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上海卡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動態>>蔣高明:怎樣釋放科研人員的創新動力
■蔣高明
目前,中國科研人員面臨的各種壓力越來越大。除了應付沒完沒了的檢查、驗收、評估、晉職、答辯,還要忙著申請課題、發表論文、開各種會議。即使指導研究生,也以發表高影響因子論文為導向,從來不愿意教育學生如何做人、做事、做學問。在上述壓力之下,研究人員的創新動力不足,再加上科研環境中不健康的因素越來越多,直接影響了國家科學原始創新。
生存成了科研人員的*要務。作為連續讀了幾十年書的科研人員,能夠在科研院所或高等學校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在外人眼里是令人羨慕的。殊不知,內在的壓力,再加上住房、子女教育、家庭壓力,就使得很多研究人員,將科研作為一種謀生的職業。其所從事的研究,大多以經費獲得為zui高目標,而經費又以論文發表為杠桿,不能也不敢有創新的思路,更不敢堅持科學真理。
科研人員作為人類社會中特殊的群體,是以知識創新為己任的。這個職業zui大特點是要求研究者有研究興趣,有科學獻身精神,其工作態度是“安、鉆、迷”型的。陳景潤之所以能破解哥德巴赫猜想、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李時珍能寫出《本草綱目》,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都是憑著濃厚的鉆研興趣,他們沒有生存壓力或者并不計較個人得失。
怎樣才能釋放科研人員的創新動力?根據筆者在研究所幾十年來的工作經驗和觀察,建議如下:
*,提高準入條件,減少評估頻度。淡化乃至取消量化評估做法,看重代表性成果。目前對科研人員進行一年一度的評估,其本意是對做得不好的研究個體予以懲戒,對好的實行獎勵。但具體實施時,卻將論文影響因子作為*指標,科研人員不敢將“寶”押在重大科學發現上,而是將大文章拆成小文章發表應付過去。實際上,對于合格研究人員的篩選,應從源頭把關質量,提高準入條件。要從科研人員受教育背景、科研潛力、天賦、品行、團隊精神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考察,不要看他發表了多少論文,而要看他解決了什么問題,有哪些代表性的成果。一旦進入到科研單位,就要相信研究人員,給予寬松的學術環境,而不是總折騰他們。
筆者參與*“973”計劃課題時,隊伍中有一名研究員,前三年沒有發表論文,但項目科學家一直不催促,zui后該研究人員獲得了重大發現,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在英國《自然》雜志上,并因此被遴選為中科院院士。如果逼其發表成果,就不可能有后來的成就。
第二,優化團隊結構,實行老中青“三結合”。目前對海外回來的博士,動輒給予研究員、副研究員頭銜,這就打擊了國內同級別科研人員的積極性,逼迫他們也出國去“鍍金”。對于沒有做過學術帶頭人的年輕學者,拔苗助長會導致人才夭折。鼓勵引進人才與國內人才同步競爭,如他們在今后的科研生涯中脫穎而出,憑借實力獲得相應的頭銜,就會讓眾人信服。當年搞“兩彈一星”,科研隊伍強調“老中青”三結合,其道理是不言自明的——將老年科學家的閱歷、中年科學家的智慧和青年科學家的進取精神,很好地結合起來,就能夠辦大事。
第三,全額發放工資,不要讓他們為“五斗米而折腰”。一些研究院所的績效工資是從課題中支付的,而崗位聘任的人員工資,則全部來自課題,壓力很大。知識分子zui在乎的是聲譽,為發工資去爭課題,去求人,去搞歪門邪道,真正的君子是不會去做的,就面臨被淘汰的危險;那些混進科研隊伍中的研究人員就會去鉆營,zui終劣幣驅逐良幣。對于科研大軍的人才,建議國家將他們的工資全額發放,不要讓科研人員為了生存,將主要精力用于申請課題。
第四,創造完善的職稱評定環境。職稱評定與晉級,是科研人員非常重要的事情,但頻繁的晉職搞得人心惶惶。現在搞的“十三級”分級太繁瑣,門檻太多。如再zui后申報院士,科研人員在其科研生涯中一半以上的時間之內,都在“爬臺階”。職稱評定與晉級非常嚴謹,應充分組織材料,采取非常透明的公開答辯,不能搞山頭主義,搞小動作,“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壓制不同聲音。
第五,鼓勵科研人員“敢為天下先”,樹立科研自信和人格自信的人生態度。目前國內科研不自信,言必稱美國,跟風研究現象十分嚴重。研究人員的存在,如果僅僅是為了發表論文,重復驗證洋人提出的所謂“理論”,就勢必造成垃圾論文爆發。除了少數純理論的學科之外,科研人員要立足國計民生實際需求,解決國家面臨的緊迫問題。科研經費發放,應采取“計劃與競爭”相結合的辦法,以解決實際問題為zui終目標。原始科學發現應以中文首先發表,中國學者要引用國內學者成果。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是有祖國的。
總之,科研人員要理性回到科研活動中來,知識創新是其本職工作,為人類創造知識財富是其人生的zui高追求。建議國家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讓他們輕裝上陣,到科學舞臺上去競爭。大部分科研人員要面向國家實際需求,解決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問題。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提升學術能力,展示其才華。
來源:科學時報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環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