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研究由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神經精神醫學科張志珺教授,和北京師范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賀永研究員研究組完成,得到了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項目的資助。
老齡化日趨顯著,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公共衛生問題,其高發病率和高致殘率已成為當今困擾人類心身健康的重大精神疾患,給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
近年來,aMCI和RGD患者被認為是AD的高危人群,因此闡明這兩種腦疾病可能的“共病”機制已成為目前AD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科學問題。彌散張量成像技術是目前*能夠無創檢測大腦白質纖維連接的成像方式,在AD及其高危人群的腦白質環路研究上具有重要作用。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首先對35名RGD、38名aMCI患者和30名正常對照進行了大腦彌散張量成像掃描,然而采用確定性纖維跟蹤技術重建了三組人群的大腦白質纖維連接網絡,并采用復雜網絡分析技術考察了腦網絡的全局和局部拓撲屬性。
結果表明,兩個病人組的腦白質網絡同正常人一樣都表現出的“小世界”連接屬性,但是他們的全腦網絡連接強度和全局效率較正常對照顯著降低,兩種疾病患者之間無顯著差異。在腦區的局部節點上,兩組病人的節點效率在額葉腦區都降低,并且aMCI組比RGD組在后扣帶皮層的效率更為降低。
這一研究結果提示aMCI和RGD患者的腦神經環路的變化模式具有較多的共同點和較少的差異,這為理解AD的發病機制提供了新的視角。研究整合了精神衛生和神經影像的研究團隊和技術,研究結果證實了aMCI和RGD在發病機制上存在內在關聯,這為進一步探討兩種疾病神經調節環路的“共病”基礎以及AD風險人群的治療時間窗提供了初步證據。
東南大學張志珺教授2000年畢業于英國Sheffeild大學,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腦血管病及其并發癥基礎與臨床研究;癡呆/輕度認知障礙基礎與臨床研究;神經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