展聚酯種類。以MTO(甲醇制烯烴)項目為核心,發展VAE(醋酸乙烯—乙烯共聚物)、EV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T—PVA(熱塑性)樹脂、PVB(縮丁醛)樹脂、EVOH(乙烯—乙烯醇共聚物)樹脂、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產品。擴大聚甲醛、PPS(聚苯硫醚)規模,發展聚乙烯/聚丙烯、乙丙橡膠等產品。

  精細化工。圍繞集成電路、液晶面板和印制電路板產業發展需求,加快發展高純試劑、電子特氣等產品。推動合成氨/尿素生產企業開發工業用途,拓展三聚氰胺下游產品。發揮我市化工產品功能因子多的特點,發展功能添加劑、水處理劑等精細化學品。繼續抓好環境友好的水性涂料、高固體涂料、粉末涂料、高性能防腐涂料等新型涂料產品培育發展。積極推動鍶鹽資源精深有序開發利用。

  前沿新材料。提升石墨烯薄膜規模化連續穩定生產能力,盡快形成大面積石墨烯薄膜和石墨烯微片規模生產能力,推動石墨烯及碳基產品在觸控顯示、電池負極、特種涂料等領域應用。加快納米纖維、納米粉體等生產線建設,延伸發展納米過濾材料、納米膜材料、納米紡織材料、納米吸附材料等成品。繼續抓好增材制造用金屬粉末、無機粉末等增材制造材料領域研發生產企業引進培育。

  專欄8:材料產業發展重點工程

  材料研發應用公共創新平臺工程:建設材料行業研產用聯合創新平臺,推動產業鏈協作,實現上下游協同發展,打通新材料發展瓶頸,集中解決材料開發、制造裝備、成型加工裝備、加工工藝技術、工業化生產、行業標準、知識產權保護、新材料產業服務體系等一系列問題,推動其建設、市級公共創新平臺。

  重點企業清潔生產全面達標工程:圍繞鋼鐵、化工等重點領域,結合加強節能、超低排放、節水和污染排放處置、資源循環利用等工藝技術裝備推廣普及,到2020年實現材料產業領域全部重點企業達到本行業清潔生產標準。

  化工企業生產力布局調整工程:鞏固材料產業領域淘汰落后產能和化解過剩產能,按照“1公里"“5公里"空間管控要求,依法依規引導長江及主要支流1公里范圍內化工企業加快進入市批準的化工園區或化工集聚區,鼓勵園區外化工企業搬遷入園。

  (五)生物醫藥產業。聚焦人民群眾對全周期健康服務特別是重大疾病免疫、篩查及治療的迫切需求,加快完善生物藥、化學創新藥及仿制藥、現代中藥及數字科研產業鏈,做強國家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到2020年力爭生物醫藥產業實現產值900億元,到2022年力爭實現產值1300億元。

  生物藥。重點引進培育基于免疫抗體技術、蛋白重組等基因工程技術的生物制品和新型疫苗,積極探索布局基于CAR—T(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TCR—T(基因修改的T細胞受體治療法)等基因重組T細胞治療藥物及間充質干細胞、神經干細胞、造血干細胞等細胞生物制品。積極開展動物用疫苗產品研發。

  化學創新藥及仿制藥。圍繞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精神神經系統疾病、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領域一線用藥需求,重點發展基于新靶點和新作用機制的化學創新藥以及具備一定技術壁壘或通過挑戰等方式搶先上市的仿制藥,積極承接原料藥產業轉移,做強特色原料藥和輔料。

  現代中藥。圍繞心腦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婦兒科疾病等中醫優勢病種,加快療效確切、臨床價值高的中藥新藥、經典名方產品開發。支持企業遴選臨床療效明確、品牌基礎好的重點產品進行二次開發;積極推進中藥研發及生產,鼓勵企業參與制定中藥的標準與質量管理規范。

  數字科研。圍繞數字科研,重點發展新型影像技術(核磁共振成像、動態光學成像等)和智能醫療輔助產品,推動彩超、CT(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等醫療設備及其配套關鍵零部件,醫療機器人、心血管系統狀態監測設備、無(微)創生理生化指標檢測產品、可穿戴或便攜式等智能醫療輔助器具產品研發和產業化。圍繞、遺傳疾病及罕見病等體外快速診斷篩查市場需求,推動基于高特異性免疫診斷、分子診斷等技術的體外快速診斷篩查產品開發;圍繞人工器官替代與修復,發展植(介)入物關鍵技術及材料研究,積極推動人工器官、體外循環系統、生物支架材料、組織工程產品、骨科植入材料、納米材料等研發與產業化。

  專欄9:生物醫藥產業發展重點工程

  重點產品引進培育工程:到2022年,行業創新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提高到3%以上,全市新藥證書和三類科研注冊證年均取得量超過15件。

  產業新生態重塑工程:到2022年建成產業和企業技術創新平臺15個、獨立法人臨床前研究機構20個、臨床試驗機構20個、細胞治療技術應用示范中心3個,以及CRO(合同研發組織)、CMO(合同生產組織)和CSO(合同銷售組織)等第三方服務機構10個。

  (六)消費品產業。聚焦居民消費需求升級和消費行為變化趨勢,著力推動紡織服裝、特色輕工消費品應用大數據智能化技術豐富品種、提升品質、創建品牌,加快利用互聯網渠道拓展市場。到2020年力爭消費品產業實現產值1800億元,到2022年力爭實現產值2000億元。

  紡織服裝。推動品牌服裝企業加大產品設計環節投入,開展大規模、個性化高級服裝定制。引導現有印染企業采用環保技術改造生產線。鼓勵現有紡織企業鞏固提升緊密紡、色紡、氨綸包芯等優勢產品競爭力。加大納米、碳纖維等新型材料在紡織服裝領域的應用,發展功能性紡織品和成衣制造。高起點承接沿海服裝產能轉移及國際快消服裝品牌訂單,大力推動服裝領域技術管理人才返鄉創業。結合智能產業、汽車產業發展需求,積極拓展融入可穿戴技術的智能服裝和汽車內飾、科研、建筑用等產業用紡織品等新興領域。

  特色輕工消費品。推動可降解材料、納米材料、改性材料在塑料制品中的應用,發展汽車及電子電器塑料配件、塑料包裝薄膜等塑料制品。嚴格控制現有制漿產能規模,以再生紙、漿板為原料發展低克重高強度瓦楞原紙、紙板及功能化紙包裝制品、未漂白的生活用紙和各種高檔包裝用紙,適度發展文化用紙。引進培育文教體育藝術用品研發生產企業,發展具有視力脊椎保護功能的學生用品、安全益智高附加值玩具、多功能智能健身器材、休閑運動器材和具有收藏價值的工藝美術精品、旅游工藝品。推進老年用品、康復輔具、適老設施、養老服務等領域產品研發生產,推動養老產品集聚區建設,逐步形成規模效應。擴大與國內外家具零售商的訂單合作,培育發展個性化定制新模式,發展具有文化創意和環保健康理念、具備人工智能的高品質家具產品。以LED(發光二極管)光源為重點,發展適應智能家居、智慧城市建設需求的照明產品。提升五金制品規格檔次。積極引進培育純生物提取精華調配日用化學品研發生產企業,發展品牌化妝品加工及分裝等業態。進一步完善鐘表、眼鏡產業鏈條,重點發展機械表、智能表成表,機械機芯、電子機芯等核心零部件和時尚化品牌眼鏡鏡片及鏡架等產品。

  專欄10:消費品產業發展重點工程

  消費品品牌提升工程:聯合市內主流電視媒體,整合網絡等渠道資源,深入挖掘產品、企業和區域品牌價值,通過提供優惠廣告資源、錄播品牌故事和提供營銷渠道等方式,幫助企業宣傳品牌、營銷產品。到2020年力爭形成5個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消費品品牌,到2022年力爭形成10個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消費品品牌。

  消費品工業產業生態互聯網建設工程:與國內外優勢互聯網平臺企業合作,針對我市消費品工業發展短板,構建集原輔料供應、供應鏈金融、產品研發設計及訂單分撥、產品及品牌營銷于一體的產業生態互聯網平臺,完善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服務鏈,促進形成消費品工業特色產業生態體系。

  (七)農副食品加工產業。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推動新型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深度融合,提高草食牲畜、水產、糧油作物、綠色果蔬、天然泉水等特色農副產品資源工業化生產水平,壯大肉禽制品、糧油制品等大宗產品規模,提升調味制品、飲料等特色產品檔次。到2020年力爭農副食品加工產業實現產值1550億元,到2022年力爭實現產值1700億元。

  肉禽制品。加快草食牲畜、水產規模化、規范化養殖基地建設,穩步擴大肉禽制品進口規模,加強動物檢驗檢疫,提升原料供給規模和水平。推動肉禽制品深加工企業向下游延伸,繼續抓好市外其他引進,著力提高冷鮮肉制品、調理肉制品等產品比重。

  糧油制品。推動大豆油、菜籽油加工企業建立原料中長期穩定供應渠道,普及低溫壓榨等*工藝技術裝備,減少加工過程營養流失,提升產品口感;優化油橄欖、油茶、核桃等特色油脂生產工藝,提升產品出油率,加快市場拓展。結合本地大米資源,加強去雜工藝研發,重點發展米糊、米粉等下游加工產品。

  酒飲茶煙制品。加快柑橘、檸檬等特色果蔬資源開發,重點發展NFC(非濃縮還原)果蔬飲料。有序推進天然礦泉水資源開發,加快礦泉水品牌建設。做大蘇打水、可樂等碳酸飲料規模。提高純生、原漿等中啤酒產品比重,加快發展精釀產品,加大白酒產能整合力度,提升酒類產品檔次。優化煙葉品種,推廣*制煙工藝,提升中高檔產品比重,推動煙草制品“小而精、優而強"發展。

  乳制品、調味制品及休閑食品。推動乳制品企業進一步加強牧場建設,有序更新奶源品種,提升有機產品等中產品比重,提高低溫乳制品輻射半徑內,拓展常溫乳制品全國市場。優化榨菜、豆制品生產工藝裝備,豐富種類和口味。探索腐乳、火鍋、小面等特色小吃工廠化生產路徑,培育新增長點。

  專欄11:農副食品加工產業發展重點工程

  農工商融合發展工程:充分發揮農副食品加工“接二連三"的顯著特征,以火鍋行業為突破,依靠大數據智能化技術,建設集運營技術服務、產銷供需調度、物流追溯監控、大數據應用體驗功能于一體的重慶智慧食品大數據服務平臺,為加快農副食品加工轉化提供更加食材,鏈接打通種養殖、生產加工、餐飲服務等一二三產業間共享數據瓶頸,帶動種養殖發展。

  短板產品招商培育工程:圍繞我市欠缺的食品添加劑、糖果、冷飲、堅果等產品品類,緊跟企業、品牌企業發展規劃,創新優化商業合作模式,全力招商引進新項目落地,進一步完善農副食品加工產業鏈條。

  (八)技術服務產業。推動*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深度融合,技術服務業重點發展工業設計、檢驗檢測等科技服務業,建立起與制造業發展規模和水平相適應的技術服務體系,為制造業發展賦能。

  工業設計。推動工業企業加快工業設計中心建設,積極引進培育一批化工業設計,建設一批市級工業設計中心并爭創工業設計中心。大力引進培育樣機(樣件)制造、模具開發等設計產業鏈的關鍵核心環節企業。加大工業設計人才引進培育力度,組織開展工業設計游學、工業設計人才培訓等活動,實施工業設計技術職稱評價制度。加強基礎性通用性前瞻性工業設計研究,分行業(或板塊)培育一批工業設計研究院等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支持設計產業聯盟等產業生態平臺建設,搭建工業設計企業與工業企業對接平臺,推動產學研協同設計創新,促進優秀設計成果轉化。鼓勵設計創新,提升產業地位,推動各類工業設計機構制定工業設計產品滾動開發計劃,豐富工業設計產品儲備。積極舉辦市級工業設計大賽,支持市內優秀工業設計產品申報國內外工業設計產品評選,開展表彰優秀工業設計師和工業設計企業活動。

  研發服務。推動企業和社會力量建設開放型中試基地和孵化器,面向廣大企業提供技術集成、試驗服務、市場推廣、資本嫁接等服務。支持行業協會等中介機構建立商業模式和管理創新咨詢專家智庫,編制發布商業模式創新案例和重點管理咨詢機構名錄,引導管理咨詢承接企業管理創新項目。加大檢驗檢測機構引進培育力度,拓寬服務領域,探索“互聯網+檢驗檢測認證"服務模式,引導其發展成為融合檢驗檢測、分析試驗、標準研制、技術研發、培訓咨詢等功能的能力強、覆蓋寬的新型服務機構。

  信息服務。以智能制造為契機,推動軟件和信息服務企業深化與制造企業合作,圍繞企業設計、生產、交易、服務等場景需求,重點提升計算機輔助設計與仿真設計、制造執行系統、企業管理系統、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工業軟件的研發和產業化能力,支持開發連接和驅動工業軟件設備的智能平臺,建立工業軟件的流程研發體系。實施工業技術軟件化行動計劃,加速推進自動控制與感知系統、工業云、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智能制造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信息物理系統、制造領域知識庫及新型工業APP(應用程序)的研發和應用。依托區塊鏈創新基地建設,加快區塊鏈技術在工業企業供應鏈管理中應用場景和模式探索。依托重慶區位優勢,大力發展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工業電商。

  專欄12:技術服務產業發展重點工程

  市級工業設計中心建設工程:鼓勵有條件的制造企業和第三方工業設計加大設計投入,提升設計創新能力,創建、市級工業設計中心。到2020年,市級和工業設計中心力爭分別達到40家和5家,設計師達到4000人;到2022年,市級和工業設計中心力爭分別達到60家和6家,設計師達到5000人。

  工業設計集聚區建設工程:在沙坪壩區、南岸區等設計類、創新創意類人才和產業較為集聚區域,利用現有樓宇和老廠房,加快規劃布局工業設計集聚區,引導各類工業設計類要素資源集聚,打造全市工業設計創新策源地。

  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工程:推動大型制造業企業建設企業級云平臺或產業鏈協同平臺,引導其發展成為行業性、性工業互聯網平臺,積極培育各具特色的綜合性工業互聯網平臺。到2020年力爭建設5個具有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到2022年力爭建設10個具備國內較強競爭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

  三、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點舉措

  (一)構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良好生態。

  系統提升制造業創新能力、現代金融保障能力和高素質人才供給能力,加快建設*制造、科技創新、現代金融和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良好生態,促進各類要素加速向我市集聚,為推動我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1.提升制造業創新能力。以打造創新生態為目標,加強各類創新資源整合,建設高水平的產業技術創新平臺,推進產學研重大成果轉移轉化,推動企業研發機構建設,培育創新型企業,壯大公共研發檢測平臺,不斷提升創新對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貢獻。

  建設高水平的產業技術創新平臺。圍繞產業創新發展共性需求,采取企業主導、院校合作、多元投資、成果分享的模式,在我市創新資源集聚度較高的地區,尤其是環高校周邊區域,面向國內外吸納人才,建設一批、市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和技術創新中心等綜合性產業技術創新平臺。支持重點企業牽頭,聯合相關科研院所、高校等創新資源,創建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重點實驗室等企業研發平臺。積極爭取國家大型科學裝置布局我市。

  推進重大產學研合作成果轉移轉化。每年面向企業征集篩選一批技術需求并向高校、科研院所發布,共同組織產學研重大項目申報和評審。推動重點企業或轉制科研院所牽頭,聯合相關高校、院所和企業,建立法人化運行的產業技術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或緊密合作的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引導社會資本建立產業技術創新服務機構,整合技術、人才、成果、資金、政策的需求和供給信息對外發布,并建立線下的撮合對接服務平臺,提供與企業技術創新相關的培訓和服務。推進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性技術轉移轉化機構,并按市場化運行。強化科技要素交易中心的登記、交易、結算服務等功能。市級產業技術創新項目優先支持新型研發機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和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產學研聯合組織承擔的技術創新項目。

  推動企業研發機構建設。圍繞產業發展重點方向,完善“國家—市—區縣(園區)"多層級企業研發機構建設體系,培育一批企業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業和信息化重點實驗室等市級企業研發機構,著力補齊行業研發機構短板。推動優勢企業建設基于互聯網的開放式協同研發平臺,積極培育內部創新管理體系和創客文化,推進員工創客化。支持企業到發達國家或地區新建或收購研發機構,整合利用的境外創新資源;積極引進和鼓勵國內外企業、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來渝新設研發機構,提升創新資源集聚能力和產業創新能力。

  培育創新型企業。推動企業引進*科學的管理理念、方法及手段,建立與現代企業發展相適應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積極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術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整體技術水平在本市同行業處于*水平的企業成為國家和市級技術創新示范企業,樹立一批行業創新示范。持續開展市級優秀創新型企業評比表彰,給更多優秀的創新型企業提供充分展示成績的平臺,吸引各方面的關注和支持,助力優秀創新型企業快速發展。大力培育企業和科技型企業,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鼓勵企業將*適用的國際標準轉化為企業標準,提高企業標準與國際標準的一致性程度。研究制定國有資本創新投入失敗免責規定,支持國有企業深化改革,向創新型企業發展。

  專欄13:重點領域研發方向

  大數據:大規模異構數據融合、集群資源調度、數據清洗及質量控制、實時分析、海量數據挖掘、數據脫敏和加密等技術。

  人工智能:知識計算引擎與知識服務技術、跨媒體分析推理技術、群體智能關鍵技術、混合增強智能新架構和新技術、自主無人系統的智能技術、虛擬現實智能建模技術、智能計算芯片與系統、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等。

  集成電路:下一代存儲、寬禁帶半導體、硅光集成、異質異構微系統集成。

  新型顯示:窄邊框、寬視角、低功耗、超高清、零延遲、高動態畫面流暢度、高色彩飽和度等工藝技術;AMOLED微顯示、量子點、印刷發光二極體(OLED)、微發光二極體(Micro—LED)技術。

  智能終端:5GNSA(非獨立組網)/SA(獨立組網)多協議兼容技術、器件低功耗技術。

  智能傳感器及儀器儀表:高精度、高可靠性、低功耗、微型化和多功能集成技術;MEMS兼容性、小體積低成本封裝工藝技術。

  網絡通信及網絡安全產品:Microcell(微基站)、Femtocell(微蜂窩型基站)、大規模陣列天線技術;量子通信技術。

  新能源汽車:高能量密度、長壽命、低成本、輕量、安全可控動力電池技術;高功率因素和密度、高調速范圍、長壽命、低成本、輕量驅動電機技術。

  智能網聯汽車:復雜環境感知、新型電子電氣架構、車輛平臺線控等技術。

  機器人及智能制造裝備:運動控制、參數辨識補償、智能機器人硬件接口標準、軟件接口協議標準、安全使用標準等技術。

  新材料:前沿新材料規模化制備與應用,交通裝備輕量化材料產業應用開發,航空航天材料研發制備等技術以及標準。

  生物醫藥:基因組測序、靶向藥物、細胞、基因治療等技術。

  2.提升金融保障能力。大力拓寬間接融資渠道,積極推動資本市場融資,創新保險服務模式,優化企業資產負債結構,營造良好融資生態,不斷提高現代金融對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保障能力。

  大力拓寬間接融資渠道。引導銀行機構加大對*制造業的信貸投放力度,并給予利率優惠政策。對符合條件的工業企業,給予轉貸應急支持,幫助企業實現無還本續貸。推動銀行機構進一步壯大供應鏈金融、融資租賃等規模。充分發揮小微企業票據貼現中心和銀行票據貼現綠色窗口聯動作用,為工業類小微企業提供快捷、便利的票據貼現服務。支持擔保機構對鼓勵類工業企業融資提供低費率擔保。鼓勵銀行機構加大對中小工業類企業的商業價值信用和科技型企業的知識價值信用發放力度。積極探索大中型工業企業設備抵押融資和產品訂單質押融資路徑。

  積極推動資本市場融資。進一步完善企業上市儲備機制和激勵政策,做好企業輔導,推動企業在境內外多層次資本市場上市、掛牌,不斷提升全市證券化率水平,重點抓好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業板上市工作,助力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發展。推動重慶股份轉讓中心進一步擴大交易規模、豐富交易功能。支持企業利用銀行間債券市場和交易所市場債務融資,創新股債結合、高收益企業債、項目收益債、永續債和資產支持證券等產品。支持國內外資本在渝設立各類公募、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多渠道推動股權融資,發揮產業引導股權投資基金、戰略性新興產業基金、中新互聯互通投資基金等引導性資金帶動放大作用,深化與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制造業基金等合作,更好服務重點行業股權融資需求。用好境內外兩個資本市場,開展海外人民幣基金試點,支持開展跨境并購融資。

  創新保險服務模式。支持保險機構進一步完善(套)重大技術裝備的保險風險補償機制,探索新材料次應用保險補償機制試點,促進企業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支持保險機構加快保險試點,分散科技企業創新風險,降低企業維權成本,為科技企業自主創新、融資、并購等提供的保險服務。支持保險機構加強圍繞新模式、新渠道等領域創新。支持保險資產管理機構開展發起組建產能并購重組基金、債轉股實施機構等業務,進一步拓展保險業服務制造業發展渠道。

  3.提升高素質人才供給能力。瞄準科技前沿、對接產業需求,優化學科設置,完善本地人才培養體系,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建設產業人才高地。

  完善本地人才培養體系。積極爭取國內外大學、科研院所來渝辦學,推動在渝高校與國內**大學、科研院所、企業聯合舉辦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等學院或二級學院;結合“雙"建設,優化學科設置,傾斜教師資源和招商計劃,加快在集成電路、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等領域建設一批、和市級學科和、市級點。完善中職、高職與應用型本科一體化人才培養體系和“雙基地"“雙師型"“雙證書"職教培養機制,鼓勵大型企業參與舉辦高質量職業教育,推動中職高職院校與企業結對發展,加快“雙基地"、實訓基地建設,推動職業教育與產業深度融合。以研發人才、企業工程師等產業人才為重點,實施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壯大產業技術人才隊伍。

  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強化用人單位主體地位,鼓勵用人單位制定引才政策。依托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大力引進培育能突破關鍵技術、實現成果轉化、帶動新興學科的國內外科學家及團隊。大力實施“筑巢引鳳"工程,完善以企業實際需求為導向和基準的人才引進政策體系,建立完善高層次人才引進目錄,建設海外引才聯絡站和技術合作平臺,繼續舉辦重慶國際人才洽談會等活動,加快“高精尖缺"人才引進步伐。實施人才安居保障工程,打造人才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增加對高層次人才虹吸力。

  (二)發展*生產方式。

  加快推動智能化技術和節能環保技術在制造業中深度融合滲透,發展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生產方式,全面提升生產效率、產品質量,全面降低能耗水耗物耗水平和污染物排放量,用更少的資源要素投入實現更大規模、更有效益的產出。

  1.發展智能制造。聚焦普及數字化裝備、推動信息管理系統集成應用、建設應用工業互聯網、培育智能制造新模式等重點任務,促進重點領域基本完成數字化、加快進入網絡化、逐步實現智能化。到2020年力爭68%以上規模工業企業邁入數字化制造階段、52%以上規模工業企業邁入數字化網絡化制造階段,到2022年力爭84%以上規模工業企業邁入數字化制造階段、64%以上規模工業企業邁入數字化網絡化制造階段。

  普及數字化裝備。引導企業更新數字化裝備或利用智能化技術改造非數字化裝備,部署在線監控(檢測)和連線控制系統,推進生產設備、制造單元的系統集成和互聯互通,加快裝備、生產線、車間和工廠向自動化數字化邁進。

  推動信息管理系統集成應用。推動企業建設應用研發設計、工藝仿真、數據采集分析、ERP(企業資源計劃)、MES(制造執行)、SCM(供應鏈管理)、PLM(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WMS(倉儲物流管理)等信息系統,構建車間級和工廠級工業通信網,促進各信息系統與生產設備的互聯互通和系統間的集成應用,建設具備自感知、自學習、自決策、自執行、自適應等功能的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

  建設應用工業互聯網。鼓勵企業運用IPv6、PON(工業無源光網絡)、新型蜂窩移動通訊等技術和新型工業網關、邊緣計算等設備,部署建設靈活、高效、穩定的企業工業網絡。建設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各級節點和基礎功能平臺,應用標識解析推動工業制造協同、追溯和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支持大型制造業企業建設企業級云平臺或產業鏈協同平臺,鼓勵發展成為行業性、性云平臺,積極培育各具特色的綜合性公共云平臺。實施企業“上云上平臺"計劃,支持中小企業應用公共云平臺的云資源、云軟件、云應用和云服務等,實現工業軟件云端運用、信息系統云平臺化部署、設備和產線云平臺化管理運維、企業業務云平臺化經營發展,降低企業IT建設成本,優化管理能力,快速提升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強化信息安全保障。

  培育智能制造新模式。通過實施數字化、網絡化升級,打通企業設備、產線、信息系統等數據鏈,貫通企業內外部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催生孕育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動上下游產品開發、生產制造、經營管理、制造服務等不同環節的企業實現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實現基于云的設計、供應、制造和服務環節并行組織和協同優化。推動直接面向消費者的制造企業建設用戶個性化需求信息平臺和各層級的個性化定制服務平臺,實現大規模個性化訂單柔性制造,構建企業快速高效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的能力。

  完善智能制造服務支撐體系。加快開展國家“兩化"融合和智能制造領域相關標準貫標,推動工業企業和科研院所開展智能制造國家、行業標準與規范的研究、制定(修訂)和試驗驗證,創建智能制造標準化創新示范區。選擇骨干企業,圍繞離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網絡協同制造、工業互聯網等方向,創建行業級智能制造,在相關行業進行示范、移植和推廣。開展智能制造示范園區創建工作,推動示范園區管理和服務智能化水平達到,產業鏈進一步完善,建成智慧物流系統,園區內企業基本實現互配和零庫存。

  專欄14:智能制造發展重點工程

  數字化裝備普及工程:到2020年累計推動1000家企業開展數字化裝備改造升級,到2022年累計推動2000家企業開展數字化裝備改造升級。

  信息管理系統集成應用工程:到2020年累計推動800家企業建設應用信息管理系統,累計建設、認定20個智能工廠和200個數字化車間;到2022年累計推動1600家企業建設應用信息管理系統,累計建設認定50個智能工廠和500個數字化車間。

  “上云上平臺"工程:到2020年累計重點推動500家企業“上云上平臺",到2022年累計重點推動1000家企業“上云上平臺",帶動全市萬家企業“上云上平臺"。

  智能制造新模式建設應用工程:到2020年累計推動200家企業開展智能制造新模式應用,到2022年累計推動400家企業開展智能制造新模式應用。

  2.發展綠色制造。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推廣綠色節能節水節材和污染防治工藝技術設備,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建設綠色工廠和綠色園區,全面降低工業發展的能耗物耗水耗和污染排放水平。到2019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增加值能耗較2018年下降1.5%,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提高至82.5%;到2020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增加值能耗較2018年累計下降3.5%,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提高至83%;到2022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增加值能耗較2018年累計下降7%,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提高至84%。

  加快推進企業綠色改造升級。全面推進鋼鐵、有色、化工、建材、造紙等領域綠色改造,大力研發燃煤低碳清潔化、水資源梯級利用、重金屬污染減量化、有毒有害原料替代等綠色工藝技術裝備,積極推廣鍋爐富氧燃燒、電機變頻調速、蒸汽冷凝水回收等綠色技術,實現生產過程清潔化、水資源利用高效化和基礎制造工藝綠色化。加強綠色產品研發應用,推廣輕量化、低功耗、易回收等技術工藝,持續提升鍋爐、電機、變壓器等重點用能設備能效水平,加快淘汰落后機電產品和技術。

  大力推進工業三廢綜合利用。發展工業用水重復利用技術,積極推廣循環用水系統、串聯用水系統和回用水系統,發展外排廢水回用和“"技術,實現工業廢水的回收治理再利用,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推廣余熱余壓回收技術,根據熱量大小采用發電、加熱、供暖等利用方式,實現工業廢氣資源化。有效落實資源綜合利用稅收優惠政策,推進煤矸石、粉煤灰、工業副產石膏、冶煉和化工廢渣等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開展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和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建設。

  積極構建綠色制造生產體系。引導企業開發綠色產品,推行生態設計,建設綠色工廠,實現用地集約化、原料無害化、生產潔凈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發展綠色園區,推進工業園區產業耦合,限度降低排放總量。打造綠色供應鏈,加快建立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導向的采購、生產、營銷、回收及物流體系。強化綠色監管,加強節能環保監察,推行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制度,開展綠色評價。

  著力建設綠色制造服務體系。培育一批咨詢、檢測、評估、認定、審計等化綠色服務平臺,積極申請創建國家工業節能和綠色發展評價中心。積極推廣合同能源管理,鼓勵節能服務提供節能咨詢、診斷、設計、融資、改造、托管等“一站式"合同能源管理綜合服務。發展節水服務業,支持第三方機構深入企業開展水平衡測試和節水診斷,推動企業節水改造。鼓勵在環境監測與風險評估、環境公用設施建設與運行、重點區域和重點行業污染防治、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等領域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專欄15:綠色制造發展重點工程

  綠色制造體系示范工程:到2020年創建市級綠色工廠和綠色園區100家,綠色工廠和綠色園區25家;到2022年創建市級綠色工廠和綠色園區200家,綠色工廠和綠色園區50家,開發10種綠色設計產品。

  重點用能企業能效提升工程:到2020年全市300家重點用能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8%,實現節能量70萬噸標準煤;到2022年全市重點用能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15%,實現節能量130萬噸標準煤。

  重點行業清潔生產水平提升工程:在全市汽車、電子、機械、化工、造紙、制藥、材料、輕工、食品、電鍍等重點行業加快推行自愿清潔生產審核,到2020年完成200家企業開展自愿清潔生產審核,到2022年累計完成350家企業開展自愿清潔生產審核。

  (三)深化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

  推動制造業企業依托產品發展相關服務環節,推動服務業圍繞重點產品需求創新服務能力,不斷拓展雙向發展空間,實現制造業與服務業價值鏈深度耦合和共同提升。

  1.推動制造業企業延展服務環節價值鏈。推動制造企業增加服務要素投入,實現從以產品為主向產品與服務并重的轉型,提升服務環節在工業企業的全部產出中所占比重,形成產業競爭新優勢和新增長空間。

  發展后市場服務。推動裝備、汽車、電子整機等制造企業在整機產品中植入微處理器、傳感器、通信模塊等大數據智能化技術,建設產品標準化信息采集與控制、自動診斷、基于專家系統的故障預測和故障索引的管理平臺,開展產品遠程無人操控、工作環境預警、運行狀態監測、故障診斷與自修復、產品優化等在線支持(信息增值)服務,創新“產品+服務"模式。

  發展總集成總承包服務。引導重點企業深化與互聯網企業合作,由產品提供商加快向總集成總承包服務商轉變,積極引進化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重點依托汽車領域基礎發展智慧出行解決方案,依托工業機器人、數控機床領域基礎發展自動化生產型、數字化車間、智能工程解決方案,依托節能環保裝備領域基礎發展廢氣、廢水、固廢解決方案,依托智能終端、數字科研領域基礎發展智慧家居解決方案和智慧健康監測解決方案。

  發展外包業務。推動優勢企業將發展重心聚焦于關鍵工藝技術攻關、產品功能設計和工程實現路徑等核心領域,外包其他非核心業務,積極探索汽車、裝備等領域OEM(代工)發展路徑。密切跟蹤增材制造、激光制造等*技術商業化步伐,探索建立化零部件工廠,從事電子、汽車、裝備等領域標準化零部件生產制造。

  2.提升生產性服務業對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支撐能力。在著力培育壯大研發設計、檢驗檢測認證服務、信息技術服務等技術服務業的基礎上,積極推動第三方物流、商務咨詢和品牌服務等領域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進一步提升生產性服務業對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支撐能力。

  建設與工業物流需求相適應的第三方物流體系。優化物流企業供應鏈管理服務,提高物流企業配送標準化、化和智能化水平,推廣企業零庫存管理等現代企業管理模式。優化物流園區、貨物配載中心和配送中心布局,引導物流設施資源集聚集約發展。加強綜合性、性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銜接貨物信息,匹配運載工具,提高物流企業運輸工具利用效率,降低運輸工具空駛率。大力發展多式聯運,進一步發揮中歐班列(重慶)、“渝黔桂新"鐵海聯運班列、重慶至河內鐵鐵聯運班列和渝甬沿江鐵海聯運班列等國際物流大通道功能。

  提高商務咨詢服務化水平。引導商務咨詢企業圍繞產業發展重點方向,大力發展戰略規劃、營銷策劃、市場調查、管理咨詢等提升產業發展素質的咨詢服務。加強知識產權咨詢服務,發展檢索、分析、數據加工等基礎服務,培育知識產權轉化、投融資等市場化服務。重視培育品牌和商譽,發展無形資產、信用等評估服務。

  發展品牌服務業。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品牌發展戰略深度融合,引進培育若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評價理論研究機構和品牌評價機構,為工業企業在創意設計、品牌傳播、品牌保護和品牌文化等提供全流程服務,加速我市品牌價值評價國際化進程,建設一批具有影響力的企業品牌和若干產業品牌。依托“智博會"等性會展品牌,積極引進具有*辦展經驗、管理經驗和技能的龍頭展覽企業,提升會展業服務重點產業發展的水平,助力行業、區域品牌創建和推廣。

  (四)推動產業園區轉型發展。

  1.推動平臺升級發展。高標準規劃建設重慶科學城,聯動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兩江協同創新區,打造西部創新資源集聚地,助力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加速落地轉化。深化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向高新區、經開區下放市級管理權限,優化財政扶持政策,探索推進重慶高新區“一區多園"模式。引導各類開發區創新發展,加快行業級、區域級公共創新服務平臺引進培育,強化要素集聚輻射能力,推動初級加工制造業向市內其他區域有序轉移,加快向創新型園區轉型,努力建設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示范區。

  2.推進產業園區特色發展。堅持特色差異發展,按照全市產業總體布局、區域發展戰略和園區功能定位,引導各區縣(自治縣,以下簡稱區縣)深入挖掘現有優勢,定位1—3個未來重點發展的細分領域,作為園區特色發展主攻方向,并按照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服務鏈多鏈條融合發展的要求,加快構建特色產業發展生態系統,加快打造形成一批細分領域的特色優勢產業集群,打造一批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市級特色產業建設基地和示范基地。推進區位相近、產業相關、基礎相當的區域內園區一體化協同發展,著力構建既突出差異特色發展又注重產業分工協作的區域一體化發展格局,推動園區“小集群"共建區域“大集群",力爭培育若干產業集群。

  3.完善園區創新生態。充分發揮園區對全市工業發展的平臺支撐作用,加快完善和提升園區創新孵化功能,引導園區更好創新發展。引導園區圍繞本地特色優勢產業發展,以現有標準廠房、樓宇產業園等為載體,加強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其他科技服務機構進行合作,建設一批產業發展所需的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搭建研發設計、檢驗檢測、成果中試、成果轉化、科技金融等產業技術創新公共服務平臺(機構),完善產業技術創新公共服務體系,著力提升各類創新資源、要素的集聚承載能力和產業集群發展支撐能力。

  4.加強智慧園區建設。順應工業企業對大數據智能化領域技術服務需求,實施光纖寬帶、4G(第四代移動通信)和免費WiFi全覆蓋,加快IPv6和5G組網及應用,建設高速安全泛在的信息基礎設施網絡,結合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推動園區工業企業普遍接入。結合智慧城市建設,加快建設集經濟運行監測、土地使用管控、安全環境監控和審批事項辦理等功能于一體的市區兩級產業園區大數據平臺,實現園區管理精細化。結合園區特色產業發展,圍繞企業共性需求,建設O2O模式的公共服務平臺體系,實現園區服務化、生態化。

  5.深化產城融合發展。結合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科學優化園區與組團、園區(組團)內生產區與生活區的空間布局,高水平完善園區“七通一平"、標準廠房等公共基礎設施,聚焦園區(組團)主導產業方向,大力引進培育金融、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企業,不斷增強產業承載能力。配套完善住房、醫療、教育、文體、商業等生活服務設施,限度滿足入園企業職工日常生活需求,加快打造宜居宜業環境,切實減輕企業發展后顧之憂。

  專欄16:園區轉型發展重點工程

  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工程:聚焦園區智能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傳統優勢產業化細分領域的特色發展,引導支持園區創建、市級特色產業基地,加快打造形成一批產業鏈條完善、規模效應明顯、核心競爭力強的重點產業集群,推動每個園區形成有1—3個特色產業基地為支撐的發展格局。到2022年,力爭創建、市級特色產業基地80個。

  智慧園區建設工程:按照信息基礎設施網絡化、產業發展智能化、建設管理精細化、服務功能化的要求,加快推進智慧園區建設,到2022年,全面建成重慶產業園區大數據平臺,全市所有園區都建成智慧園區管理平臺。

  四、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保障

  (一)加強組織。強化重慶市制造強市建設小組職能,統籌制造業發展全局性工作,審議重大政策、重大問題和重要工作安排。市其他涉及制造業發展工作的小組要加強對制造業領域相關工作的指導。

  (二)強化招商引資。把招商引資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引資、引技、引才并重,瞄準重點行業的國內外企業和關鍵核心零部件制造企業,加快引進一批支撐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主導項目。進一步加大外資引進力度,鼓勵存量外資企業通過擴能、技改追加在渝投資規模,加強與國外企業對接,力爭新引進一批外資項目。進一步強化市、區縣聯動招商機制,整合市、區縣兩級招商力量,充分調度全市資源促進招商引資,形成招商工作強大合力。突出簽約項目服務,及時協調解決項目推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力爭項目盡快開工建設。

  (三)深化制造業領域改革。深化市場準入領域改革,全面落實全國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堅決禁止以非法定理由不予辦理準入手續或要求企業提供非法定證明。深化制造業領域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培育一批有核心競爭力和全國影響力的混合所有制工業企業。深化其他相關領域改革,加快實現涉企檢查制度化、規范化、定期化和涉企行政審批辦理標準化、網絡化和共享化。全面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積極落實國家和市系列降成本政策舉措,定期修訂發布涉企收費事項清單,嚴格控制市級新增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事項或提高現有事項收費標準,逐步有序取消市級定價權限行政事業收費事項或降低現有事項收費標準。

  (四)培育壯大。圍繞重點產業方向,遴選培育一批企業,建立健全數據庫,實施跟蹤服務管理。各區縣、開發區要集中優勢資源,實施服務,專項支持研發創新、智能制造、品牌創建、重大項目、上市融資、兼并重組等關鍵領域,及時解決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并優先推薦列入國家、市財政補助項目或享受優惠政策,加快培育壯大一批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輻射帶動作用大的企業,進一步增強全市工業經濟支撐力。

  (五)強化產業政策。強化產業政策的支撐帶動作用,全面梳理國家和我市現有產業政策、惠企政策,梳理政策清單、明確責任單位、量化執行標準、明晰辦理流程,加強執行效果評估,推動各項政策落地、落細、落實,讓企業真正從政策中增強獲得感。圍繞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各重點產業、重點任務,加快出臺生物醫藥、消費品等產業發展政策,不斷完善現代產業政策體系,讓產業政策惠及更多企業。

  (六)提高企業服務水平。全市各級各部門要著力構建親清新型,深入企業調研全面了解企業發展過程中有關訴求,提升審批辦理、水電氣運組織、資金籌措、人才保障和市場開拓等企業關心領域業務水平,做好趨勢性、全局性問題研判和應對。盡快在“渝快辦"平臺上線運行“渝企之家"服務系統,為企業提供政策、融資、咨詢、智能制造等相關服務,通過高效服務助力企業更好發展壯大。

  各區縣、開發區要結合當地實際,加快建立健全工作機制,細化實化政策措施,市級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抓緊任務落實,加快制定配套政策,形成工作合力,推動本行動方案各項任務落實到位。

  附件:重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重點方向

  支柱產業集群

  

  重點領域

  

  重 點 產 品

  

  智能產業

  集群

  

  集成電路

  

  鞏固提升:電源管理芯片、存儲芯片、驅動芯片

  

  培育壯大:*工藝生產線、人工智能及物聯網芯片、集成電路設計

  

  新型顯示

  

  鞏固提升:AMOLED面板、高世代TFT—LCD、顯示觸控模組、超高清顯示產品

  

  培育壯大:超高清視頻內容制作、上游光學材料

  

  智能終端

  

  鞏固提升:手機、筆記本電腦、可穿戴設備、智能終端零部件

  

  培育壯大:5G終端產品、家用智能控制終端VR/AR/MR產品、智能空調、智能冰箱、智能洗衣機、智能小家電

  

  智能傳感器及儀器儀表

  

  鞏固提升:位置傳感器、慣性傳感器、重力感應傳感器、指紋識別傳感器、DCS、FCS、PLC、傳感器及儀器儀表特種材料、工業機器人用二維/三維視覺傳感器、力矩傳感器和碰撞傳感器

  

  培育壯大: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

  

  網絡通信及網絡安全產品

  

  鞏固提升:視頻監控設備

  

  培育壯大:基站、路由器、交換機、網關、M2M、RFID、量子通信技術產品、嵌入式安全部件、電子取證、量子通訊保密設備、商用密碼技術

  

  軟件信息服務

  

  培育壯大: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通用軟件、工業軟件、云計算軟件、生活應用軟件、工具庫、數據庫、商業智能、數據挖掘、數據可視化、數字內容產品、VR/AR/MR內容

  

  汽車摩托車產業集群

  

  汽車整車

  

  鞏固提升:高品質轎車、SUV、MPV、牽引車、工程車、城市物流車

  

  培育壯大: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

  

  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

  

  培育壯大:動力電池單體及電池系統、驅動電機及控制器、整車控制系統、電制動、電轉向、電空調、燃料電池電堆、燃料電池汽車核心零部件

  

  汽車摩托車產業集群

  

  汽車電子

  

  鞏固提升:車窗控制器、尾門控制器、燈光控制器、汽車娛樂系統、汽車虛擬儀表及其他信息顯示模塊

  

  培育壯大:汽車電子芯片、車載視覺、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智能底盤、車載以太網絡、通訊模塊、智能車身控制系統

  

  摩托車

  

  培育壯大:巡航車、、越野車等中高檔摩托車產品、踏板車、電動摩托車

  

  裝備產業

  集群

  

  智能制造裝備

  

  鞏固提升:中高檔數控機床、專用成套生產設備

  

  培育壯大:增材制造裝備、激光加工裝備、3D打印材料、在線無損檢測系統裝備、可視化柔性裝配裝備、高速堆垛機、智能分揀機、高參數自動化立體倉庫

  

  智能機器人

  

  鞏固提升:六軸機器人、搬運機器人、雙腕機器人、雙旋機器人、焊接機器人、拋光機器人、噴涂機器人、完善減速器、伺服電機、視覺系統等關鍵零部件、家政機器人、教育機器人、手術機器人、養老康復機器人、特種機器人

  

  軌道交通裝備

  

  鞏固提升:中高檔牽引傳動系統、制動系統、轉向架、空調、通信信息、車輛門系、內裝、站臺設備等核心零部件

  

  培育壯大:磁懸浮列車、有軌電車、膠輪導向電車、都市快軌車、信號系統、監控系統、軌道車輛檢測維修等

  

  航空航天裝備

  

  培育壯大:中、小、輕型固定機和直升機、航空發動機、機體零構件、旋翼、機載設備等通用航空器零部件、無人機、商業運載火箭、低軌衛星移動通信與空間互聯網應用終端通信、物聯網、RTLS

  

  能源裝備

  

  鞏固提升:10MW及以上海洋風電機組、生物質垃圾沼氣發電熱電聯產成套裝備、貫流式水輪機、分布式能源裝備、光伏發電設備、燃氣輪機、特高壓輸變電成套裝備、氣體絕緣金屬封閉開關設備

  

  培育壯大:井口裝置、儀器儀表、鉆井輔助設備等配套裝備

  

  節能環保裝備

  

  鞏固提升:煙氣脫硫脫硝、垃圾高效清潔焚燒發電、工業廢水處理、垃圾儲運和機動車尾氣處理等技術裝備

  

  培育壯大:PM2.5脫除、污水電解催化氧化、機械式蒸汽再壓縮蒸發器系統、土壤重金屬電動分離、水泥窯協同無害化處置、三廢應急處理等大型成套節能環保設備、高效空氣凈化器、深層次凈水器

  

  裝備產業

  集群

  

  關鍵基礎件

  

  鞏固提升:汽車大型覆蓋件、半導體級精密微型連接件、多注射頭塑料封裝和金屬與塑料零件復合等大型精密復雜長壽命模具,風電設備及水電機組、數控機床、高性能汽車和工程機械及軌道交通等大型鑄鍛件,大型重載、風電、高技術船舶及海工裝備、軌道交通、自動變速器用齒輪和減/增速器用等齒輪產品

  

  材料產業集群

  

  *金屬材料

  

  鞏固提升:耐候鋼、大尺寸型鋼、高強鍍鋅汽車鋼、耐溫鋼、耐蝕鋼、軸承鋼、工模具鋼和電工鋼等精品鋼材,航空航天用鋁、汽車用鋁、軌道車廂鋁材、電池殼體、電池托盤和高品質鋁箔等鋁及鋁合金材料,鈦合金材料,大規格型材、寬幅板材和大型壓鑄件等,超薄銅板帶、精密銅管、環氧樹脂覆銅板、陶瓷基覆銅板和銅基粉末材料

  

  新型非金屬材料

  

  鞏固提升:汽車用夾層玻璃、特種鋼化玻璃,平板顯示用基板玻璃和蓋板玻璃,建筑用幕墻玻璃、隔熱隔音玻璃以及藥用玻璃等玻璃制品,蜂窩陶瓷、高純超細陶瓷粉體等新型陶瓷和特種陶瓷產品,混凝土部品部件、外圍護部品等水泥基建筑部品部件,綠色功能墻體材料,綠色阻燃保溫材料等,高性能玻纖及玻纖增強復合材料、增強型玻璃纖維、電子玻纖、玻璃微纖維棉高效絕熱及過濾材料等

  

  化工合成材料

  

  鞏固提升:聚醚多元醇、聚酯多元醇、聚氨酯、、丙酮、碳酸二苯酯、聚碳酸酯、聚酰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乙二醇、丙二醇、丁二醇、聚酯、醋酸乙烯—乙烯共聚物、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熱塑性樹脂、縮丁醛樹脂、乙烯—乙烯醇共聚物樹脂、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甲醛、聚苯硫醚、聚乙烯/聚丙烯、乙丙橡膠

  

  精細化工

  

  鞏固提升:高純試劑、電子特氣、三聚氰胺下游產品、功能添加劑、水處理劑

  

  培育壯大:水性涂料、高固體涂料、粉末涂料、高性能防腐涂料

  

  前沿新材料

  

  鞏固提升:石墨烯薄膜和石墨烯微片

  

  培育壯大:納米過濾材料、納米膜材料、納米紡織材料、納米吸附材料、增材制造用金屬粉末、無機粉末等

  

  生物醫藥產業集群

  

  生物藥

  

  培育壯大:基于免疫抗體技術、蛋白重組等基因工程技術的生物制品和新型疫苗,基于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基因修改的T細胞受體治療法等基因重組T細胞治療藥物,間充質干細胞、神經干細胞、造血干細胞等細胞生物制品,動物用疫苗產品

  

  生物醫藥產業集群

  

  化學創新藥及仿制藥

  

  培育壯大:基于新靶點和新作用機制的化學創新藥、具備一定技術壁壘或通過挑戰等方式搶先上市的仿制藥

  

  現代中藥

  

  鞏固提升:中藥新藥、經典名方產品、中藥

  

  數字科研

  

  鞏固提升:醫療機器人、心血管系統狀態監測設備、無(微)創生理生化指標檢測產品

  

  培育壯大:醫療設備及其配套關鍵零部件,可穿戴或便攜式等智能醫療輔助器具、基于高特異性免疫診斷、分子診斷等技術的體外快速診斷篩查產品,人工器官替代與修復,人工器官、體外循環系統、生物支架材料、組織工程產品、骨科植入材料、納米材料

  

  消費品產業集群

  

  紡織服裝

  

  鞏固提升:緊密紡、色紡、氨綸包芯等優勢產品,納米、碳纖維等新型材料在紡織服裝領域的應用,發展功能性紡織品和成衣,汽車內飾、科研、建筑用等產業用紡織品

  

  培育壯大:智能服裝

  

  特色輕工消費品

  

  鞏固提升:汽車及電子電器塑料配件、塑料包裝薄膜等,低克重高強度瓦楞原紙、紙板及功能化紙包裝制品、未漂白的生活用紙和各種高檔包裝用紙,文化用紙,視力脊椎保護功能學生用品、安全益智高附加值玩具、多功能智能健身器材、休閑運動器材和具有收藏價值的工藝美術精品、旅游工藝品,人工智能家具產品,智能照明產品,機械表、智能表成表,機械機芯、電子機芯等核心零部件和時尚化品牌眼鏡鏡片及鏡架

  

  農副食品加工產業集群

  

  肉禽制品

  

  鞏固提升:進口肉禽制品、冷鮮肉制品、調理肉制品

  

  糧油制品

  

  鞏固提升:大豆油、菜籽油、油橄欖、油茶、核桃等特色油脂米糊、米粉等下游加工產品

  

  酒飲茶煙制品

  

  鞏固提升:非濃縮還原果蔬飲料、天然礦泉水、蘇打水、可樂等碳酸飲料、純生、原漿等中啤酒、煙草制品

  

  乳制品、調味制品及休閑食品

  

  鞏固提升:低溫乳制品、常溫乳制品、榨菜、豆制品、腐乳、火鍋、小面等特色小吃

  

  技術服務

  產業集群

  

  工業設計

  

  培育壯大:樣機(樣件)制造、模具開發等,工業設計研究院等公共技術服務平臺,設計產業聯盟等產業生態平臺

  

  研發服務

  

  鞏固提升:開放型中試基地和孵化器

  

  培育壯大:“互聯網+檢驗檢測認證"新型服務機構

  

  信息服務

  

  鞏固提升:計算機輔助設計與仿真設計、制造執行系統、企業管理系統、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工業軟件,連接和驅動工業軟件設備的智能平臺,信息物理系統、制造領域知識庫及新型工業APP

  

  來源:北極星風力發電網

  熱門風電新聞

  中廣核興安盟3GW平價風電項目獲核準

  

  兩部委發布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保障機制

  干貨 | 風電項目開發及內部管理流程

  

  廣東省發文推進分散式風電開發建設


內蒙古印刷托盤、倉庫托盤、防潮托盤、紙廠托盤定制

其他推薦產品更多>>

感興趣的產品PRODUCTS YOU ARE INTERESTED IN

環保在線 設計制作,未經允許翻錄必究 .? ? ? Copyright(C)?2021 http://www.kindlingtouch.com,All rights reserved.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環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

會員登錄

×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

請輸驗證碼

收藏該商鋪

登錄 后再收藏

提示

您的留言已提交成功!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回復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昌县| 七台河市| 大田县| 马山县| 乌兰浩特市| 阿克陶县| 巴南区| 大方县| 西华县| 乌海市| 和平县| 潼关县| 长岛县| 岑溪市| 吉安市| 长葛市| 新泰市| 滨州市| 上栗县| 黎平县| 贵州省| 奉贤区| 阜宁县| 平谷区| 木里| 青阳县| 资阳市| 淮北市| 靖安县| 宣威市| 崇明县| 甘孜县| 神池县| 赤壁市| 邵东县| 修水县| 溧阳市| 阿拉善右旗| 嘉鱼县| 海淀区| 晋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