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埋式醫院污水處理設施
生物除磷原理
磷元素在污水中主要以有機磷和無機磷兩種存在形式。生物除磷是指利用聚磷菌等微生物在好氧條件下對磷元素過量攝取,在厭氧條件下釋放出來,使磷元素的含量得以降低。
脫氮技術
(1)硝化-反硝化技術
硝化-反硝化技術可以分為一段硝化和兩端硝化。其中,一段硝化法是指在同一反應池中進行硝化-反硝化,硝化細菌比好氧異養菌的世代周期長,所以一般要控制污泥停留時間在3d以上,另外,硝化反應所需的BOD值較低只有有機負荷降低到一定程度才能反應。現一般在曝氣池內添加某種填料載體以固定硝化細菌使反應周期縮短。兩段硝化法是指有機物的降解和脫氮反應分別在兩個池中進行。首先利用活性污泥法去除水中的BOD然后在其后面放置供脫氮反應的反應池。進行脫氮反應的區域一般都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好氧區,一部分厭氧區。分別進行硝化和反硝化反應以去除多余的氮元素。

(2)缺氧-好氧活性污泥法
在活性污泥工藝主體內設置兩座反應池,前面為反硝化反應池,后為主體反應池,在主體反應池內進行BOD的去除和硝化反應。主體反應池內處理過的水循環至反硝化反應器。為控制反應池的環境需要向注意反應池內投加一部分堿性物質。設置內循環系統,向前置的反硝化池回流反應過的硝化液是此種處理工藝的主要特點。還可將兩個反應區域用隔板隔離合建在一個池中。
此種脫氮處理工藝流程簡單,裝置少,建設費用和運行費用都比較低。不足之處為脫氮效果難以繼續提高,一般很難達到90%。
地埋式醫院污水處理設施
(1)厭氧-好氧除磷工藝
本工藝同厭氧-好氧脫氮工藝類似,由一個前置的厭氧池和一個宮BOD去除和吸收磷的好氧曝氣池組成。曝氣池后設置沉淀池,將沉淀池中的含磷污泥回流至厭氧池內與原污水混合進行厭氧釋磷。如此循環,后將沉淀池內的高含磷污泥排出作為肥料。
此種工藝流程簡單,不需投藥,建設投資費用較低,運行費用也不高。混合液的污泥沉降性能好,不發生污泥膨脹。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除磷效果難以進一步提高,當污泥在沉淀池內停留的時間較長時會產生污泥厭氧釋磷的現象,造成處理效果變差,因此要注意污泥及時排出。

同步脫氮除磷工藝
(1)Bardenpho工藝
本工藝由厭氧反應器、好氧反應器、第二厭氧反應器、第二好氧反應器及沉淀池構成。污水進入厭氧反應器,與好氧反應器1回流的經過硝化反應的污水以及經過好氧吸磷后靜置的回流污泥混合,在此區域內發生反硝化反應以及厭氧釋磷,經厭氧反應器處理過的混合液進入好氧反應池,在這個池內主要進行BOD的去除和硝化作用以及少部分的好氧吸收磷。不過,后兩者的作用并不十分明顯。然后進入第二厭氧反應器內進行發起反硝化和厭氧釋磷,主要以反硝化為主,去除氮元素。然后進入第二好氧反應器,主要作用是吸收磷,其次為硝化作用,并且有一定的去除BOD的作用。
本種工藝設置的反應數目較多,運行比較繁瑣,成本較高,但處理效果好,脫氮率達百分之九十以上,除磷率可達百分之九十七。
(2)A-A-O工藝
本工藝亦稱工藝,從本質上來講,把它叫做厭氧-缺氧-好氧工藝更為貼切。反應的系統依次設置厭氧反應器,缺氧反應器,好氧反應器,沉淀池。從沉淀池中回流的含磷污泥與原污水混合,在厭氧反應器內進行釋磷作用,然后進入缺氧反應器,在此主要進行的是脫氮作用,其中硝態氮由好氧反應器內回流進入,經過處理后的混合液進入好氧反應器,在其中進行BOD的去除,硝化反應以及磷的好氧吸收,然后回流至缺氧反應器。沉淀池的作用是進行泥水分離,經沉淀分離出的泥回流至厭氧反應器。
此工藝可稱為簡單的同步脫氮除磷工藝 并且不會發生污泥膨脹的現象,運行費用低。但脫氮除磷效果難以繼續提高,適用于氮磷含量不高的廢水處理。
地埋式醫院污水處理設施UCT工藝
UCT工藝與A-A-O工藝相似,有兩處不同,一是污泥回流到缺氧區而不是厭氧區,使得進入厭氧區的硝酸鹽含量減少,改善了厭氧區磷的吸收;二是內循環是從缺氧區回流至厭氧區,為增加厭氧區對有機物的利用提供了保證經過這樣的設計,進一步提高了脫氮除磷效果,并且縮短了水力停留時間。
(4)生物轉盤脫氮除磷工藝
經預處理的污水,在經兩級生物轉盤處理后,BOD已得到一定講解,隨著轉盤的轉動交替出現缺氧厭氧好氧環境對氮磷進行去除,構造簡單,但總體效果不太好處理量小。
污水的化學除磷法
污水經過二級處理后,總磷仍不達標或有一些其他要求下可采用化學除磷法,向含磷污水中投加鋁鹽、鐵鹽或者石灰使之與磷發生反應生成沉淀是磷去除,是典型的化學沉淀法,應滿足一定的環境條件。
生物接觸氧化法是一種介于活性污泥法與生物濾池之間的生物膜法工藝,其特點是在池內設置填料,池底曝氣對污水進行充氧,并使池體內污水處于流動狀態,以保證污水與污水中的填料充分接觸,避免生物接觸氧化池中存在污水與填料接觸不均的缺陷。
技術原理
生物接觸氧化池即采用活性污泥法與生物接觸氧化法相結合的方式,好氧曝氣采用活性污泥工藝,利用好氧微生物菌群氧化分解污水中的有機物,接觸氧化工藝是通過生物膜的作用進一步吸附,降解污水中的有機物。具體結構采用的是多段推流式,即生物接觸氧化池內分成多格,污水串聯流過每一格間。可使每格生長的微生物與負荷條件相適應,有利于專性微生物的培養馴化,提高處理效率。
技術特點
1、進水采用進水堰的方式,進水與進氣逆向,增加水與生物膜的接觸面積。2、載體生物填料采用新式生物浮球,球內能固定和包藏生物膜。不用填料固定支架,可以解決修理更換的困難。采用新式羅茨鼓風機供氣,充氧設備采用微孔曝氣器。
其特點是在池內設置填料,池底曝氣對污水進行充氧,并使池體內污水處于流動狀態,以保證污水與污水中的填料充分接觸,避免生物接觸氧化池中存在污水與填料接觸不均的缺陷。 該法中微生物所需氧由鼓風曝氣供給,生物膜生長至一定厚度后,填料壁的微生物會因缺氧而進行厭氧代謝,產生的氣體及曝氣形成的沖刷作用會造成生物膜的脫落,并促進新生物膜的生長,此時,脫落的生物膜將隨出水流出池外。
生物接觸氧化法具有以下特點: 1、由于填料比表面積大,池內充氧條件良好,池內單位容積的生物固體量較高,因此,生物接觸氧化池具有較高的容積負荷; 2、由于生物接觸氧化池內生物固體量多,水流*混合,故對水質水量的驟變有較強的適應能力; 3、剩余污泥量少,不存在污泥膨脹問題,運行管理簡便。
一般厭氧發酵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即水解階段、酸化階段、酸衰退階段和甲烷化階段。而在水解酸化池中把反應過程控制在水解與酸化兩個階段。在水解階段,可使固體有機物質降解為溶解性物質,大分子有機物質降解為小分子物質。在產酸階段,碳水化合物等有機物降解為有機酸,主要是乙酸、丁酸和丙酸等。水解和酸化反應進行得相對較快,一般難于將它們分開,此階段的主要微生物是水解—酸化細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