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S,禽流感,甲流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類發展至今,連太空都已經探測過,卻對于小小的流感病毒束手無策,而且不僅是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肝炎病毒,都是人類健康的*敵人,近期Cell雜志就以“Virus Hunters”為題,介紹了在一線的病毒研究進展。生物通
文章提到對于人口稠密的中國農村地區,需要利用現代科技來阻止新傳染病的的流行,比如近年來出現的蜱傳病毒事件,在過去幾年中,河南均傳出了蜱蟲叮咬事件,吸引了社會的關注,據統計河南商城縣2009年曾發現疑似無形體病病例87例,死亡5例,而2010年則上升至120多例。
今年德州大學醫學中心研究員兼中國疾病控制預防中心(CCDC)的訪問學者于學杰教授證明了之前在我國部分地區出現的蜱蟲叮咬的病原,是一種新的布尼亞科病毒引起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的病原。這是上發現這一布尼亞科病毒。目前該病毒被命名為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布尼亞病毒(SFTSV),簡稱新布尼亞病毒。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醫學*刊物《新英格蘭醫學雜志》(NEJM)上。生物通
這一成果將有助于蜱傳病毒的診斷和鑒定,Cell認為這些技術目前在很多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也還沒有普及, 大力推行用更好的和更經濟的診斷技術來發現新的病毒是一個當務之急。
除此之外,文章還提到了病毒探索所用到的技術,首先高通量測序技術在新型病毒發現方面作用越來越大,比如來自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的Malik Peiris教授,已經通過基因測序儀尋找新的病原,發現了幾種新的冠狀病毒。但是Peiris教授也指出高通量測序仍然需要謹慎使用,他們認為使用深度測序來發現病原是強度非常大和非常昂貴的, 如果用這種辦法來處理每一個樣本,效果不會好,在測序之前,研究人員需要先排除可能的已知病原,從而確定他們面對的是一種新的病原。而且在這之前, 一線的醫務工作者們還需要認識到疾病的不尋常性,并要求檢測。生物通
另外芯片技術的可靠和高精度也有助于更快和更經濟的發現新病原,目前在這方面的發展趨勢是多系統芯片,微球體和納米線。芯片系統可能將更加趨于小型化,比如一個芯片可以支持病原發現中包括樣品制備, PCR, 核酸雜交和測序在內的所有步驟。這樣的結果將是芯片有一天會變得更加便攜,經濟和易操作,所有這些特點對于新病毒多發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都是需要的。
zui后文章介紹了病毒的實地搜索,目前大多數的測序和芯片技術只集中在少數幾個西方實驗室里,在世界新疾病的熱點地區,包括中國, 東南亞, 印度和非洲部分地區,基本的PCR測試才是規范,但是雖然PCR可以幫助檢測已知的病毒,其高度特定性使它們無法檢測新病原。生物通
而且,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對所有疾病的監控工作都做得很少,加上水源和電力供應不足等方面的原因,因此目前發展中國家的病毒探索問題不僅僅是技術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