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體水質保持工作的重點發展方向分析
湖體水質保持工作采用超磁體外透析技術,對湖水循環處理,并從北河取水補給,對湖區內污染物削減及補水凈化,提供了水質保障,并實現了湖區水質長效保持。SS去除率大于80%,TP去除率大于80%,CODcr去除率大于50%。具有占地面積小,處理水量大等優勢,商業模式靈活,可委托運營,快速有效實現對封閉水體污染總量削減,處理規模達50000m3/d,為鐵人三項賽提供了水質保障,并實現了湖區水質長效保持。
湖體水質保持治理工作,要結合每個黑臭水體的實際情況,根據污染成因和治理目標選擇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的技術具體實施,不宜采用統一的標準選擇技術,而應該強調“一水一方案”。此外,為了保證湖體水質保持治理的系統性和有效性,還需要統籌綜合考慮周邊污水處理廠、供排水管網、流域水環境等方面,協同治理好城市水體環境,保持湖體水質保持的長效達標。
水體整治在技術選擇上,應該按照“控源截污、內源治理;活水循環、清水補給;水質凈化、生態修復”的基本技術路線具體實施。
(1)控源截污和內源治理是湖體水質保持的基礎和前提。控源截污主要是通過建設和改造水體沿岸的污水管道,將污水截流納入污水收集和處理系統,或者通過面源污染控制技術,從源頭上削減污染物直接排放水體,這也是
湖體水質保持的重點和難點。內源治理技術目前大多是采用人工/機械清淤的方式消除污染。
(2)活水循環和清水補給,主要是通過城市再生水、清潔的地表水等作為治理水體的補充水源等方式,增加水體流動性。這種處理技術效果明顯,但需要設置泵站、鋪設管道等,施工難度較大,工程建設和運行較大,同時在調水的過程中要防止引入新的污染源。
(3)水質凈化是水體治理的階段性治理措施,生態修復是水體水質長效保持的措施。水質保持技術大多借鑒污水處理技術進行水體修復,如A2O、絮凝沉淀、生物濾池、人工濕地、生態浮島、穩定塘等在實際工程中都有應用,但還沒有形成一套針對水體水質凈化成熟可行的具體技術路線,這也是目前湖體水質保持過程遇到的一個問題。
湖體水質保持前提是做好水質管控工作。明確每家企業產生的特征污染物質和生物毒性,嚴控園區集中式污水處理廠的進水水質。在技術選擇上,建議采用“物化+生化+物化”的工藝。尤其是難生物降解的綜合廢水,一般*行一級物化處理,提高廢水的可生化性;生化處理單元,建議采用生物強化手段,提高生化處理單元效率;然后再進行二級物化處理,進一步降低污染物濃度。常采用的物化方法包括吸附、混凝、離子交換、氧化、膜分離、電解等。總體來說,即便采用這種流程長、投資大、運行費用高的處理工藝,園區集中式污水處理廠依然存在排水不穩定的特點,不能保證廢水的穩定達標。因此,研發、低耗的難處理廢水技術和裝備一直是
湖體水質保持發展的重點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