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全自動加藥設備 機臺泡制濃度均勻適
永康市去年6月下發了《永康市行政執法檢察監督暫行規定》
永康市去年6月下發了《永康市行政執法檢察監督暫行規定》 |
“行政部門往往孤軍作戰,有我們的介入,震懾力大,對企業家、老百姓、社會的震動也大。”浙江省永康市檢察院副檢察長呂景俊說。 永康市委、市政府辦公室去年6月下發了《永康市行政執法檢察監督暫行規定》(以下簡稱《規定》),以加強對全市行政執法行為的檢察監督。這是浙江省*黨委、政府以紅頭文件支持檢察機關法律監督。 檢察機關采取立案調查、約談鄉鎮和部門主要領導等方式,在解決污染問題上比單由環保部門上門的力度要大得多。通過“借力”檢察院行政執法,檢察部門和環保部門通力合作,加大了環境執法力度,保障了環境質量。 檢察機關監督什么? 提起檢察院,人們印象中更多的是與反貪和公訴起來。行政執法檢察監督,又是怎么回事? 永康市檢察院檢察長王憲峰說:“行政執法檢察監督,是市委、市政府根據檢察機關工作性質及職能特點,創新社會管理的重要舉措之一,在全省尚屬*。” 呂景俊告訴記者,早在2010年3月,永康市檢察院就成立了行政執法檢察監督領導小組,主要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一些行政執法部門執法不公正、不規范問題,試行開展行政執法檢察監督。 很快,就出現了幾起較有影響的案例。 一起是城區道路交通信號燈上方LED屏插播商業廣告,影響交通安全;另一起是國土部門違規扣押工程運輸車輛;還有是環保部門因未將企業行政處罰信息及時報送金融管理部門,造成百余家企業無法獲得正常信貸。經永康市檢察院介入監督,相關部門很快完成整改。 去年5月,zui高人民檢察院來永康調研,充分肯定了他們的做法。同時,永康市檢察院增設行政執法檢察科的請求也被批準。縣級市檢察院內單設這一科室,也在全國開了先河。 “我們開展這一監督,其實與政府各職能部門的目標是一致的,特別是在環保問題上,取得了環保部門的理解和支持。”呂景俊說,永康前些年曾被省里戴上“環境污染重點監管區”的帽子,市委、市政府和環保部門壓力非常大。經過全市轟轟烈烈的整治,取得了明顯成效,摘掉了“黑帽子”。這其間,環保部門的工作也是做得有聲有色的。 檢察機關如何監督? 永康市是浙江省中部的一個縣級市,古有“百工之鄉”美稱,今謂“中國五金之都”,有色金屬冶煉及五金相關產業發達。 去年八九月間,永康市檢察院從當地媒體報道和群眾反映中了解到,永康市部分學校周邊噪聲、粉塵等污染嚴重。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橋下初中、城北初中、舟山小學和市職業技術學校4所學校周邊環境污染確實較為嚴重。我們隨即啟動了行政執法檢察監督程序,進行了立案調查。”永康市檢察院行政執法檢察科科長胡志元說。 永康市檢察院將現場情況以照片、錄像等形式取證固定,在一個月內分別向市教育局、環保局和舟山鎮、龍山鎮等相關職能部門和政府下發了立案決定書和檢察建議書。 接到立案決定書當天,永康市環保局就成立了由局長朱彭年任組長、副局長勵加鴻任副組長的專項工作領導小組,開展專題調研。在與舟山鎮取得并交換意見后,環保局立即派出監測小組作監測。當晚,朱彭年和勵加鴻就前往學校現場察看情況。 受到震動的,還有同時接到立案決定書和檢察建議書的市教育局和龍山鎮、舟山鎮政府。 “我們對橋下初中周邊工業區逐家排查,總共有16家企業有污染。”龍山鎮鎮長黃旭敏說,鎮里對兩家污染較重的銅、鎂加工企業限期搬遷,關停了3家有色金屬冶煉廠;還有五六家企業則采取煤改氣措施。舟山鎮經過近兩個月的整改,學校周邊13家產生沖壓噪聲的企業關停兩家,整體搬遷3家,共減少、關停沖床62臺,其他企業也加裝了隔音罩、隔音玻璃等隔音設備。經環保部門實地噪聲監測,已符合一類區標準。 監督還是合作? 勵加鴻說,環保局編制僅25人。然而,全市工商登記在冊企業有2.3萬家,其中五金機械制造業就超過1.7萬家。點多面廣,環保部門疲于應戰。此外,一些地方政府出于發展的考慮對環境問題不夠重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環保部門的執法效果。 面對現實,曾有過政法工作經歷的朱彭年想到了“借力”。他告訴記者,早在2010年,環保部門和檢察機關就開始商量推進合作方面的事宜。 多一雙檢察機關監督的眼睛盯著,對環保部門是個很好的鞭策,增強了環保部門責任心,有利于督促環保部門及時處置各類環境問題。去年9月收到立案決定書后,永康市環保局進一步加強了自身的廉政建設,并對各項制度進行了完善,以防止失職、瀆職。此后3個月,市環保局走訪調查了1059家企業,進一步查找敏感點,強化環境監管。 另一方面,正是有檢察機關這把利劍豎在身后,也使環保部門對環境保護、生態建設工作的統一監督管理得到了強化,有效推動了相關部門和鄉鎮政府重視環保工作;對有環境違法行為的當地企業和企業家,檢察機關更是一股威懾力量。 朱彭年表示,今年,環保局還將重點加強學校、醫院、水源保護區的環境監管;對于區域性或難以解決的環境問題,環保局將主動與檢察院溝通,希望他們繼續加大監督力度,督促各部門和各鎮(街、區)切實履行部門職責、屬地管理責任,加快解決各類環境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