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介紹
13m³/d生活污水處理設備
13m³/d生活污水處理設備——概況
生活污水排放為非連續性,水質、水量不均勻,尤其是廢水量隨季節波動大,水中有機物含量高。由于廢水含有大量可降解的有機物,廢水若不經過處理排入水體,要消耗水中大量的溶解氧,造成水體缺氧,使魚類和水生動物死亡。廢水中的懸浮物沉入河底,在厭氧條件下分解,產生臭氣惡化水質,污染水質。生活污水作為你好大的污染源正在日益受到管理部門的關注,國家和地方部門正在加大力度對該類型的污水進行管理,并針對性地制定嚴格的控制標準。為了遵照并積極響應環保管理部門的管理及相關環保法規,計劃籌建相應的生活污水治理設施。我公司受委托編制該單位污水處理工藝設計方案。
本著技術*成熟、運行穩定可靠切合項目實際、降低運行費用、操作管理簡單、總體設計合理的原則,通過對該綜合污水的水量、水質及站址特點分析,將填料池通過導管直接與過濾池連接,并在過濾池中設置格柵和濾料,濾料放置在格柵上,以此對從填料池中進行了一級厭氧后的水再進行過濾,使從出水口流出的為無污染的清水。該方式設計合理,無動力,水消耗能源,無需日常維修、管理,可以不間斷地連續使用。在處理污水的同時注意污泥的處理,不對環境產生二次污染,使得該污水處理裝置能夠達到日處理量為500噸,出水標準為《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二類三級排放標準。
污水處理工藝方案確定
預處理工藝
1.高濃度廢水由集水井收集后,由提升泵提升至初沉池,初沉池處理的對象是懸浮物質,可改善生物處理構筑物的運行條件并降低其BOD5負荷。
2.采用調節池,進行廢水水量的調節和水質的均一。廢水水量和水質在不同時間內有較大的差異和變化,為使管道和后序構筑物正常工作,不受廢水的高峰流量和濃度的影響,應加大調節池,把排出的高濃度和低濃度的水混合均勻,保證廢水進入后序構筑物的水質和水量相對穩定,便于生物處理的穩定。
厭氧處理工藝
厭氧水解基本原理
由于污水中的有機物分為可生物降解與不可生物降解兩類。在可生物降解有機物中,又有易生物降解、慢速生物降解和難生物降解之分。一般好氧生物處理對色度和難降解有機物的去除率不高,這是因為這些物質在好氧條件下分子結構很難破壞,生物降解半衰期很長;投加化學藥劑和好氧生物曝氣法相結合能增強其對色度和難降解有機物的去除能力,但運行費用依然較高。該工藝過程在好氧處理前,*行厭氧強化預處理,厭氧處理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水解和非水解作用實現難生物降解有機物的轉化,通過分子結構改變(開環、斷鍵、裂解、基團取代、還原等),使結構復雜難生物降解的有機物分子轉化成可慢速或快速生物降解的有機物,從而明顯改善污水的可生物處理性和脫色效果,使你好終電子受體包括難生物降解有機物(分子結構中的基團或化學鍵);慢速和快速生物降解有機物的厭氧過程有助于形成難降解有機物轉化與水解所需的厭氧還原性環境,可提供剩余還原力和電子,使以芳香族化合物為代表的難降解有機物的可生物處理性得到明顯改善,這也是厭氧水解(酸化)能夠改善污水可生物處理性的本質原因之一。
在實際應用上的另一個重要問題是盡量提高反應器中活性生物濃度、加長污泥泥齡和改善微生物的滯留能力,厭氧活性污泥與生物膜兩種生物處理法的結合,可較好地完成這一作用。在污水生物處理系統中,一種有機物能否得到降解以及降解率高低取決于系統內是否存在相應的能夠降解該有機物的微生物及其數量。而系統中相應微生物的存在與否及數量取決于系統的固體停留時間(泥θc)及微生物的比生長速率μi。
如果處理系統的θc/μi<1,則該有機物在處理系統中得不到降解。θc/μi越大,該有機物的降解率越高。在污水處理系統的進水中存在多種有機物,其對應的降解微生物的比生長速率和降解速率也不同。長泥齡的延時曝氣系統正是利用上述原理,使活性污泥微生物生態系統具有生物種類多、穩定性好的特點,強化慢速和難生物降解有機物的去除,從而提高COD和色度去除率。
厭氧反應器
厭氧反應器既有傳統的反應器又有現代高效反應器,這些工藝又可分為厭氧懸浮生長和厭氧接觸生長工藝,其中代反應器有:普通厭氧消化池、厭氧接觸工藝等。在第二代的厭氧反應器中,典型代表有:厭氧濾池(AF)、上流式厭氧污泥床(UASB)、下行式固定膜反應器(DSFF)、厭氧附著膜膨脹反應器(AAFEB)、厭氧流化床(AFB)。第三代厭氧反應器是內循環厭氧反應器(IC),膨脹顆粒污泥床(EGSB)為第二代到第三代發展過程中的過渡產品,技術不成熟。 第三代厭氧反應器的特點是分離了固體(污泥)停留時間與水力停留時間,固體停留時間可以達到上百天,從而使反應器處理高濃度有機廢水所需要的時間由過去的以天計縮短到以小時計。
處理工藝
生產污水處理工藝是將污水引往集水池,對集水池末尾一格調節pH,用一級溶氣水泵提升到一級壓力溶氣罐,同時吸入空氣和聚凝脫色劑,將在一級壓力溶氣罐內的一級飽和溶氣水驟然釋放到一級氣浮池形成一級處理水;一級處理水溢入緩沖池,再在控制pH用二級溶氣水泵將一級處理水提升至二級壓力溶氣罐內,同時吸入空氣和聚凝脫色劑,將二級壓力溶氣罐內的二級飽和溶氣水驟然釋放到二級氣浮池形成二級處理水并自溢至沉淀池沉淀后排放;一、二級氣浮池中的浮泥入浮泥池,壓濾成濾餅,濾液回引至集水池。該方法處理的工業污水的CODcr、脫色率、SS、BOD5的去除率分別為80~90%、95%、90%以上、75-80%,符合GB8978-1996一級水排放標準。
沼氣發電是集環保和節能于一體的能源綜合利用新技術。它利用工業污水經厭氧發酵處理產生的沼氣,驅動沼氣發電機組發電,并可充分利用發電機組的余熱用于沼氣生產,使綜合熱效率達 80 %左右,大大高于一般 30~40% 的發電效率,用戶的經濟效益顯著是處理工業污水的好方法。
微電解法用于工業水的處理 1、技術概述:微電解技術是目前處理高濃度有機廢水的一種理想工藝,又稱內電解法。它是在不通電的情況下,利用填充在廢水中的微電解材料自身產生1.2V電位差對廢水進行電解處理,以達到降解有機污染物的目的。當系統通水后,設備內會形成無數的微電池系統,在其作用空間構成一個電場。在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新生態[H] 、Fe2 + 等能與廢水中的許多組分發生氧化還原反應,比如能破壞有色廢水中的有色物質的發色基團或助色基團,甚至斷鏈,達到降解脫色的作用;生成的Fe2 + 進一步氧化成Fe3 +,它們的水合物具有較強的吸附- 絮凝活性,特別是在加堿調pH 值后生成氫氧化亞鐵和氫氧化鐵膠體絮凝劑,它們的吸附能力遠遠高于一般藥劑水解得到的氫氧化鐵膠體,能大量吸附水中分散的微小顆粒,金屬粒子及有機大分子。
其工作原理基于電化學、氧化- 還原、物理吸附以及絮凝沉淀的共同作用對廢水進行處理。該法具有適用范圍廣、處理效果好、成本低廉、操作維護方便,不需消耗電力資源等優點。該工藝用于難降解高濃度廢水的處理可大幅度地降低COD和色度,提高廢水的可生化性,同時可對氨氮的脫除具有很好的效果。
傳統上微電解工藝所采用的微電解材料一般為鐵屑和木炭,使用前要加酸堿活化,使用的過程中很容易鈍化板結,又因為鐵與炭是物理接觸,之間很容易形成隔離層使微電解不能繼續進行而失去作用,這導致了頻繁地更換微電解材料,不但工作量大成本高還影響廢水的處理效果和效率。另外,傳統微電解材料表面積太小也使得廢水處理需要很長的時間,增加了噸水投資成本,這都嚴重影響了微電解工藝的利用和推廣。
在生產污水處理中,常用*作為絮凝凈化劑,去除污水中的磷酸鹽,以防止水體的富營養化。*也作為還原劑,主要用于還原水泥中的鉻酸鹽。
處理藥劑
在生產污水處理過程中,常用的是聚合氯化鋁為混凝劑,聚合氯化鋁與傳統無機混凝劑的根本區別在于傳統無機混凝劑為低分子結晶鹽,而聚合氯化鋁的結構由形態多變的多元羧基絡合物組成,絮凝沉淀速度快,適用PH值范圍寬,對管道設備無腐蝕性,凈水效果明顯,能有效支除水中色質SS、COD、BOD及砷、汞等重金屬離子,該產品廣泛用于飲用水、工業用水和污水處理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