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上海音孚實業有限公司>>技術文章>>“朝陽產業”生物質發電為何深陷困境?
10月18日傍晚,常州與鹽城正式簽約總投資30億元的太陽能組件項目。有分析人士指出,這將成為加快我市光電光伏產業發展的新的里程碑。然而,相比屢屢受寵的光電光伏產業項目,現實中的生物質發電產業的發展卻是步履蹣跚。
這與其一直被輿論界廣泛宣傳稱為“是一種開發利用潛力的清潔可再生新能源”的說法形成鮮明對比。如果非要回答為什么,那就不得不提到其中的代表:江蘇國信鹽城生物質發電有限公司。
超常規生產反而年年虧損
這家項目建設總投資約2.8億元的生物質發電企業,地處亭湖區鹽東鎮東南工業園區內,由江蘇國信集團、省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和江蘇大宏集團共同出資組建,成立于2007年11月,注冊資本6000萬元。
走進廠區,占地120畝的卷型料垛場,引人注目。雖然廠內發電鍋爐內不停地焚燒秸稈,但煙囪里卻沒有冒濃煙。“燃煤發電廠會排出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產生酸雨。”該公司技術人員說,“我們通過特殊技術,使秸稈經燃燒后不產生有害氣體,除塵率達99.9%,只排出水汽,屬綠色清潔能源。”
據該公司*顯示:項目投入商業運營后,燃料以棉稈為主、其他硬質秸稈為輔,不再消耗煤炭資源;機組投產后,預計年利用6000小時,年發電量1.8億千瓦時,年消耗秸稈量為22萬噸,年上網電量1.62億千瓦時,年產值人民幣1億元。
而一組由該公司副總劉海林透露的信息顯示,該公司屬國有控股,去年公司年發電量2.1億千瓦時,年消耗秸稈37萬噸,年上網電量1.98億千瓦時。一連串數據,似乎都在傳遞一個信息:盈利。然而,事實恰恰相反。
昨天上午,劉海林說,2008年12月份至2009年3月份公司先后投產兩臺發電機組后,盈利100萬元;2010—2011年虧損1000萬元左右,今年是虧損zui嚴重的一年,高達1400萬元。這是為什么?
成本高市場小競爭壓力大
在劉海林的陪同下,記者來到江蘇省方強農場看到,該公司兩臺現代化打捆機在地里每轉2分鐘便可收捆225公斤秸稈。盡管效率*,但劉坦言,8千畝農場可收面積根本無法滿足電廠年消耗75萬畝秸稈的實際需求。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環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