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埋式生活污水處理成套設施嚴格來說,推流式和*混合式只具理論上的意義,工程實踐中曝氣池的構造和曝氣方式密切相關。根據曝氣方式的不同,曝氣池又可分為鼓風曝氣式曝氣池和機械曝氣式曝氣池。 污水處理的主要任務就是用各種方法將生活污水和生產廢水中所含的污染物分離出來,或將其轉化為無害的物質,從而使污水得以凈化。按其作用原理可將污水處理方法分為不溶態污染物的分離技術(簡稱為物理法)、污染物的化學轉換技術(簡稱化學法)、溶解態污染物的物理化學轉換技術(簡稱物化法)、污染物的生物化學轉換技術(簡稱生化法)等4大類。而按照處理程度的不同,現代污水處理設備技術可分為一級處理、二級處理和三級處理。 (1)一級處理 一級處理就是去除污水中的漂浮物或部分懸浮狀態的污染物,調節pH值,減輕污水的腐化程度和后續處理工藝的負荷。一級處理又稱物理處理或機械處理,常用的方法有篩濾法、重力沉降法、浮力上浮法、預曝氣法等,污水經過一級處理還打不到排放標準。 (2)二級處理 二級處理又稱生化處理,一級處理是二級處理的預處理,二級處理能大幅度的去除污水中呈膠體和溶解狀態的有機污染物,污水得到凈化,達到國家規定的排放標準。 (3)三級處理 三級處理又稱深度處理,三級處理是為進一步去除二級處理未能去除的污染物,其中包括微生物以及未能降解的有機物或磷、氮等可溶性無機物。完善的三級處理由除磷、脫氮、去除有機物、病毒和病原菌、細小懸浮物等單元過程組成。根據三級處理出水的具體去向,其處理流程和組成單元可以不同。
污水處理設備的具體操作步驟 1、定時觀察水中微生物生長情況,發現異常應及時控制進水水量加以調整。 2、要觀察二沉池水水流流態,出水堰集水必須均勻,一般每隔24小時必須排泥一次,排泥時打開排泥電磁閥,利用氣提方式將二沉池內的污泥提升至污泥池。
3、地埋式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根據需要在消毒池內加入消毒劑,二沉池來水經過消毒劑加藥罐,藥劑部分溶解,達到消毒的目的。經處理過的水在清水箱內停留約0.5小時后,就達到了排放要求,可以向外界受水體排放。
4、工作人員要用手觸摸調料是否有粘狀感,同時觀察水體微生物生長情況,直至長出生物膜,方可繼續向設備輸送污水,水量應逐步增加至設計水量。
5、安裝調試人員首先要打開進水閥門、出水閥門,啟動設備進水提升水泵,將調節池的污水輸送到地生活污水處理設備中開始。
6、初次使用及調試的設備,當水位達到設備二分之一高度時停止水泵進水,打開風機進水閥,開啟風機,緩緩打開風機出風閥,向接觸氧氣池內曝氣48小時后再啟動進水提升水泵將污水加入至設備四分之三處,再向池內曝氣24小時。
7、設備調試結束并正常運行后,系統即可進入自動運行,現場將水泵、風機的操作切換在自動運行狀態。后,要不定期對地埋式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出水水質進行檢測,以保證設備正常運行。
地埋式生活污水處理成套設施操作系統
1 液流動力流化床
二相流化床,污水(液相)與載體(固相)相接觸。而由單獨的充氧設備對污水進行充氧。
2 氣流動力流化床
三相生物流化床,污水(液)、載體(固)及空氣(氣)三相同步進入床體。
3 機械攪拌流化床
懸浮粒子生物膜處理工藝。
三相內循環流化床反應器
內循環三相流化床反應器,作為一種新型的三相流化床,其反應器的諸多特性主要體現在氣、液循環、載體流態的特殊運行規律。其基本的工作原理也主要體現這幾方面的不同變化,即液體內循環速度、有機物降解動力學、氧轉移特性、液體流態、載體流化特性等方面。由于在內循環三相生物流化床反應器內裝有大量細小的載體,并使之處于循環流化狀態,為微生物的附著生長提供巨大的表面積,同時保證良好的混合和傳質條件。因此本質上該反應器是一種生物膜法處理工藝。 三相內循環流化床不僅具有一般好氧流化床的特點,還具有以下特點:
1) 流化性能好,反應器處于*混合狀態:反應器內大部分載體都參與循環流動,載體流化具有良好的均勻性,這為生物膜形成提供了條件;
2) 氧的轉移效率高:由于大量液體循環流動,在此過程中會夾帶一些細小的氣泡,延長氣-液接觸時間,提高了氧的轉移效率。氧利用率可達 30~50%;
3) 載體流失量少,不需專門的脫膜設備,大大簡化了原來的流化床處理污水所需的輔助設備。
在投配容積負荷達 10kgCOD/m3.d 以內時,可獲得 70~80%左右的 COD 去除率,與傳統活性污泥相比去除污泥負荷可提高 10 倍左右。內循環三相生物流化床進入正常運行后,COD 去除率均達 75%以上,尤其是進水濃度較高時,去除率可達 90%以上。這說明流化床具有較強的抗沖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