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流式加壓溶氣氣浮由溶氣水泵、空壓機、壓力溶氣罐、溶氣水釋放控制閥、釋放器、刮渣機、電氣控制箱、氣浮池等,具體操作規程如下:
1、進水前首先檢查設備及其管路閥門;關閉空氣流量計,關閉氣浮池的排空閥、排泥閥,打開氣浮池的進水閥及出水閥;氣浮池進水,進滿水后,停止進水;
2、關閉壓力溶氣罐的排空閥,打開壓力溶氣罐的進、出水閥,并打開溶氣水泵進出水管道上的閥門;啟動溶氣水泵,同時啟動空壓機,調節空氣流量計空氣流量為10m 3/h,調節空壓機減壓閥至0.4Mpa ,再調節溶氣罐出水管路上的溶氣水釋放控制閥,使溶氣罐中的水位控制在距罐底0.6-1.0米左右,并使溶氣罐中的壓力保持在0.35Mpa ;
3、觀察氣浮池,待氣浮池反應區生成均勻的微小氣泡后,打開氣浮池進水閥進水,同時啟動加藥泵對污水進行加藥絮凝,氣浮運行正常;
4、氣浮運行一段時間,當水面的浮渣厚度達到5-8cm 時,啟動刮渣機進行刮渣,檢查刮渣和排渣是否正常進行,出水水質是否受到影響;
5、觀察氣浮池的絮凝、分離區、浮渣及出水水質情況,調整混凝劑投加量等參數,檢查并防止投藥管的堵塞;
6、氣浮運行一段時間后池底會沉積污泥,需打開排泥閥進行排泥,一般每天排泥一次,每次排泥歷時5-10min;
7、氣浮停止運行時,首先停止氣浮池進水,然后關閉加藥泵、空氣流量計、空壓機,最后關閉溶氣水泵;打開溶氣罐的排空閥將溶氣罐中的水排空;
8、氣浮池再次啟動時,只需重復以上步驟即可;
9、日常維護與管理:
(1)掌握浮渣積累規律和刮渣時間,建立刮渣制度;
(2)經常觀察溶氣罐的水位指示管,控制罐內水位在0.6-1.0米之內,防止大量空氣竄入氣浮池;
(3)冬季水溫過低時,絮凝效果差,除增加投藥量外,有時還需增加回流水量或溶氣壓力,以增加微氣泡數量及絮粒的粘附,以彌補因水流粘度的增加而降低帶氣絮粒的上浮性能,保證出水水質;
(4)做好日常運行記錄,包括處理水量、水溫、進出水水質、投藥量、溶氣水量、溶氣罐壓力、刮渣周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