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武漢市華天電力自動化有限責任公司>>技術文章>>接地電阻測試儀的三端子法
武漢華天電力專業生產接地電阻測試儀(也稱為接地電阻測量儀),下面為接地電阻測試儀的三端子法。
三端子法(電位降法)
電位降法或三端子法是測量接地系統電阻的方法,但是在測量大型電極系統時需要特殊的步驟
有三種基本的電位下降測試方法。
電位下降:在電位探頭“ P"的不同位置進行了多次測試,并繪制了電阻曲線。
簡化的電位降:在電位探頭“ P"的定義距離進行三次測量,并使用數學計算來確定電阻。
8%規則:用電位探針“ P"在被測電極和“ C"之間的距離的61.8%(62%)處進行一次測量。
所需設備:
接地電阻測試儀(4端子或3端子)
4號電極(尖峰)
4根絕緣電線
錘子
測量絲錐
連接方式:
首先,通過將接地電極與系統其余部分斷開連接來隔離被測接地電極。
對于小型系統:
對于4端子接地電阻測試儀,短路電流端子(C1)和電勢端子(P1)以及接地電阻測試儀上的短路跳線,將其連接至被測接地電極。
對于3端子Earth Tester,將電流端子(C1)連接到被測接地電極。
將另一個電流電極(C2)驅動到距離電極中心6至12英寸深度100至200英尺的土壤中,并連接至接地電阻測試儀的C2端子。
在電流電極(C1)和電流電極(C2)之間的中間位置,將另一個電位端子(P2)驅動到距離地面6至12英寸的深度,并連接到P2上的
對于大型系統
將電流電極(C2)放置在距離要測量的接地電流電極(C1) 400到600英尺的位置
將電位電極(P1)置于距接地電流電極(C1)8%的距離
測量電阻
將電流電極(C2)從其當前位置移開50到100英尺。
將電位電極(P2)放置到與接地電流電極(C1)的距離的61.8%。
地球上的尖峰長度不應超過兩個尖峰之間的距離的1/20。
測試程序:
按開始并讀取電阻值。這是被測接地電極的實際值。
將電位電極移離電極10英尺遠,進行第二次測量。
將電勢探針移近電極10英尺,然后進行第三次測量。
如果三個測量值在其平均值的百分之幾之內彼此一致,則可以將三個測量值的平均值用作電極電阻。
如果這三個測量值與平均值之間的差異超過百分之幾,則需要其他測量程序。
電極中心位置很少知道。在這種情況下,至少進行三組測量,每組電流探頭與電極之間的距離不同,在不同方向上。
如果沒有足夠的空間并且無法在不同方向上進行測量,則可以通過將電流探針沿一條線移動到遠離或靠近電極的位置來進行適當的測量。
例如,可以使用電流探針沿距電極線200、300和400英尺的位置進行測量。
每組測量都涉及放置電流探針,然后以10英尺的增量朝或遠離電極移動電位探針。
起始點并不嚴格,但應距電極連接點20到30英尺,在這種情況下,電位探針以10英尺的增量朝著電流探針移動,或者距離電流探針20到30英尺。電位探針以10英尺的增量向電極移動。
連續的電勢探針位置之間的間隔不是特別關鍵,并且不必為10英尺,只要沿著電極連接和電流探針之間的線以相等的間隔進行測量即可。
較大的間距意味著使用較少的數據點即可進行更快的測量。較小的間距意味著測量速度較慢的數據點更多。
完成所有測量后,將數據繪制為水平方向到電極的距離,垂直方向為測得的電阻。
電流電極(C2)位置的重要性:
電位降測量基于電流和電位探針距被測電極中心的距離。
為了獲得的精度,必須將探頭放置在被測接地電極和輔助接地的影響范圍之外。
如果我們將電流電極(C2)放置在離接地電極(C1)太近的位置,則影響范圍將有效,電阻的有效面積將重疊,并使測量無效。
為了獲得準確的結果并確保地面樁不在影響范圍之內。
將內電位電極(P1)沿任一方向重新放置1米,然后重新測量。如果讀數有顯著變化(30%),我們需要增加被測接地棒,內樁(探針)和外樁(輔助地面)之間的距離,直到重新定位時測量值保持相當恒定為止內樁(探針)。
電流探頭的距離至少是電極尺寸的10至20倍。
由于測量結果通常會因地下金屬片,地下蓄水層等而變形,因此通過將地球尖峰的軸線改變90度,并通過多次改變深度和距離來進行重新測量,這些結果可能是合適的接地電阻系統。
該表是正確設置探頭(內部樁)和輔助接地(外部樁)的指南。
應用:
推薦用于高電氣負載。
它適用于中小型電極系統(1或2根棒/板)。
對均質土壤有用
優點:
三點法是的測試方法。
該測試是適用于大型接地系統的最合適的測試。
三端子更快,更簡單,減少了電流探針串的間距
壞處:
必須將各個接地電極從要測量的系統上斷開。
這是非常耗時且勞動密集的。
在某些情況下無法斷開連接。
需要了解中心探針的位置
耗時且勞動密集型如果電氣中心未知,則無效。
如果進行的測量次數較少,則其準確度可能不及下降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環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