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土十條”)的出臺使得“治土”正式納入國家重要發展領域,那么所謂“治土”不能只存在條文當中,落實起來還得“有方”,即土壤修復技術,那么常用土壤修復技術都有哪些?
一、原位固化/穩定化技術
通過一定的機械力在原位向污染介質中添加固化劑/穩定化劑,在充分混合的基礎上,使其與污染介質、污染物發生物理、化學作用,將污染土壤固封為結構完整的具有低滲透系數的固化體,或將污染物轉化成化學性質不活潑形態,降低污染物在環境中的遷移和擴散。
二、異位固化/穩定化技術
向污染土壤中添加固化劑 /穩定化劑,經充分混合,使其與污染介質、污染物發生物理、化學作用,將污染土壤固封為結構完整的具有低滲透系數的固化體,或將污染物轉化成化學性質不活潑形態,降低污染物在環境中的遷移和擴散。
三、原位化學氧化/還原技術
通過向土壤或地下水的污染區域注入氧化劑或還原劑,通過氧化或還原作用,使土壤或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轉化為無毒或相對毒性較小的物質。常見的氧化劑包括高錳酸鹽、過氧化氫、芬頓試劑、過硫酸鹽和臭氧。常見的還原劑包括硫化氫、連二亞硫酸鈉、亞硫酸氫鈉、硫酸亞鐵、多硫化鈣、二價鐵、零價鐵等。
四、異位化學氧化/還原技術
向污染土壤添加氧化劑或還原劑,通過氧化或還原作用,使土壤中的污染物轉化為無毒或相對毒性較小的物質。常見的氧化劑包括高錳酸鹽、過氧化氫、芬頓試劑、過硫酸鹽和臭氧。常見的還原劑包括連二亞硫酸鈉、亞硫酸氫鈉、硫酸亞鐵、多硫化鈣、二價鐵、零價鐵等。
五、異位熱脫附技術
通過直接或間接加熱,將污染土壤加熱至目標污染物的沸點以上,通過控制系統溫度和物料停留時間有選擇地促使污染物氣化揮發,使目標污染物與土壤顆粒分離、去除。
六、異位土壤洗脫技術
采用物理分離或增效洗脫等手段,通過添加水或合適的增效劑,分離重污染土壤組分或使污染物從土壤相轉移到液相,并有效地減少污染土壤的處理量,實現減量化。洗脫系統廢水應處理去除污染物后回用或達標排放。
七、水泥窯協同處置技術
利用水泥回轉窯內的高溫、氣體長時間停留、熱容量大、熱穩定性好、堿性環境、無廢渣排放等特點,在生產水泥熟料的同時,焚燒固化處理污染土壤。
八、土壤植物修復技術
利用植物進行提取、根際濾除、揮發和固定等方式移除﹑轉變和破壞土壤中的污染物質,使污染土壤恢復其正常功能。
九、土壤阻隔填埋技術
將污染土壤或經過治理后的土壤置于防滲阻隔填埋場內,或通過敷設阻隔層阻斷土壤中污染物遷移擴散的途徑,使污染土壤與四周環境隔離,避免污染物與人體接觸和隨土壤水遷移進而對人體和周圍環境造成危害。
十、生物堆技術
對污染土壤堆體采取人工強化措施,促進土壤中具備降解特定污染物能力的土著微生物或外源微生物的生長,降解土壤中的污染物。
十一、地下水抽出處理技術
根據地下水污染范圍,在污染場地布設一定數量的抽水井,通過水泵和水井將污染地下水抽取至地面進行處理。
十二、地下水修復可滲透反應墻技術
在地下安裝透水的活性材料墻體攔截污染物羽狀體,當污染羽狀體通過反應墻時,污染物在可滲透反應墻內發生沉淀、吸附、氧化還原、生物降解等作用得以去除或轉化,從而實現地下水凈化的目的。
十三、土壤植物修復技術
通過實施有計劃的監控策略,依據場地自然發生的物理、化學及生物作用,包含生物降解、擴散、吸附、稀釋、揮發、放射性衰減以及化學性或生物性穩定等,使得地下水和土壤中污染物的數量、毒性、移動性降低到風險可接受水平。
十四、多相抽提技術
通過真空提取手段,抽取地下污染區域的土壤氣體、地下水和浮油等到地面進行相分離及處理。
十五、原位生物通風技術
通過向土壤中供給空氣或氧氣,依靠微生物的好氧活動,促進污染物降解;同時利用土壤中的壓力梯度促使揮發性有機物及降解產物流向抽氣井,被抽提去除。可通過注入熱空氣、營養液、外源高效降解菌劑的方法對污染物去除效果進行強化。
鄭州德森環境是一家從事環保設備研發的高科技企業,研發推出的土壤修復設備包括土壤淋洗修復設備、熱脫附設備,在修復土壤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立即詢價
您提交后,專屬客服將第一時間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