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
【拼音名】BáiSháo
【英文名】RADIXPAEONIAEALBA
【別名】芍藥
【來源】本品為毛茛科植物芍藥PaeonialactifloraPall.的干燥根。夏、秋二季采挖,洗凈,除去頭尾及細根,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曬干。
【性狀】本品呈圓柱形,平直或稍彎曲,兩端平截,長5~18cm,直徑1~2.5cm。表面類白色或淡紅棕色,光潔或有縱皺紋及細根痕,偶有殘存的棕褐色外皮。質堅實,不易折斷,斷面較平坦,類白色或微帶棕紅色,形成層環明顯,射線放射狀。氣微,味
微苦、酸。
【鑒別】(1)本品粉末黃白色。糊化淀粉團塊甚多。草酸鈣簇晶直徑11~35μm,存在于薄壁細胞中,常排列成行,或一個細胞中含數個簇晶。具緣紋孔及網紋導管直徑20~65μm。纖維長梭形,直徑15~40μm,壁厚,微木化,具大的圓形紋孔。
(2)取本品粉末5g,加50ml,加熱回流10分鐘,濾過。取濾液10ml,蒸干,加醋酐1ml與硫酸4~5滴,先顯黃色,漸變成紅色、紫色,zui后呈綠色。
(3)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醇10ml,振搖5分鐘,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芍藥苷對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1mg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氯仿-醋酸乙酯-甲醇-甲酸(40:5:10:0.2)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5%*硫酸溶液,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藍紫色斑點。
【炮制】炒白芍:取凈白芍片,鍋內炒至微黃色。
酒白芍:取凈白芍片,用黃酒噴灑均勻,稍潤后放鍋內炒至微黃色。(每100斤用黃酒10斤)
【性味】苦、酸,微寒。
【歸經】歸肝、脾經。
【功能主治】平肝止痛,養血調經,斂陰止汗。用于頭痛眩暈,脅痛,腹痛,四肢攣痛,血虛萎黃,月經不調,自汗,盜汗。
【用法用量】6~15g。
【注意】不宜與藜蘆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