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噸/天地埋式污水處理設備
廢水處理的目的就是對廢水中的污染物以某種方法分離出來,或者將其分解轉化為無害穩定物質,從而使污水得到凈化。一般要達到防止毒物和病菌的傳染;避免有異嗅和惡感的可見物,以滿足不同用途的要求。
廢物處理基本方法是用物理、化學或生物方法,或幾種方法配合使用以去除廢水中的有害物質,按照水質狀況及處理后出水的去向確定其處理程度,廢水處理一般可分為一級、二級和三級處理。
廢水處理基本方法:(1) 一級處理采用物理處理方法,即用格柵、篩網、沉沙池、沉淀池、隔油池等構筑物,去除廢水中的固體懸浮物、浮油,初步調整pH值,減輕廢水的腐化程度。廢水經一級處理后,一般達不到排放標準(BOD去除率僅25-40%)。故通常為預處理階段,以減輕后續處理工序的負荷和提高處理效果。

廢水處理基本方法:(2)二級處理是采用生物處理方法及某些化學方法來去除廢水中的可降解有機物和部分膠體污染物。經過二級處理后,廢水中BOD的去除率可達80-90%,即BOD合量可低于30mg/L。經過二級處理后的水,一般可達到農灌標準和廢水排放標準,故二級處理是廢水處理的主體。 但經過二級處理的水中還存留一定量的懸浮物、生物不能分解的溶解性有機物、溶解性無機物和氮磷等藻類增值營養物,并含you病毒和細菌。因而不能滿足要求較高的排放標準,如處理后排入流量較小、稀釋能力較差的河流就可能引起污染,也不能直接用作自來水、工業用水和地下水的補給水源。
廢水處理基本方法:(3)三級處理是進一步去除二級處理未能去除的污染物,如磷、氮及生物難以降解的有機污染物、無機污染物、病原體等。廢水的三級處理是在二級處理的基礎上,進一步采用化學法(化學氧化、化學沉淀等)、物理化學法(吸附、離子交換、膜分離技術等)以除去某些特定污染物的一種“深度處理”方法。顯然,廢水的三級處理耗資巨大,但能充分利用水資源。
廢水處理相當復雜,處理方法的選擇,必須根據廢水的水質和數量,排放到的接納水體或水的用途來考慮。同時還要考慮廢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污泥、殘渣的處理利用和可能產生的二次污染問題,以及絮凝劑的回收利用等。常用的廢水處理基本方法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廢水處理基本方法:(1)物理法:廢水處理方法的選擇取決于廢水中污染物的性質、組成、狀態及對水質的要求。一般廢水的處理方法大致可分為物理法、化學法及生物法三大類。
利用物理作用處理、分離和回收廢水中的污染物。例如用沉淀法除去水中相對密度大于1的懸浮顆粒的同時回收這些顆粒物;浮選法(或氣浮法)可除去乳狀油滴或相對密度近于1的懸浮物;過濾法可除去水中的懸浮顆粒;蒸發法用于濃縮廢水中不揮發性的可溶性物質等。
廢水處理基本方法:(2)化學法:利用化學反應或物理化學作用回收可溶性廢物或膠體物質,例如,中和法用于中和酸性或堿性廢水;萃取法利用可溶性廢物在兩相中溶解度不同的“分配”,回收酚類、重金屬等;氧化還原法用來除去廢水中還原性或氧化性污染物,殺滅天然水體中的病原菌等。
廢水處理基本方法:(3)生物法:利用微生物的生化作用處理廢水中的有機物。例如,生物過濾法和活性污泥法用來處理生活污水或有機生產廢水,使有機物轉化降解成無機鹽而得到凈化。

以上方法各有其適應范圍,必須取長補短,相互補充,往往很難用一種方法就能達到良好的治理效果。一種廢水究竟采用哪種方法處理,首先是根據廢水的水質和水量、水排放時對水的要求、廢物回收的經濟價值、處理方法的特點等,然后通過調查研究,進行科學試驗,并按照廢水排放的指標、地區的情況和技術可行性而確定。目前,我國主要采用以下幾種廢水處理基本方法:
廢水處理基本方法1、活性污泥工藝
活性污泥工藝是國內外城市污水處理工藝的主流,由于其較高的處理效率,運行穩定可靠,而被大中型污水處理廠廣泛采用。成為典型的污水二級處理工藝,其主要工藝流程為:
主要設備:排污泵、格柵、吸砂機、刮吸呢機、曝氣機、潛水攪拌機、潷水機、回流泵、壓榨機等。
20噸/天地埋式污水處理設備生物膜法:生物膜法是利用微生物群體附著在固體填料表面而形成的生物膜來處理污水的一種方法。又稱為固定膜法。生物膜是由高度密集的好氧菌、厭氧菌、兼性菌、真菌、原生動物以及藻類等組成的生態系統,其附著的固體介質稱為濾料或載體。 生物膜自濾料向外可分為厭氣層、好氣層、附著水層、運動水層。生物膜法的原理是,生物膜首先吸附附著水層有機物,由好氣層的好氣菌將其分解,再進入厭氣層進行厭氣分解,流動水層則將老化的生物膜沖掉以生長新的生物膜,如此往復以達到凈化污水的目的。當廢水中的有機物流入時,被膜上的微生物吸附,進行生物降解,從而使廢水得到凈化。生物膜隨著微生物群體的生長增加而逐漸增厚,到一定程度時,它會由于受到水力的沖刷而不斷剝落,同時又會不斷地形成新的生物膜,而達到動態平衡。
氧化塘法:又稱生物塘法或穩定塘法。氧化塘法是利用一些適宜 的自然池塘或人工池塘,通過不 同的工作原理和凈化機 理,諸如厭氧、好氧、兼性生物處理等,以去除污水中的污 染物的一種方法 。氧化塘的效率較低,并需要較大的空間位置,氧化有機物所需的氧氣來源常不足 ,引起氧化作用不* ,因而常常產生較大的臭味。由于它是一個開放系統,所以它的處理效率受季節溫度波動的影響很大,這種處理系統只能在溫暖的地方使用。
厭氧型微生物處理法
在缺氧條件下,依靠厭氧菌的代謝功能,使有機底物得到降解。利用厭氧菌(包括兼性厭氧菌)分解污水中有機污染物的方法,又稱厭氧消化或厭氧發酵法。因為發酵產物產生甲烷,又稱甲烷發酵。
厭氧生物處理一般分為四個階段:水解,發酵,產乙酸,產甲烷。這些無機物質主要是大量的生物氣體即沼氣。
⑴水解階段
復雜有機作用下分解為溶解性的有機分子。通常緩慢,物首先在發酵性細菌產生的胞外酶是限速階段。
(2)發酵(酸化)階段
溶解性小分子有機物進入發酵菌(酸化菌)細胞內,在胞內酶作用下分解為VFA,同時合成細胞物質。
(3)產乙酸階段
發酵酸化階段的產物丙酸、丁酸、乙醇等,在此階段經產氫產乙酸菌作用下轉化為乙酸、H2、C O2。
(4)產甲烷階段產甲烷菌產生甲烷:
CO2+H2 CH4+H2O
CHCOOH CH+CO
厭氧生物處理是利用厭氧性微生物的代謝特性,在毋需提供外源能量的條件下,以被還原有機物作為受氫體,同時產生有能源價值的甲烷氣體。厭氧生物處理法不僅適用于高濃度有機廢水,進水BOD濃度可達15000mg/l,也可適用于低濃度有機廢水,包括城市廢;厭氧生物處理法能耗低;有機容積負荷高,一般為5-10kgCOD/m3.d高的可達50kgCOD/m3.d;剩余污泥量少;產生的沼氣可利用;營養需要量少;被降解的有機物種類多;能承受較大的負荷變化和水質變化。
顯而易見,開發厭氧生物處理新工藝用來治理有機污水的污染,無疑是一種具有良好經濟效益的方法。近年來,污水厭氧處理工藝發展十分迅速,各種新工藝、新方法不斷出現,包括有厭氧接觸法、升流式厭氧污泥床、檔板式厭氧法、厭氧生物池、厭氧膨脹床和流化床、厭氧生物轉盤等,目前升流式厭氧污泥床這種新工藝由于具有厭氧過濾及厭氧活性污泥法的雙重特點,運轉及構筑物造價均有所下降,對于不同含固量污水的適應性也強,因而已越來越受到重視,國內外目前已設計和施工的這種工藝較多。
SBR是序列間歇式活性污泥是一種按間歇曝氣方式來運行的活性污泥污水處理技術又稱序批式活性污泥法。
與傳統污水處理工藝不同,SBR技術采用時間分割的操作方式替代空間分割的操作方式非穩定生化反應替代穩態生化反應靜置理想沉淀替代傳統的動態沉淀。它的主要特征是在運行上的有序和間歇操作SBR技術的核心是S R反應池該池集均化、初沉、生物降解、二沉等功能于一池無污泥回流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