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獼猴群構成一個等級社會,不同獼猴的社會地位可以從其獲得食物、水以及性伴侶的順序分辨,而圈養獼猴的社會地位通常根據其加入群體的先后順序確定。
杜克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對耶基斯國家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5個圈養獼猴群進行了研究,利用基因芯片測量了獼猴6000多個基因的表達。他們比較49只不同地位的雌性獼猴后發現了987處基因表達差異,其中112處與免疫系統功能有關。
研究人員還根據基因表達的差異較準確地推測獼猴的社會地位變化。在一個獼猴群中,碰巧有兩只被移出,另有新獼猴加入,這意味著部分獼猴的社會地位將發生變化。研究人員根據基因表達差異,準確預測了7只獼猴中6只的新地位。
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很多基因的DNA甲基化狀態受社會地位變化的影響。DNA甲基化是DNA化學修飾的一種形式,可以在不改變DNA序列的前提下改變遺傳表現。
在人類研究中,較低的經濟社會地位以及高強度壓力也會提高患病風險。此前有研究顯示,社會地位較低或經常面臨慢性壓力的獼猴免疫功能也較低。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的新研究呼應了此前的研究成果。
不過研究人員說,野生獼猴的社會地位與基因表達是否存在同樣機制仍不得而知,而社會地位變化對人類基因表達的影響更需要研究來證實。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環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