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重慶勵邁科儀科技貿易有限公司>>技術文章>>實驗室儀器顯微鏡的光學性能及使用方法
立體顯微鏡,也被稱為“實體顯微鏡"或“解剖鏡",在觀看時產生一個直立的三維圖像。立體效果強,圖像清晰開闊,工作距離長,是一種用途廣泛的常規顯微鏡。操作方便、直觀和驗證效率高,適合檢查電子工業生產線,印刷電路板的驗證,驗證焊接缺陷(印刷錯位、凹陷等)在印制電路組件,驗證單板電腦,真空熒光顯示的驗證、變頻等,與測量軟件可以測量各種數據。不過可能還有很多朋友對于實驗室儀器顯微鏡的光學性能及使用方法不太了解,下面,我們就針對這個問題,來詳細的看看。
一、實驗室儀器-顯微鏡的光學性能
(1)數字開放
數值孔徑也稱為鏡像速度。指在被觀察物體和透鏡之間的介質的折射率n與物鏡角度的一半的正弦的乘積。由N.A或A表示。即:N.A。=nsin(α/2)所謂的鏡角是指觀察到的物鏡前透鏡邊緣的光線之間的角度。
數值孔徑是物鏡和聚光鏡的重要參數,與顯微鏡的其他光學參數密切相關。通常,希望越大越好。從公式可知,有兩種方法可以增加數值孔徑,一種是增加鏡子的角度,另一種是增加物鏡和樣品之間的折射率。通過采用上述方法,您可以使樣本盡可能靠近對象。但無論多近,α總是小于180°。因此,sin(α/2)也小于1。空氣折射率為n=1.因此,干物鏡的數值孔徑nsin(α/2)總是小于1,通常在0.04和0.95之間。
當采用一種方法時,可以在物鏡和樣品之間添加具有大折射率的介質。例如,如果雪松油具有折射率n=1,515,則當使用雪松油作為介質時,數值孔徑可以為1.2或更大。這就是在某些情況下使用油鏡的原因。油鏡可達到的數值孔徑為1.4。
(2)決議
該決議也稱為歧視率或解決能力。所謂的分辨率是指顯微鏡區分待檢查物體的精細結構的能力。它與分辨率距離成反比。分辨率距離是可以區分的兩個對象點之間的距離。分辨率距離越小,顯微鏡分辨率越高。如果物體的兩個點之間的距離小于分辨率距離,則這兩個點將被混淆為一個點,并且不能看到該結構。顯微鏡的分辨率由物鏡決定。目鏡僅用作放大器,不會增加顯微鏡的分辨率。
在普通中心照明的情況下,物鏡的分辨率距離d由以下等式確定。
d=(λ/2)N.A。其中:d代表分辨率距離,單位為微米,λ代表照明光的波長,單位也是千分尺。
在可見光下,具有高亮度且對人眼敏感的波長為0.55μm,物鏡的大N.A為1.4。上式的取代產生約0.2μm。也就是說,使用普通光學顯微鏡,在中心照明的情況下,分辨率距離限制為0.2μm。也就是說,通過普通光學顯微鏡不能區分小于0.2μm的兩個物體。使用紫外光,可以減少照明光的波長,并且分辨率距離可以達到0.1μm。但是因為人眼看不到紫外線。你只能拍一張照片并觀察它。電子波長僅為0.00387nm。電子流由“電子透鏡"或磁透鏡控制,電子顯微鏡的分辨率為十分之幾納米。您可以使用它來觀察原子的結構。
(3)擴展
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等于物鏡放大倍數和目鏡放大倍數的乘積。原則上,可以使擴展非常大。但是,如果用物鏡無法區分樣品的細節,則放大它是沒有意義的。理論上,可以推斷顯微鏡的合適放大率(稱為有效放大率,以M表示)是物鏡數值孔徑的500至1000倍。也就是說,500N.A.≤M有效≤1000N.A。在有效放大范圍內,可以長時間觀察眼睛而不會疲勞。如果增加小于500N.A.則很難觀察到。如果它大于1000N.A.它將決定圖像質量甚至導致不真實的圖像。因此,增加超過1000 N.A.它被稱為低效增長。
實驗室儀器顯微鏡使用方法
指令
(1)安裝好顯微鏡后,確保電源電壓與顯微鏡額定電壓一致后,插入電源插頭,打開電源開關,選擇照明方式;
(2)根據要觀察的試樣,選擇壓板(觀察透明試樣時,選擇磨砂玻璃板;觀察不透明試樣,選擇黑白板),將其插入底板孔內并鎖緊;
(3)松開聚焦滑塊上的緊固螺釘,調整鏡體高度,目測工作距離約為80mm,調整至所選物鏡放大率的工作距離。托架,將安全環靠近對焦托架并鎖緊;
(4)安裝目鏡,先松開目鏡管上的螺絲,將目鏡固定后擰緊螺絲。將目鏡放入目鏡管時,注意不要片表面。
(5)調節瞳孔間距。當用戶通過兩個目鏡而不是圓形目鏡觀察視場時,應移動兩個棱鏡盒,改變目鏡管的出口距離,以便觀察到一個。*重合的圓形視場(表示瞳孔距離已調整);(6)觀察標本(聚焦于標本)。首先調整左眼鏡管上的屈光圓到0線位置。通常,首先從右目鏡觀察管(即固定目鏡管),將縮放管(當有放大設備模型)到高位置,和旋轉輪焦點調整后的標本,直到標本圖像清晰,放大管到低位置。此時,用左側目鏡管觀察。如果不清楚,將目鏡管上的視環沿軸向調整,直到樣品圖像清晰為止。觀察其聚焦效果;
(7)觀察結束后,關閉電源,取出標本,用灰塵蓋好顯微鏡。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環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