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密歇根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系列的新型分子工具,研究證實這些新分子工具可以清除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大腦內的淀粉樣蛋白斑塊。研究結果發表在12月3日的《美國*學報》(PNAS)雜志上。
阿爾茨海默病又稱作老年性癡呆癥,是一種進行性發展的致死性神經退行性疾病。臨床表現為認知和記憶能力不斷惡化,日常生活能力進行性減退,并有各種神經精神癥狀和行為障礙,目前該疾病在臨床上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科學家們認為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機制主要有兩種。其中一個*的發病機制就是由于β淀粉樣蛋白在大腦中積聚形成淀粉樣蛋白斑塊,從而導致神經元細胞死亡,使得患者表現出破壞性記憶喪失及其他精神異常等臨床癥狀。
然而直到現在科學家們都還未能*了解這些錯誤折疊蛋白形成的機理以及它們與疾病的,目前只知道銅離子和鋅離子有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參與了整個過程。
新研究工作是由密歇根大學的副教授Mi Hee Lim領導完成。在早期研究中,Lim領導的科研小組開發了一些既可捕獲金屬離子又能作用于β淀粉樣蛋白的兩用分子工具。研究人員進而證實在有或無活細胞的溶液中,這些分子都能夠調控銅離子誘導的β淀粉樣蛋白積聚。其不僅可以擾亂斑塊的形成,還可以破壞已經形成的斑塊。
接下來Lim和實驗室成員Jung-Suk Choi和Joseph Braymer在*代化合物的基礎上合成了第二代的化合物。相對于*代,第二代的化合物在生物環境中更加穩定。研究人員檢測了其中的一個化合物對于來自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組織樣本的效應。
“我們發現我們的化合物能夠將錯誤折疊的淀粉狀蛋白斑塊分解形成較小的淀粉狀蛋白碎片,這些蛋白碎片更易于從大腦中清除,表明我們化合物具有治療應用潛力,”Lim 說道:“我們知道血腦屏障是人體阻止某些物質(通常是有害)由血液循環進入大腦的重要結構,但也由于血腦屏障的存在使得許多中樞神經系統藥物無法進入腦組織發揮藥效。我們的初步測試結果表明雙功能的小分子有很大的潛力通過血腦屏障。跨越這一障礙是治療獲得成功的關鍵環節之一。”
來源:生物通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環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