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埋式養殖污水處理設備技術
廢水處理與利用過程抗性基因已開展了一定的研究,但現有研究較多采用現場調研方式,對抗性基因的轉歸機制和去研究不足,缺乏畜禽養殖廢水生物處理與農田利用全過程中抗性基因的系統性研究,難以提出抗性基因減控的有效策略.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展望:
1)已有研究大多針對畜禽養殖廢水生物處理和農田利用過程中四環素類與磺胺類抗性基因的分布規律,但有關β內酰胺類、喹諾酮類抗性基因及其耐藥菌的研究較為缺乏,而后者抗生素多用于人類疾病治療,建議今后加強這方面的研究.
2)畜禽養殖廢水抗性基因的消減機制尚不明確.現有畜禽養殖廢水中抗性基因消減規律的研究不多,對抗性基因消減規律的解析不足.已有研究主要考察生物處理對抗性基因豐度消減的影響,較少關注功能菌群、工藝操作參數、環境參數與耐藥菌群結構(抗性基因宿主細菌)的相互關系.
3)不同畜禽養殖廢水和土壤類型、抗性基因類型對養殖廢水農田利用抗性基因的傳播規律不可一概而論,缺乏系統性的機制研究.需要從畜禽養殖廢水生物處理和農田利用全過程對耐藥菌、抗性基因轉歸和控制措施進行系統研究和綜合評價.
畜禽養殖廢水中富含有機質、氮、磷等營養物質,通常經過厭氧發酵、氧化塘等工藝處理后,作為肥水還田利用,這既節約了處理成本,也促進了養分循環利用,目前我國、美國、歐洲等國家都推行畜禽養殖廢水的農田利用.然而,畜禽養殖廢水農田利用可能產生抗性基因從養殖場向農田土壤的傳播風險.
土壤是重要的抗性基因儲存庫,其中主要的抗性基因來源包括土壤中固有的抗性微生物所攜帶的抗性基因,以及外源進入土壤中抗性微生物所攜帶的抗性基因,但有關土壤中抗性基因的研究較為缺乏.)指出豬糞施用于農田存在抗性基因的水平轉移風險,由于糞源微生物與土壤微生物不同,糞源微生物進入土壤后在幾個月中大量消失,但抗性基因可通過水平轉移進入土壤本土微生物中,進而引起土壤微生物抗性基因豐度的增加.而研究發現牛糞農田利用引起土壤中抗性基因blaCEP豐度的提高是由于攜帶抗性基因的假單胞菌(Pseudomonas sp.)和紫色桿菌(Janthinobacterium sp.)的增殖,而這兩種細菌來自于土壤,而非糞便引入.糞便農田利用可引起抗性基因豐度提高,但其微生物學機制仍不明確.
日趨加劇的水污染,已對人類的生存安全構成重大威脅,成為人類健康、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障礙。
我們永遠都在崇拜著那些閃閃發亮的人。我們永遠覺得他們像是神祗一樣的存在。他們用強大而無可抗拒的魅力和力量征服著世界。但是我們永遠不知道,他們用什么樣的代價,去換來了閃亮的人生。
厭氧消化工藝以外,氧化塘、人工濕地也是畜禽養殖場廣泛使用的廢水處理工藝.Joy等.調查了氧化塘儲存豬場廢水40 d抗性基因的變化,ermB和ermF的豐度分別降低了50%~60%和80%~90%,而tetX和tetQ豐度的消減符合一級反應動力學模型.將氧化塘處理豬場廢水后抗性基因的去除趨勢歸為兩類,一類是相對豐度大幅降低甚至低于檢測限,包括tetB、tetL;另一類為經處理后豐度不變甚至有所提高,包括tetG、tetM、tetO和tetX,可能因為這類基因常位于轉移原件上,在廢水中發生了基因的水平轉移.鄭加玉等采用水平流人工濕地處理豬場廢水,結果表明tetW、tetM和tetO的濃度平均去除率分別為95.73%、92.21%和95.05%;可能由于土壤對抗性基因的吸附作用,濕地土壤中抗性基因的豐度有明顯升高現象.Liu等模擬垂直流人工濕地中添加沸石研究抗性基因的消減規律,發現在HRT為30 h時豬場廢水抗性基因去除效果較好.
地埋式養殖污水處理設備技術保養八個步驟
1.曝氣池出口處的溶解氧宜為2mg/L。
2.根據具體情況調整曝氣量,通過控制各閥門,調整進氣量。
3.曝氣池應通過調整污泥負荷、污泥泥齡或污泥濃度等方式進行工藝控制。
4.曝氣池產生泡沫和浮渣時,應根據泡沫顏色分析原因,采取相應措施恢復正常。視情況開啟消泡水泵,撒淋消泡劑。
5.應經常觀察活性污泥生物相、上清液透明度、污泥顏色、狀態、氣味等,并定時測試和計算反映污泥特性的有關項目。
6.根據污泥情況向生化池內加營養劑,一般按BOD5:N:P=100:5:1比例投加營養源。N源為尿素,P源為磷酸鈉或*。
7.因水溫、水質或曝氣池運行方式的變化而在沉淀池引起的污泥膨脹、污泥上浮等不正常現象,應分析原因,并針對具體情況,調整系統運行工況,采取適當措施恢復正常。
8.當曝氣池水溫低時,應采取適當延長曝氣時間、提高污泥濃度、增加泥齡或其它方法,保證污水的處理效果。曝氣池水溫不能高于38℃,過高時,應在采取降溫措施后,方可繼續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