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居民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多的用到污水處理設備,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如何設計建設呢?本文詳細介紹了福建某縣鄉鎮污水項目的處理廠設計、管網設計、建設運營管理等方面內容,可作為類似項目的參考。
一、污水處理廠設計
1.設計進出水水質
鄉鎮污水處理對象主要為生活污水,目前國內縣一級污水處理設施基本完善,鄉鎮污水的設計進水水質可根據實測數據并參考鄰近類似生活污水處理廠的設計進水水質綜合確定。考慮鄉鎮生活水平普遍不高、管網近期不完善無法做到分流制等原因,設計進水水質濃度不宜偏高,鄉鎮污水設計進水水質主要指標參考表1。
鄉鎮污水經污水處理廠處理后的尾水最終排入附近的地表水域,《小城鎮污水處理廠工程建設標準》(建標148-2010)要求,規模3000m3/d以下(lll類)的鄉鎮污水處理廠排放標準執行《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三級排放標準,對水體有特殊要求的,按環評要求執行。
由于鄉鎮污水主要為生活污水,處理難度不大,而對于設置有除磷脫氮功能的二級處理工藝的污水處理廠其排放標準由二級提高到一級B標準,從建設投資來看僅增加20%左右,從管理角度看由于總體流程沒有變化,管理難度基本相當,此從技術、投資和管理的角度來看,鄉鎮污水處理廠采用一級B標準是合理、可行且易于達到的,因此,鄉鎮污水設計出水水質主要指標參考表2。
2.污水量
污水處理廠的規模即指污水處理能力,與其直接相關的就是污水量。鄉鎮污水量預測與鄉鎮規模、性質、人口、鄉鎮居民的生活水平、工業化水平和發展速度等諸多因素密切相關,因鄉鎮污水處理廠主要處理對象為生活污水,故污水量與鄉鎮人口數量關系密切。
考慮鄉鎮經濟水平普遍不發達且近期管網無法實現分流制,建議用水量指標在實際調查的基礎上參考上述規范或標準取低值,建議綜合生活用水量指標取160-220L/(人˙d),并由此確定工程規模。
3.污水處理工藝
鄉鎮污水主要為生活污水,處理難度不大,污水處理工藝的選擇要充分考慮污水量、污水水質以及經濟條件和當地管理水平,優先選用技術、安全可靠、低能耗、低投入、少占地和操作管理方便的成熟處理工藝。目前,具有良好脫氮除磷效果的生物處理工藝較有:A2/O工藝(包括各種改良型A2/O工藝)、氧化溝工藝、SBR系列、AB工藝等,但這些工藝不能照搬用于鄉鎮污水處理。
而鄉鎮污水處理具有不同于城市污水處理工程的特點,主要在于處理規模小、水量變化大、維護管理專業人員較缺乏,同時鄉鎮污水處理工藝的選擇還與其建設、運行、管理模式有關,應與之相輔相成形成體系。
4.污泥處理處置
目前,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一直是污水處理的重點與難點,鄉鎮污水處理規模小,按每個鄉鎮自己解決自身污泥處理處置困難太大,由此帶來的投資增加太多,鄉鎮負擔過重。由于目前縣市一級污水處理設施已較為完善,建議鄉鎮污水處理產生的污泥應與其縣市一級污水處理廠污泥采用一樣的處置方式,可對鄉鎮污水污泥進行簡單處理后再與其縣市一級污泥一并共同處置,減少鄉鎮污水處理的投資、降低鄉鎮污水處理的難度、發揮綜合處置的規模效益。
二、配套管網設計
1.設計思路
鄉鎮污水處廠配套管網系統應根據鄉鎮總體規劃和建設情況統一布置,分期建設。鄉鎮污水處理廠配套管網的斷面尺寸應按污水處理廠遠期規劃的日時設計流量,按現狀流量復核。鄉鎮污水處理廠配套管網的設計、建設、運營和管理宜與污水處理廠同步或先于進行,宜選擇同一個單位,以便整個污水處理設施從前期至運營管理的全過程得以更好的組織、溝通和協調,達到全程跟蹤、減少環節、降低成本的目的。
2.設計內容
污水處理廠配套管網應統一布置、分期建設,鑒于山區,居民住房大多依據當時地形而建,大多未考慮污水的排出,且房屋之間間距小,大多為磚砌結構,對其進行排水改造一步到位的難度非常大,同時投入資金巨大,難以實現,因此,建議鄉鎮污水處理廠配套管網應統一布置、分期建設,近期只建主干管,限度截流收集污水,遠期根據鄉鎮及居民房屋的建設和改造情況適時進行雨污分流改造,逐步完善管網建設。
三、建設運營管理
經過近幾十年的實踐與發展,我國的污水處理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同時也發現了較多的問題,在這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污水處理的投資、運營等主要經歷了政府獨資建設、BT、BOT、PPP等方式。
隨著國家對污水處理的要求越來越廣、越來越嚴,污水處理項目越來越多,需要的投資越來越大,僅靠政府投資遠遠滿足不了社會發展的需要,BT、BOT等方式因為牽涉環節眾多,牽扯的范圍廣,復雜性強操作難度大,障礙多不易實施,而導致其融資成本較高暴露出眾多弊端,經過二十年的發展,現在國內采用較多的PPP模式優點突出,很好地促進我國污水處理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PPP模式的主要優點有:
①消除費用的超支。
②有利于轉換政府職能,減輕則政負擔。
③促進了投資主體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