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介紹
排水管道智能監管系統ph水質監測儀
城鎮污水處理正在加快提質增效的應用步伐。
隨著水環境治理的縱深化,污水處理提質增效,正在成為一個代表性的綜合話題。按照按照相關規劃,距離實現“補齊城鎮污水收集和處理設施短板,盡快實現污水管網全覆蓋、全收集、全處理”的治水目標已行程近半。
管網是梗阻更是“老大難”
污水處理開始告別規模式增長,迎來“質”與“效”的雙提升。目前我國污水處理能力達到2.1億立方米/天,2019年的污水處理總量將達到700億立方米。但與之形成明顯反差的是,在城市污水處理廠平均進水BOD濃度方面,仍有70%左右的城市年均值不足100 mg/L。
這也意味著全國可能有接近70%的城鎮污水處理廠需要在未來1年內完成以“一廠一策”系統化方案為核心的提質增效任務。時間緊、任務重,污水收集率低、污水處理廠的能耗藥耗巨大、污泥處置存短板,這些“卡脖子”的問題到了不得不直面和解決的時候。而要使污水廠回歸設計本源運行,還需要在管網和污泥環節做大量的工作。
排水管道智能監管系統
- 產品概述
云傳物聯排水末端智能監管系統是一款安裝在污水管道末端,用來自動監測水污染物排放的智能化環境監測設備,主要由監控水質傳感器、數據采集傳輸系統、供電系統三部分組成。
系統綜合集成了物聯網技術、移動通信技術、數據倉庫技術、自動化控制等*技術,提供了對排水末端水質進行信息自動采集、在線視頻、動態監測、實時監控管理、輔助決策和應急處置管理等功能。
能滿足排水管理服務中心對城市排水設施、城區河道、中水站、泉站末端運行等方面的在線監測需要,滿足污水末端和其他工程管理需要,滿足城市排水管理業務工作需要,可以幫助相關部門智能高效地處理排水末端設施的海量信息和數據、實現對排水末端水質安全情況的有效準確監督、實現業務辦理快速高效協同。
二.系統功能優勢
● 基于*的“3C+S”(Computer-計算機、Communication-通訊、Control-控制、Sensor-傳感器)之上的監控和數據采集系統。
● 設備外殼采用工程級材料,防水、防腐蝕、防爆,堅固耐用,可長期穩定運行;
● 抗*力強,能夠抵抗水中雜質的干擾;
● 監測設備對安裝空間的要求低,并且易于固定;
● 超限預警,實時指標值超過設定的警戒線后立即預警;
● 系統探頭采用高性能進口電機,耐高溫高壓,抗腐蝕,不受物質交叉干擾,測值更準確;
● 數據采集終端配備多種數據接口,采用工業級低功耗高性能嵌入式處理器,用戶可自行設置水質傳感器報警上下限,也可實現遠程監控、管理;
● 配套云平臺,實時監測數據圖形化地顯示在系統界面上,便于觀察和監控。
三.應用場景
市政排水監測、河道水環境治理、企業排水監測、飲用水源地水質監測、智慧城市建設……
排水管道智能監管系統
一、河道治理配合工程
清理河道的淤泥,改善河道底泥狀況,能大幅度減少河道的治理養護成本,為河道恢復自凈能力創造條件。
二、河治理方案
1、技術運用
生物—生態技術是根據生態學原理,利用水生生態動植物及微生物的自凈能力吸收水體中的有機污染物,以達到水質凈化的目的。綜合國內外當前整治河道污染水體的技術,結合投資和價格比較的原則,認為采用生物—生態修復和曝氣增氧相結合的技術是較為科學的整治途徑。生態的每層鏈是通過微生物來串聯。但必須為生物—生態修復提供足夠的溶解氧(DO)。曝氣增氧是通過曝氣設備增加水體中的溶解氧,為微生物繁殖提供足夠的氧氣。同時也激活土著微生物。生物—生態修復和曝氣增氧技術在治理污染水體已充分運用到污水處理之中,是一門行之有效的技術。
利用該技術治理流動的污染水體,關鍵是解決微生物的附著的載體,并通過人為的干涉,創造微生物的生存、新陳代謝、繁殖的環境。保證微生物在原位繼續發揮作用,將有機物轉化為無機物。
根據景觀河檢測水質狀況和河道的結構,利用沉水性植物作為微生物的寄生載體,通過投放外源的微生物和曝氣增氧,用二到四個星期時間對外源的微生物的培育孵化,迅速增加微生物的數量和提高活性處理能力,附著在植物根部,然后利用外源微生物生命運動,降解水中有機污染物,同時激活底泥中的土著微生物并形成優勢群落。恢復水體的自凈能力。
排水管道智能監管系統ph水質監測儀
2、微生物的選用
可選用百潔微生物(B-S系列)其主要成份是生物活性酶和發酵過程中特選微生物組成。尤其是對激活和優化生物過濾系統的處理有特別的功效,是運用于水中的富營養化、有機物污染,同時能降解底泥,凈化水質。這種微生物是從自然界篩選的優勢菌種經過分離、馴化、適應性培養,在活體狀態下濃縮、固化而成的一種生物產品,它對環境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分解污染物能力更強。屬于環境友好產品,不會產生二次污染,對人和動物無危害,已通過國家毒性檢驗。百潔系列產品已被例入美國、歐洲等國家應急計劃產品目錄(NCP)。是德克薩斯州自然環境保護委員會(TNRCC)批準使用產品,并獲得加利福利亞洲產品許可證,該產品在美國、英國、意大利、德國、中國和法國等許多國家具有,是美國、加拿大、中國臺灣等許多國家和地區環保部門推薦使用產品。該產品優點是適用環境的能力較強。如果PH=6.5~7.2,水溫≥150C時效果更加明顯。
向景觀河水體中投放微生物是分解、礦化水體中有機物,調節水質、提高透明度,有效促進并完善水中有機質和營養鹽的遷移、轉化、輸出的過程。通過微生物的繁衍恢復水體自凈能力。
3、水生植物載體技術
水生植物本身就具有凈水功能,其根系部分不盡能吸附有機污染,凈化水體功能,還可以向水體中輸送氧氣。微生物幫助沉水植物吸收水體中的養分,同時微生物靠根的分泌物繁殖增強微生物活性能力,加快污染水體的凈化能力。沉水性植物主要采用苦草、伊樂藻,同時種植少量的挺水性植物,主要品種是:千屈菜、黃花鳶尾、水蔥、再力花、水生美人蕉、花葉香蒲、海壽等.這樣既能凈化水體又能美化周圍的環境。
三、曝氣增氧系統
曝氣增氧系統是生物—生態污染水體修復技術中增加水體中溶解氧非常重要的一環,也是微生物繁殖、掛靠、激活的基本生存條件。向水體中注入足夠的溶解氧,可以使斷開的生物鏈得到有效的修復,然后根據 據水體情況逐步建立更完善的生態系統。
增氧曝氣機可選擇上海瑞柘(zhè)環保設備集團的沉水式鼓風機,其是國內早開始做沉水式鼓風機的廠家,技術相當成熟。做的河道很多,在業內口碑已非常好,另外兩家做沉水式鼓風機的公司,“龍鐵鼓風機(上海)有限公司”和“上海黑偉機械工程有限公司”都是該公司的旗下子公司。
沉水式鼓風機是利用空氣中氧氣注入水體中,以達到水中增氧目的,同時還可以“濕焚”掉水中的有機物,使氧化碳系污染物,轉化成二氧化碳、水和簡單的無機物。還可以打破水體分層,使水體底泥界面的厭氧環境變為好氧環境,激活土著微生物。沉水式鼓風機有較強攪拌與提水功能,打破了靜態水體的垂直分層現象,改變了水體溶氧垂直分布的不均勻性,破壞了藍綠藻的富集 層,從而控制“藻華”現象的發生。
曝氣增氧還可曝除水中的超飽和的有害氣體,如沼氣、硫化氫、氨氮等,促進底泥營養鹽的釋放,改善水質環境,轉化氨基酸、抗生素及酶,減少水生動物患病的可能性,而促進健康。
四、水位控制
一般生態技術運用的水位控制在標高1.2米以上,水位常年落差不大于30cm,這樣既有利于水生植物的生長又有利于保持水質的穩定性。
五、方案實施計劃
1、方案實施流程圖
2、生物—生態系統的配置及工程實施計劃
例:河道全長為300m,平均寬為10m,呈狹長型,有較多的彎道,水位深淺、寬窄不均有近。為了保證水質從根本上得到改善,使水體中有足夠的溶解氧,計劃在湖心亭配置沉水式鼓風機一臺,其曝氣效率高,設備的使用壽命長,增氧量大,每小時可增氧2.1—2.3kg.O2/h,為保證水體溶解氧≥4mg/L。狹長河道死角處布置兩臺沉水式鼓風機,每小時可增氧1.0—1.2kg.O2/h,,沉水式鼓風機的運行時間為每天5-8小時,夏秋季節控制在8小時,春冬季節控制在5小時左右。 。 根據我司對河道的水質綜合檢測,經測算年應投放微生物12ppm(12克/m3/年)。計劃分六次投放,初次投加量為4ppm,以后的投加量為每次1ppm~2ppm。同時,通過曝氣增氧激土著微生物。目前該方法已用于有機污染的異位修復治理,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投入微生物前,曝氣設備需要連續運轉4小時以上,投加菌種后需要連續曝氣2—3天(8小時/天),此后曝氣設備的運行時間可適當減少。 根據項目設計要求,配置不同高度、不同形態的植物。經查考:水生生態在3月中旬至11月中旬的溫暖季節運行期間,BOD5的去除率都在90%以上,懸浮物的去除率達83%-97%,總氮去除率也較高。尤其是,在11月中旬至3月中旬的冬季運行期間,水生生態的BOD5去除率也可以達到74.5%-88%,SS達53%-86%,總氮達4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