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處理10噸一體化生活污水處理設備
生物接觸氧化法是生物膜法的主要設施之一,生物膜法是一大類生物處理法的統稱,其主要利用附著生長于某些固體物表面的微生物(即生物膜)進行有機污水處理的方法。生物膜是由高度密集的好氧菌、厭氧菌、兼性菌、真菌、原生動物以及藻類等組成的生態系統,其附著的固體介質稱為濾料或載體。生物膜自濾料向外可分為慶氣層、好氣層、附著水層、運動水層。其原理是,生物膜首先吸附附著水層有機物,由好氣層的好氣菌將其分解,再進入厭氣層進行厭氣分解,流動水層則將老化的生物膜沖掉以生長新的生物膜,如此往復以達到凈化污水的目的。老化的生物膜不斷脫落下來,隨水流入二次沉淀被沉淀去除。
生物接觸氧化法的處理構筑物是浸沒曝氣式生物濾池,也稱生物接觸氧化池。圖所示其基本流程。
生物接觸氧化池內設置填料,填料淹沒在廢水中,填料上長滿生物膜,廢水與生物膜接觸過程中,水中的有機物被微生物吸附、氧化分解和轉化為新的生物膜。從填料上脫落的生物膜,隨水流到二沉池后被去除,廢水得到凈化。在接觸氧化池中,微生物所需要的氧氣來自水中,而廢水則自鼓人的空氣不斷補充失去的溶解氧。空氣是通過設在池底的穿孔布氣管進入水流,當氣泡上升時向廢水供應氧氣,有時并借以回流池水。

生物接觸氧化法的特點:
(1)由于填料的比表面積大,池內的充氧條件良好。生物接觸氧化池內單位容積的生物固體量高于活性污泥法曝氣池及生物濾池,因此,生物接觸氧化池具有較高的容積負荷;
(2)生物接觸氧化法不需要污泥回流,也就不存在污泥膨脹問題,運行管理簡便;
(3)由于生物固體量多,水流又屬*混合型,因此生物接觸氧化池對水質水量的驟變有較強的適應能力;
(4)生物接觸氧化池有機容積負荷較高時,其F/M保持在較低水平,污泥產量較少。
厭氧生物處理技術在水處理行業中一直都受到環保工作者們的青睞,由于其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更高的反應速率和對毒性物質更好的適應,更重要的是由于其相對好氧生物處理廢水來說不需要為氧的傳遞提供大量的能耗,使得厭氧生物處理在水處理行業中應用十分廣泛。
但由于總體反應式基于莫諾方程的厭氧處理受到低濃度廢水Ks的限制,所以厭氧在處理低濃度廢水方面沒有太大的空間,可近的一些報道和試驗表明,厭氧如果提供合適的外部條件,在處理低濃度廢水方面仍然有非常高的處理效果。
我們可以根據厭氧反應的原理加以動力學方程推導出厭氧生物處理低濃度廢水尤其在處理生活污水方面的合適條件。

厭氧反應四個階段
一般來說,廢水中復雜有機物物料比較多,通過厭氧分解分四個階段加以降解:
(1)水解階段:高分子有機物由于其大分子體積,不能直接通過厭氧菌的細胞壁,需要在微生物體外通過胞外酶加以分解成小分子。廢水中典型的有機物質比如纖維素被纖維素酶分解成纖維二糖和葡萄糖,淀粉被分解成麥芽糖和葡萄糖,蛋白質被分解成短肽和氨基酸。分解后的這些小分子能夠通過細胞壁進入到細胞的體內進行下一步的分解。
(2)酸化階段:上述的小分子有機物進入到細胞體內轉化成更為簡單的化合物并被分配到細胞外,這一階段的主要產物為揮發性脂肪酸(VFA),同時還有部分的醇類、乳酸、二氧化碳、氫氣、氨、硫化氫等產物產生。
(3)產乙酸階段:在此階段,上一步的產物進一步被轉化成乙酸、碳酸、氫氣以及新的細胞物質。
(4)產甲烷階段:在這一階段,乙酸、氫氣、碳酸、甲酸和甲醇都被轉化成甲烷、二氧化碳和新的細胞物質。這一階段也是整個厭氧過程為重要的階段和整個厭氧反應過程的限速階段。
再上述四個階段中,有人認為第二個階段和第三個階段可以分為一個階段,在這兩個階段的反應是在同一類細菌體類完成的。前三個階段的反應速度很快,如果用莫諾方程來模擬前三個階段的反應速率的話,Ks(半速率常數)可以在50mg/l以下,μ可以達到5KgCOD/KgMLSS.d。而第四個反應階段通常很慢,同時也是為重要的反應過程,在前面幾個階段中,廢水的中污染物質只是形態上發生變化,COD幾乎沒有什么去除,只是在第四個階段中污染物質變成甲烷等氣體,使廢水中COD大幅度下降。同時在第四個階段產生大量的堿度這與前三個階段產生的有機酸相平衡,維持廢水中的PH穩定,保證反應的連續進行。
水解反應
水解可定義為復雜的非溶解性的聚合物被轉化成簡單的溶解性單體和二聚體的過程。水解反應針對不同的廢水類型差別很大,這要取決于胞外酶能否有效的接觸到底物。因此,大的顆粒比小顆粒底物要難降解很多,比如造紙廢水、印染廢水和制藥廢水的木質素、大分子纖維素就很難水解。
日處理10噸一體化生活污水處理設備傳統活性污泥法
傳統活性污泥法及其傳統形式改進型,有A/O與A2/O法。A/O法有兩種,一是用于降磷的厭氧-好氧工藝,一是用于降氮的缺氧-好氧工藝。A2/O法則是即除氮又除磷的工藝。活性污泥法的基本流程是向污水中注入空氣進行曝氣,并持續一段時間后,污水中即生成一種絮凝體,這種絮凝體主要由大量繁殖的微生物群體所構成,它易于沉淀分離,并使污水得到澄清,這就是“活性污泥”。
活性污泥法
需處理的污水與回流的活性污泥同時進入曝氣池,成為混合液,隨著曝氣池注入空氣進行曝氣,使污水與活性污泥充分混合接觸,并供給混合液以足夠的溶解氧,在好氧狀態下,污水中的有機物被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群體分解而得到穩定,然后混合液進入二次沉淀池,在池中,活性污泥與澄清液分離后,一部分回流到曝氣池進行接種,澄清液則溢流排放,在整個處理過程中,活性污泥不斷增長,有一部分剩余污泥需要從系統中排除。
氧化溝法
氧化溝又稱循環曝氣池,類似活性污泥的延時曝氣法,氧化溝具有傳統活性污泥法的特點,有機物去除率高,也具有脫氮功能。氧化溝這種、簡單的特點,但氧化溝不宜采用地下式,占地也較大。其曝氣池呈封閉溝渠型,污水和活性污泥的混合液在其中不斷循環流動,因而氧化溝又名“連續循環曝氣池”。
氧化溝構造簡單,運行管理方便且處理效果穩定。隨著對氧化溝污水處理技術的不斷改進,氧化溝的脫氮功能得到增強,在一定條件下,也可獲得較好的生物除磷效果。氧化溝的型式很多,有卡魯塞爾式氧化溝,三溝式氧化溝和目前國內比較先進的奧貝爾氧化溝等等。
活性污泥法
SBR工藝為間歇式延時曝氣活性污泥法,它的基本特點是在一個池子中完成污水的生化反應、沉淀、排水、排泥。SBR工藝具有一些優于傳統活性污泥法的特征:
(1)SBR工藝運行簡單,基本實現無需搬運操作,進水、曝氣、沉淀、排水、閑置五道程序可由一臺小型的PLC實現程序控制,運行的程序也可根據水質變化情況重新編排,使本來十分繁瑣的操作變成全自動運行;
(2)造價低,占地少,不設置一沉池、二沉池,沒有污泥回流系統,多數情況下也可不設調節池,因此可減少占地,降低造價;
(3)耐沖擊負荷。污水逐漸進入池內,被池內的水緩慢稀釋,污水與原池內的水的比例是逐漸提高的,所以耐水質變化的沖擊;
(4)出水水質好。池內水沉淀時是在水平流速為零的理想靜止狀態下沉淀,沉淀效果好。池內溶解氧值交替變化。沉淀排水時,溶解氧接近零,抑制了絲狀菌的生長,污泥沉淀性能好;
(5)能耗低。由于池內溶解氧的交替變化,使溶解氧濃度梯度大,提高了氧的利用率。沒有污泥回流系統,節省能耗,降低了運行費用;
(6)除磷脫氮。一個運行周期內,厭氧、兼氧、好氧交替變化,在一個池內實現了除磷脫氮。其工藝流程如下(包括污泥處理)。
活性污泥法
隨著SBR工藝的改進,目前SBR工藝變種有多種形式,比較典型的有連續進水周期循環活性污泥法(簡稱CASS法),間歇進水周期循環式活性污泥法(簡稱CAST法),間歇式循環曝氣活性污泥法(簡稱ICEAS法),連續曝氣和間歇曝氣相結合的活性污泥法(簡稱DAT-IAT法),三池連體型前部連續曝氣和后部交替曝氣相結合的活性污泥法(簡稱UNITANK法)等,以上幾種改進型的SBR工藝都各有其特點。
污水處理方法城市污水處理方法,按原理可分為物理處理法、化學處理法和生物處理法三類。城市污水的常規處理工藝①一級、二級、三級污水處理工藝現代污水處理技術,按照處理程度,可以分為一級、二級和三級處理污水工藝。
(1)污水處理方法城市污水處理方法,按原理可分為物理處理法、化學處理法和生物處理法三類。
物理處理法:利用物理作用分離污水中呈懸浮狀態的固體污染物質的處理方法,主要有篩濾法(格柵、篩網)、沉淀法(沉砂池、沉淀池)、氣浮法、過濾法(快濾池、慢濾池等)和反滲透法(有機高分子半滲透膜)等。
化學處理法:利用化學反應分離污水中的污染物質的處理方法,主要有中和、電解、氧化還原和電滲析、氣提、吸附、吹脫、萃取等。
生物處理法:利用微生物的代謝作用,使污水中呈溶解性、膠體狀態的有機污染物轉化為穩定的無害物質的處理方法。主要可分為兩大類:利用好氧微生物作用的好氧氧化法和利用厭氧微生物作用的厭氧還原法。好氧氧化法廣泛用于處理城市污水,主要有活性污泥法(氧化溝、曝氣池等),生物膜法(生物轉盤、生物濾池、接觸氧化法等);厭氧還原法主要有厭氧塘,污泥的厭氧消化池等。
(2)城市污水的常規處理工藝①一級、二級、三級污水處理工藝現代污水處理技術,按照處理程度,可以分為一級、二級和三級處理污水工藝。
一級處理:在污水處理設施進口處,必須設置格柵,主要是采用物理處理法截留較大的漂浮物或懸浮物,以便減輕后續處理構筑物的負荷,使之能夠正常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