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科學家發明納米尺度散色裝置http://www.kindlingtouch.com/st42492
一束光線中紅光和藍光攜手前行,忽然面前左右各出現了一個金納米微粒和銀納米微粒,由于“喜好”不同,紅光和藍光也就“分手”各自偏向一方而行,這個聽來有趣的現象,其實產生于研究人員zui近發明的一種納米尺度的散色裝置。
英國《自然·通信》雜志日前刊登研究報告說,瑞典查默斯理工學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發明了這種裝置。它的主要結構是玻璃板上放有相距約20納米的一個金納米微粒和一個銀納米微粒,當一束光從中通過時,其中的紅光會偏向金納米微粒方向,而藍光會偏向銀納米微粒方向。
這與人們熟知的牛頓用三棱鏡把陽光分散為七色光的故事類似,但本次發明了不起之處在于,這個納米裝置本身的尺度已經小于可見光的波長,在這樣的尺度中,三棱鏡散色的原理已經不再適用。
本次發明是建立在另一種名為“等離子共振”的原理基礎上,在微觀尺度上,光線從物體表面經過時,會和其表面的電子產生共振,金和銀表面電子活動的特征并不相同,正好分別對應了紅光和藍光的頻率特征,于是產生了金銀在前,光線也“分手”的有趣現象。
研究人員米卡埃爾·卡爾說,這種納米尺度上的散色裝置可用于制作光敏探測器,它的靈敏程度可能達到探測由一個分子引起的光線變化,適用于在低濃度環境中探測有毒物質,比如可在醫學上用來探測疾病初期出現的少量與病變相關的分子,幫助診斷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