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有何意義?
垃圾分類是指按一定規定或標準將垃圾發分類儲存、分類投放和分類搬運,從而轉變成公共資源的一系列活動的總稱。分類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資源價值和經濟價值,力爭物盡其用。
每個人每天都會扔出許多垃圾,在一些垃圾管理較好的地區,大部分垃圾會得到衛生填埋、焚燒、堆肥等無害化處理,而更多地方的垃圾則常常被簡易堆放或填埋,導致臭氣蔓延,并且污染土壤和地下水體。垃圾無害化處理的費用是非常高的,根據處理方式的不同,處理一噸垃圾的費用約為一百元至幾百元不等。人們大量地消耗資源,大規模生產,大量地消費,又大量地生產著垃圾。后果將不堪設想。
從國外各城市對垃圾分類方法來看,大致都是根據垃圾的成分構成、產生量,結合本地垃圾的資源利用和處理方式來進行分類。如德國一般分為紙、玻璃、金屬和塑料等;澳大利亞一般分為可堆肥垃圾,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日本一般分為塑料瓶類,可回收塑料,其他塑料,資源垃圾,大型垃圾,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有害垃圾等等。
一定程度上說,垃圾的分類是改造我們生活習慣的考試,也是重塑我們生活方式的考試,更是一種關乎文明素養的考試。故此,每個人都需要考出高分,也惟有考出高分,真正實現了習慣養成,我們才能自信地說,分類提升了社會的文明指數,使我們的生存環境更為宜居,生活空間更為廣闊。
通過一些地方出臺的規定,不難發現,分類已經進入“強制時代”。應對分類這種考試,既需要剛性規束,也需要柔性指導,既需要居民自覺“應考”,也需要相關部門加以輔導。所謂的輔導,即指職能部門提供分類指南,志愿者主動幫忙。
在這場考試中,考生不只是廣大居民,還包括相關企業,乃至職能部門的工作人員。對于職能部門來說,垃圾分類是挑戰,也是考驗。如果沒有科學而詳盡的配套措施,如果沒有公平而嚴格的立場,如果沒有久久為功的治理理念,就不可能真正達到預期目標。
立即詢價
您提交后,專屬客服將第一時間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