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輸入“奧利弗·豪·洛瑞”這個名字,只能得到幾張面容模糊的肖像照,的新聞報道,以及一篇發表于1951年的學術論文。
一篇就足夠了,這可是*被引用次數zui多的論文。截至2004年1月,這篇題為《用Folin-酚試劑測量蛋白質》的生物學論文已經獲得了275699次引用。論文中,洛瑞根據自己在美國紐約公共健康研究所作的研究,提出了一種測定蛋白含量的方法。
對于生物學研究來說,測量蛋白質含量就像學習“一加一等于二”一樣基礎——不管是細心的媽媽想要辨別含有三聚氰胺毒奶粉,還是愛美的女士挑剔蛋白質含量多少的食物,或者醫生想要從血紅蛋白數量來判定病人是否貧血,都需要進行蛋白質測量。
也許正是因為這項研究的基礎性,洛瑞這篇發表于《生物化學期刊》的論文成為“引用經典之作”。
如此傲人的成績讓當時的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對洛瑞的文章進行研究。在一張精心繪制的圖表里,這篇論文的被引用次數曲線從發表后一路高歌,在上世紀80年代,每年都可以獲得近1萬次的引用,遙遙于同領域的其他論文。
不過,隨著考馬斯亮藍法等新檢測方法的出現,洛瑞論文的引用曲線漸漸下滑。但直到今天,這篇論文仍然被來自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引用,從太平洋彼岸的美國、加拿大到中國、日本,以及地中海區域的以色列。
自己的話被別人引用,這可是成為名人的必經之路。根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統計,那些歷*被引用次數zui多的信源無一例外都是響當當的大人物——馬克思、列寧、莎士比亞、亞里士多德……
至于一篇論文如何才能獲得較高的引用次數,專門研究論文的期刊《科學計量學》認為,雖然內容是決定性因素,但仍有不少細枝末節會改變引用的次數。
其中之一就是論文標題。伊朗研究者發現,標題長就更容易被引用。萬一你的標題是一個問句?那它只可能吸引更多下載,而不會有太多引用。如果標題里還含有個冒號的話,那下載和引用都別指望能多到哪兒去。
按照這些研究,要是洛瑞當初為自己的論文取名為《蛋白含量測定新法:Folin-酚試劑管用嗎?》,估計“論文引用世界*”的寶座就有可能拱手讓人了。
還有一個屢試不爽的法子就是上報紙。美國學者認真地分析了十年間《紐約時報》中引用醫學論文的報道,他們發現,被報紙引用過的論文引用次數遠高于未被報道的論文,特別是在報道刊發后的一年以內,引用率可以高出72.8%。
回到洛瑞,盡管論文中提出的蛋白定量法為他贏得了美國科學院院士的榮譽,卻沒有打動諾貝爾獎的評委。在此后的每次典禮上,他只能看著那些論文引用次數比他少好幾個數量級的獲獎者穿著精心準備的禮服,從瑞典*科學院的評委手中捧走獎杯。
這導致他在面對美國華盛頓大學邀請他出任醫學院院長一職時,不自信地打起了退堂鼓:“在我之前兩任院長都曾經獲得過諾貝爾獎,但是,我看我除了自己掏錢去旅游以外,怕是沒指望能到瑞典去了。”
事實上,不只是洛瑞遇到這樣的情況。美國語言學家喬姆斯基在上世紀90年代就成了目前健在的論文被引用次數zui多的人。即便在整個歷*,他也高居第八,排在弗洛伊德之后。負責統計的研究員甚至感嘆說,“看來沒有人寫論文能夠不引用喬姆斯基”,但就算這樣他至今與諾貝爾獎無緣。
但是話說回來,論文引用真的這么重要嗎?在這方面,zui有發言權的就是洛瑞了。他zui后還是成了醫學院院長,而且還是美國zui的醫學院之一。雖然這個生物化學博士*跟醫學沾邊的也只是擁有“醫學學位”而已。他在即將進入80歲的時候寫過一篇題目是問句形式的文章,叫做《一個并非天才的人如何在學術研究上取得成功》。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環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