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上海卡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動態>>醫大一砷制劑攻克“血癌”
今年9月,哈醫大一院終身教授張亭棟和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屠呦呦共同獲得了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中心生命科學杰出成就獎。在頒獎儀式中,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饒毅這樣評價:“三氧化二砷堪稱中國過去一個世紀zui重要的一項來自中藥的藥物發現。在以個體科研小組模式研究中藥抗癌的過程中,張亭棟是三氧化二砷對白血病治療作用的主要發現者。”
這一獎項的揭曉,讓公眾的目光再次聚焦到神奇的中藥砒霜上!
1一位西醫采掘到民間秘方
1971年暮秋,黑龍江省腫瘤防治辦公室接到反映:本省林甸縣民主公社衛生院采用有毒藥物醫治惡性腫瘤,因效果很好引得眾多患者前往求治。
當時全省衛生系統正在廣泛挖掘、收集、整理抗癌中藥及民間驗方、秘方的工作。得知這一消息,黑龍江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理事長、原哈醫大一院中醫科主任張亭棟教授被任命為專家組組長、帶隊“采風探秘”,了解實情。
果然,此地鄉間一位老中醫有個秘方,是用中藥砒霜、輕粉、蟾蜍等幾味劇毒之物配制的,zui初用來下藥捻治鼠瘡淋巴腺結核,后來被改成針劑肌肉注射攻治各種癌癥。這個方劑就被命名為“713”或“癌靈”,但因毒性太大,慢慢被棄之不用了。
張亭棟是中西醫結合血液病醫生,很想在“血癌”上打開缺口。從鄉下回來后,他開始將原方分成兩組做體外抑瘤試驗,一組由砒霜、輕粉組成,另一組由砒霜、蟾蜍組成,分別命名為“癌靈1、2號”注射液。觀察發現,兩組藥物都有效,但前者連續用藥常出現蛋白尿,說明對腎臟有損害,因為輕粉是汞劑,影響腎功能,所以去掉了輕粉;而后者注射后會使血壓立即升高,病人頭痛劇烈難忍,顯然是蟾蜍在“搗亂”,故而將其除名。單一留下砒霜,仍有顯著作用。
砒霜的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砷(或稱亞砷酸),有劇毒。人們用它內服治哮喘,外涂治惡瘡、頑癬,但歷代醫家啟用砒霜時,均慎之又慎。在已故朝鮮族藥劑師韓太云的配合和幫助下,張亭棟課題組大膽創新,將砒霜提純,zui終精制成亞砷酸注射液。
值得記憶的是,1974年,22歲的女工董秀芝成為亞砷酸注射液的早批受益者之一。當年已懷有7個月身孕的她,被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所擊倒:口腔里出血,鼻子里出血,連尿里都是血,皮膚顏色如白紙一般。送到哈醫大一院后,被確診為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M3型),入院第二天孩子就流產了。但她在靜點4個月后,出現了奇跡。連身都不能翻的小董,竟慢慢站了起來,并能下地行走了。同年底,小董出院回家,按醫囑吃藥、點滴、復查。1976年她再次懷孕并生下一個男孩,1979年重返工作崗位。到現在一直安然無恙。
2
臨床用藥與機理研究的結合
白血病俗稱為“血癌”,兒童和青少年死亡率較高。其中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M3型)是一種伴有特殊染色體異常的急性粒細胞性白血病,臨床上以起病急驟、病情兇險、病程短促、易于感染、易伴發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為特征,且強烈化療往往誘發DIC加重而死亡。1986年,上海血液病研究所王振義等人在上應用全反式維甲酸誘導分化治療白血病M3型獲成功。只可惜維甲酸用藥方法尚有不足和缺陷,少部分病例會發生維甲酸綜合征及耐藥性,一旦因耐藥而復發,則患者的存活希望就很渺茫了。
在了解到哈醫大一院砷制劑對M3型白血病具有顯著療效后,王振義、陳竺等專家真誠邀請張亭棟一行三人到上海談合作事宜。時任上海血研所的陳竺所長真情地說,有關亞砷酸機理的深入探討,是我們所關注的。既然臨床有效,就一定有其科學道理,應該盡快從分子生物學水平方向上突破,zui終得到科學界的*。很快地,上海專家發現,砷劑對急性早幼粒細胞有誘導分化作用,并使癌細胞凋亡即使其走向程序化死亡的“自殺”之路。陳竺教授還在臨床應用砷劑對15例復發、對維甲酸化療耐藥的M3型病人給予治療,結果有14例取得*緩解。世界《血液》雜志發表了陳竺和張亭棟撰寫的論文,并在封面刊登了通過DNA染色觀察治療前后對比的骨髓論文附圖。的《科學》雜志也以“古老的中醫學又放出新的光彩”為題予以報道。
1996年12月,在美國奧蘭多城召開的血液病學術大會上,與會者逾萬人。陳竺院士代表課題組宣讀論文,題目是《三氧化二砷誘導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細胞凋亡及其分子機制的初步研究》,引起與會專家、學者的高度關注。美國紐約西奈山醫院腫瘤實驗室主任維斯曼教授稱贊說:“那么毒的藥物,竟敢注入血液中,這說明中國人膽量大;而膽大不是蠻干,膽大來自聰明、來自見識、來自科學。”
讓人欣喜的是,1999年,由哈醫大一院伊達藥業公司從中提純的亞砷酸注射液,獲得國家發明專業,期限為20年;同年下半年,該藥被國家藥品食品管理局批準為二類新藥。2000年9月,美國FDA在經過驗證后亦批準了亞砷酸的臨床使用。
3
砷劑在哈醫大一院發揚光大
科學的探索永無止境。作為砷劑治療白血病的發源地,哈醫大一院醫生代代傳承,對砒霜研究的“接力棒”始終步步延續。
隨著全國各地大量的M3型白血病病人慕名涌入哈醫大一院血液內科病房,中國醫師協會血液學醫師分會常務委員、黑龍江省醫學會血液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血液內科主任周晉教授發現,臨床上有部分患者應用亞砷酸注射液后血管內白細胞異常增多,這就容易加重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易于合并顱內出血,zui后危及生命。為此,周教授課題組不斷探索,成功建立了亞砷酸持續緩慢靜脈輸注法及其數學模型,進而地控制了亞砷酸靜脈輸注的速度和用藥量,很大程度上糾正了沿用30多年的三氧化二砷常規靜點時發生率較高的“高白細胞血癥”,降低了致死性腦血管事件及不良反應發生率。周晉教授的這一發明因此于2004年獲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同時,課題組還在國內發現了三氧化二砷對心肌細胞鉀、鈣離子通道、細胞內鈣的影響及其對細胞膜離子通道和細胞內鈣的影響機制,科學揭示了三氧化二砷導致心臟Q-T間期延長的分子藥理學奧秘及對心臟不良影響的根本原因。
與此同時,周晉教授的另一項課題《單一應用亞砷酸治療初發性兒童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研究》,還以英文形式全文發表在2010年3月出版的的《血液》雜志上。此前的研究表明,單用亞砷酸可顯著緩解初發性成人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病情,但對兒童患者是否有效則鮮為人知,且對兒童合理用藥劑量、給藥途徑和血液學*緩解率、長期用藥效果及相關毒性、安全性等問題尚不明了。周教授課題組給出的答案是,單一使用亞砷酸可使患兒M3型白血病5年總體存活率和無病存活率分別達83.9%和72.2%,與目前*的維甲酸聯合蒽環類抗生素方案療效相當,且不存在明顯的慢性砷中毒及繼發腫瘤的風險。
在周晉教授的帶領下,該院血液內科以白血病M3型為主攻方向,陸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省部級科研課題20余項;獲發明獎和國家發明獎各9項。先后在國內外發表相關學術論文60余篇,其中SCI收錄20余篇,影響因子zui高達10.555。不僅如此,砷制劑的應用,還被中國科學院《2000年科學發展報告》評為“二十世紀中國科技發明”之一,并在2008年輩評為黑龍江省“改革開放30年科技成果”之一。
4
砷制劑的應用挽救了數千例患者
來自江西省九江市的6歲小朋友果果,一年前因口腔血泡、牙齦滲血、鼻腔出血并伴發熱而就診,當地兒童醫院診斷為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伴DIC(彌散血管內凝血),經用維甲酸及化療等方法緊急施救,沒有好轉跡象;而且小病人此時還伴有支氣管哮喘,且對地塞米松過敏,生命極度垂危。家人火速將他送往哈醫大血液內科求治。在確診為M3型白血病后,周晉主任立即為孩子制定了治療方案,為其輸注亞砷酸注射液。一個月后,小家伙終于轉危為安,血象、骨髓象逐漸恢復正常。今年秋天,小果果已在當地上了小學。
現在,亞砷酸注射液已成為哈醫大一院的一線藥物和“看家寶”。迄今為止,該院血液科已收治全國30余個省份M3型白血病病患5000余例,*緩解率高達91%以上。在對部分病人長期隨訪中,證實5年以上生存期達84%以上,有接近1∕2已存活10年以上。其中zui長存活者已37年,堪稱中國白血病領域的奇跡。
面對這些驕人的成績,周晉教授感慨地說,祖國醫學的寶庫中藏有大量的奇珍異寶,砷制劑成功攻克“血癌”的堡壘,正是中國傳統醫學獻給人類的一份厚禮。換言之,中醫藥是人類一筆極為寶貴的礦脈和資源,只要肯于發掘,總會有讓人激動的發現的!
施旸 衣曉峰
鏈接>>
哈醫大一院血液內科為黑龍江省重點學科,博士點及博士后流動站,每年被SCI收錄文章2-4篇。臨床床位由10年前的29張擴大到目前的150張,病人覆蓋全省各地及內蒙、山東、廣西、遼吉等近30個省,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病人70%來自全國各地。血液科內的實驗室被為衛生部細胞移植重點實驗室、黑龍江省高校血液與造血系統疾病重點實驗室,并掛牌為黑龍江省血液腫瘤研究所。學科zui近3年年承擔的3項國家自然基金共獲80萬元資助,今年又獲省政府創新團體基金200萬元資助。
科主任周晉教授現任中華醫學會血液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血液科醫師分會常委、美國血液學協會委員、黑龍江省醫學會血液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因在白血病領域的突出貢獻,周教授還先后獲中國醫師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衛生系統*工作者等多項榮譽稱號。
/yanji/index.htm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環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